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新课改环境下,“微课”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同时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而作为数学教师,我可以通过研究如何利用“微课”教学把哪个知识点、哪个教学内容用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并且可以为自己以后的教学留下资料,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优越性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都是那些死板的数学符号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不停地算,不停地做题。其实不尽然,现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教学电子产品可以把数学课上得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也能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听到风趣幽默的数学故事,看到形象生动的动画片,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等。如此,不但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更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长远来看,“微课”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微课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主题鲜明、内容精致、高效、新颖。现将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归纳如下:
一、 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系统学习了加、减、乘、除运算,虽然没有正式学习乘方,但是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已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现在是在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乘方,它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乘方没有像以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的运算符号,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在上新课之前我录好微课——《棋盘摆米》:著名的数学家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十分高兴,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的要求是第一格内放1粒,后面每一个格子里放的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笑了:“区区小数,几粒大米,这有何难,来人!赏!”但是即使拿出全国的大米,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那么,这些大米究竟有多少?要生产这么多的大米,按当时全世界的生产量需要两千年!这么一来,看似简单的数学,却创造了奇迹!一上课,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充满了悬疑而又动听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故事的过程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结尾更是出人意料。这一微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乘方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体会乘方的魅力,打破了学生对数的局限性。从而,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这样学生能够主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并学习数学。有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会发现学习数学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二、 利用微课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能够直观、感性的认识到从什么方向去观察,如何观察,并能较为准确地画出由正方体摆出的实物图的三种视图。到了九年级时,在学习画圆柱、圆锥的三种视图时,学生往往出现如下的错误:
无论老师拿实物怎样给学生解释,他們始终云里,雾里,不得其解。如果利用微课,他们观看微视频: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左面投射到物体上,形象、生动地演示正投影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头脑中有了正确地如何去想象、如何去画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那么碰到类似的问题都能够轻松自如、迎刃而解啦!
三、 利用微课答疑解惑、提升优生、减轻教师负担。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经常出错的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整理困惑、点拨疑难、总结反思。特别是数学中考中的压轴题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当然教师上课时要灌输解大题的技巧,一道题讲下来,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可是下课不是这个学生问,就是那个学生问,而且大家不明白的知识点又不同,一起讲又耽搁太多时间,还没有针对性,如果一个一个地讲,累死老师。有了微课,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可利用的时间随时进行学习。
2016年中考顺德中考又跟回省题进行。而从2006到2016年的广东省中考题中最后一道题都是动点问题,要想突破中考数学压轴题,先要吃透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动点问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基本功、分析、分类、探究、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讲一道这样的题需要大量时间,大部分同学跟不上。但是还有一部分尖子生想要得到高分,必须要多做、多想、多接触这方面的题型及答题策略。所以利用微课就可以让少数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观看微课,使得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综合解题能力、答题技巧得以提升。
例如:在录制2013年广东省中考题的第25题:有一副直角三角板,在三角板ABC中,∠BAC=90°,AB=AC=6,在三角板DEF中,∠FDE=90°,DF=4,DE=43。将这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1所示位置摆放,点B与点F重合,直角边BA与F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固定三角板ABC,将三角板DEF沿射线BA方向平行移动,当点F运动到点A时停止运动。
(1) 如图2,当三角板DEF运动到点D与点A重合时,设EF与BC交于点M,则∠EMC= 度;
(2) 如图3,三角板DEF运动过程中,当EF经过点C时,求FC的长;
(3) 在三角板DEF运动过程中,设BF=x,两块三角板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对应的x取值范围。
该题是一道运动性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三角板在运动过程中,明确不同时段重叠图形的形状的变化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动中有静,抓住临界点状态,沉着冷静地分析,步步为营,逐一攻破!利用几何画板做的微课,充分发挥几何画板的强大的动画作用,让图形“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态中去理解当0≤x≤2时或当2
(Ⅰ)当0≤x≤2时:
(Ⅱ)当2 (Ⅲ)当6-23 学生在看这个微课时,对临界点可能会一脸的茫然。没关系,他可以随时停下来,仔细揣摩,认真思考。在看完这个微课后,要求学生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比如说利用三角形的相似,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励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有着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 利用微课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反应能力等都不同。“微课”作为一个载体,可以利用微课的短、简、精、传播快、易控性等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外利用微课进行反复观摩理解。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基础差,反应慢,接受能力不强,又怕别人嘲笑,课堂上只能不懂装懂。现在学生就可以置身于宽松、自由、安静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反复演练。能使学困生“我已学会”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能唤起学困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加强啦!尖子生也许只需看一遍就懂啦,节约大量时间去进行更深一层去思考,学生学习就不会局限于课堂上,也不局限于数学课,课后的任何时间和合适的地点都可以反复观摩与思考。 五、 利用微课展示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初三第二学期开学一个月,初三学生已经学完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我们老师可以打破课时、章节、学年把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点重新整合,通过归纳、总结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复习内容多,不但要扎实基本功还要归纳数学方法,时间紧,任务重。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按照内部联系分类,连成线,接成网做成一个又一个微课。例如复习分式、整式、根式后,再复习代数式,学生对代数式概念理解更加透彻。学生基础不统一,知识缺陷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只要老师把所有初中知识点系统化,用微课形式展示出来,哪里不懂就补哪里,学生就能节约大量时间,专门用来应对压轴题及查漏补缺。 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我觉得“微课”学习的优势有很多。一节新课,它可以化抽象的定义定理为具体形象的动画演示,能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了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一节难点突破课,它可以设疑难点为讲座,既能答疑解惑、提升优生,还能减轻教师负担;一节复习课,它可以展示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当教学手段中微课的引入,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可以自主学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当然,要做好微课,上好微课,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做出优质的、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微课”。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他们在观看“微课”后能解其惑、有所獲!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孟宪玲.如何把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J].好家长,2015年21期. [2]杨栋.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2期. 作者简介: 石小梅,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琚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