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

2018-01-29 12:07卢艳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

卢艳

摘 要 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民众慈善意识的培养应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建设工作,大学生作为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高校应尤其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的路径和方法,以巩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 慈善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35

Abstract Charity awareness is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y, the charity consciousness should cultivate people as the main construction work of charity, th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participants and promoter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y, especial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charity,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and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harity, to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the cause of China's.

Keywords charity consciousness; charitable enterprise; charitable culture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慈善事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转型,构建新型的网络慈善平台,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均衡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新型的平台,更是离不开慈善主体和慈善意识的培养。《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提出“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强化民众慈善意识”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可见民众的慈善意识是影响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作为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我国慈善事业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1 慈善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慈善”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悲”、道家的“行善积德”等观念,都蕴含着慈善之意。普遍的说来,“慈”为怀仁爱之心,“善”为行济困之举,“慈善”本就是知行合一的统一概念,并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之中,形成传统的慈善意识。所谓慈善意识,就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知和看法,对慈善的认知最终会影响慈善行为的实践。人们的行为本就是受其意识支配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们对其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没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行动。因此,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先培养并弘扬现代慈善意识。”①慈善意识决定了民众对慈善事业的认可程度,从而也决定了民众的参与度,从根本上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仅能够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更主要是的促进人内在品格的完善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莎士比亚曾说:“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慈善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责任和道德范畴的境界。②慈善意识具有人人幸福和人格完整的价值指向,一个具有慈善意识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充满爱、充满善的人,因为慈善本就是不关乎功利和名誉,纯粹是出于本心的乐善好施之行,是以“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理念为基础的。对大学生而言,慈善意识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完满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慈善意识的培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民的慈善意识是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观念基础,从而有助于形成优秀的慈善文化,保障慈善行为活动的落实以及慈善事业的稳定发展,而慈善事业的重要价值即在于促进社会平等,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2 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分析

2.1 知:慈善理论知识缺乏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得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信息,大学生们普遍表示能经常看到微信微博中关于慈善的相关内容,对各种慈善活动的关注度较高,但实际上对慈善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尤其缺乏慈善相关理论知识。尽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但主要集中为学习通识课或专业课理论知识,并没有一门课程专门讲授慈善方面的理论。通过高校调查表明,小部分同学或许由于专业相关性原因对慈善理论稍有了解,但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主要是对慈善事业、慈善文化、慈善意识的概念不明,对慈善的性质、国家的慈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另有大部分同学不仅不了解地方性慈善机构,而且不知道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进行慈善活动。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慈善理论知识,在校期间也接受不到专业的慈善教育,这必然使得大学生缺乏慈善意识,从而影响他们对慈善事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2 情:慈善价值观念偏差

大学生慈善价值观念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慈善环境不够成熟,慈善机构受认可度低造成;二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慈善意识淡薄,认知有所歪曲。慈善事业的开展多是依托慈善机构,因此慈善事业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但是由于政府对慈善机构监管不力,出现贪污、骗捐和非法集资等“问题慈善”现象,加上慈善活动透明度不高,导致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民众对慈善多是持不信任态度乃至反感排斥慈善活动。这些现象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使得大学生怀疑慈善机构,质疑慈善活动的目的。endprint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首先大学生年轻尚轻,对慈善主体认识不清晰,并没有将自己看作为社会人,认为慈善应该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于我学生本人并无关系;或者是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和充足的财富资本去做慈善,作为学生,我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做慈善的资本,只需要“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其次则是由于学生的慈善意识或慈善观念过于片面,认为只有捐钱捐物才叫做慈善,缺乏如志愿服务等的现代慈善观念,从而抑制了慈善行为的产生。在高校中,大学生不仅是慈善事业的主体,也是慈善事业的客体。③慈善是源于慈善者对他人的爱心、同情和怜悯之意,但有些大学生认为慈善完全是一种施舍和怜悯,没有认识到慈善应该是以平等互助为基础的,這直接影响了一批受助学生在接受捐赠时产生自尊心受伤的心理状态。外因和内因的交织融合,导致大学生对慈善的价值产生偏差,抑制了慈善意识的形成。

2.3 意:自觉参与意向低下

对“慈善”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意志行为的选择。在关于大学生慈善动机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要动机表现为利己性,参加慈善活动可以为自身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荣誉,并且在参与慈善活动中,主动自觉参与较少,多是因学校安排或者从众心理而参加。其次由于慈善活动的形式单一,总是以募捐方式进行,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部分学生表示慈善活动组织频率低,校园没有营造出慈善文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自觉参与慈善意向低下。

3 培育大学生慈善意识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慈善理论思想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同时加强慈善理论思想教育,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学校为主要载体,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要加强慈善学科建设,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④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慈善理论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向广大学生普及慈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慈善文化,确保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慈善文化熏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公益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引导他们拓宽慈善视野,建立起平等、互助、博爱、共享为基础的现代慈善意识,鼓励大学生主动自觉地投身于慈善事业建设发展中。

3.2 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做好慈善文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平台、板报宣传栏等教育和宣传途径,弘扬和培育慈善精神,加强宣传慈善知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出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献身慈善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定期开展慈善方面的讲座,或者以慈善为主题的相关文化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会,能够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慈善事业的公益性和价值意义,使得慈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组织慈善志愿者活动

部分大学生缺乏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是认为慈善活动方式单一地以捐钱或捐物为主,因此高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慈善志愿者活动,调动起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慈善不仅仅是以财物捐赠方式进行,还可以以“无形财产捐赠”方式进行,如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慈善。在高校中,志愿服务被绝大部分学生接受和认可,并且参与志愿服务已经被广大学生主动和自觉接受。通过组织慈善志愿者活动,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仁心仁德,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

注释

① 常锐.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10.14(1).

② 陈东利.论慈善意识的本质特征[J].学术界,2016(7).

③ 魏新惠.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慈善意识提升和慈善行为激励机制研究[J].社科纵横,2012(6).

④ 陆广峰.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探微[J].学理论,2013(36).

参考文献

[1]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2006-2010年.

[2] 常锐.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及路径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3] 武晓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非营利组织广泛监督的困境及对策
慈善权入宪研究
民间公益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
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山东省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辩证看待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