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李绍平+蔡颖萍
摘要: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农地流转交易平台成交不活跃的原因,通过构造交易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发现,交易平台通过消除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而降低外来转入者的交易成本;外来转入者的信息成本目前无法降低;随着流转地块面积增大,外来转入者的单位面积交易成本降低。交易平台能够吸引更多外来转入者参与,随着流转面积的增大,能够吸引更多外来转入者的参与。
关键词: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交易平台;农地流转;交易成本函数;收益函数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3-0312-04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简称农地流转)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农地流转比例从2009年的12%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30%[1-2],农地流转交易市场也已初步形成[3]。然而,由于农地产权不明晰和交易平台的缺乏导致交易成本过高,使得目前的农地流转主要被限制在以村庄为中心的较小范围内,极大地限制了农地价值的实现,阻碍了我国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4-6]。大量研究认为,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建立交易平台是降低交易成本、活跃和规范农地流转交易的重要手段。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进行交易的必要前提,只有明晰了农地使用权,才能够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7]。有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交易平台能够增加转出农户的预期固定收益、增加农业企业的预期收益和产量[8],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平台,可以有效消除平台间互通的壁垒[9],还有研究在分析流转交易市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根据流转交易所需的供求信息、法规咨询、资产评估、合同签订和纠纷调解等服务,从理论上构建了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并论述其运行机制,为构建多层级流转交易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10]。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活跃农地流转交易市场,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并提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为此,一些改革试点地区成立了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形式的交易平台,但是这些平台的成交量非常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扩大农地流转范围,引入更多实力更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多个试点地区(北京、天津、成都、重庆、武汉、昆明、温州、杭州等)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明晰了农地使用权,并成立了以县(市、区)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心)为形式的交易平台,提供包括农地流转在内的多种交易内容,并为农地流转交易提供信息发布、法规咨询、合同签订、交易登记、监督合同履行和纠纷调解等服务。这些交易平台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农户通过平台进行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平台的成交量非常低[11-12],因此这种遍地开花式地建设农村产权有形交易市场受到质疑[12]。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双方的行为[13],因此,分析交易平台成交低迷的原因要从分析交易成本入手。交易成本由搜寻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构成,交易平台对这几个构成部分分别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交易双方的行为。因此,须要分析交易成本不同构成部分对交易行为的影响,以及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不同构成部分的不同影响,从而得出交易平台对交易行为的影响。通过建设农地流转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交易平台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增加农地使用权有效供给,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14],还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15]。因此,本试验在对交易成本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转入方的交易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分析交易平台的存在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1文献回顾
交易成本是为达成该交易投入的资源的机会成本(除去商品的生产总成本),它会影响双方参与市场的方式,是影响交易行为的关键[7]。农地流转交易是市场行为,其交易成本称为市场型交易成本,主要由搜寻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构成[13]。交易成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对交易行为有以下影响。
1.1搜寻和信息成本
搜寻和信息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搜寻潜在交易对象付出的成本、为达成交易双方进行沟通的成本、购买方检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涉及的成本[13]。在农地流转交易中,转出方为了发布转出地块的面积、期限、价格和位置等信息,以及获得潜在转入方的个体属性和需求信息,须要投入搜寻和信息成本;而转入方为了发布需求信息以及获得转出方的个体属性和流转地块的位置、面积、价格等信息,同样须要付出搜寻和信息成本[16-18]。在缺乏交易平台的情况下,潜在的供求双方都面临过高的搜尋和信息成本,因此农地主要在以村庄为中心、较小空间范围的熟人社会内流转。而由此导致交易市场的狭小使得农地交易价格偏低,农地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4-6]。然而,通过交易平台供求双方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发布信息,大幅降低双方的搜寻成本。但是目前的交易平台同样存在缺陷,即供给方只能够发布待流转地块的面积、流转期限、价格和位置等基本信息,无法提供诸如土壤质量、水利设施状况、交通条件等地块品质信息,而后者恰恰是农地经营者制定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决策。因此,目前的交易平台对降低转入方的信息成本起到的作用较有限,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获取地块的品质信息的成本在交易中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转入方的信息成本。
1.2谈判和决策成本
交易双方针对流转价格、流转期限等详细交易条款的订立、合同的起草等方面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谈判中消耗资源的机会成本[17-18]。转入方的谈判成本主要与流转交易中面对的小农户数量相关,即为了实现规模效应,转入方需要与较多小农户进行谈判以流转入连片耕地以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然而,连片流转须要消除众多小农户相邻耕地的边界,将分散、破碎的农地连片整合,在目前农地确权不到位导致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小农户担心流转到期后无法完整收回农地,因此转出意愿不强,从而增大了转入方连片流转的谈判成本[19]。另外,即使以后农地确权到位,面对众多分散的小农户,转入方为了获得连片流转的耕地,仍须要付出大量的谈判成本。因此,具有强烈规模化经营意愿的工商资本往往须要通过代理人——村干部或乡(镇)干部转入大量连片农地[19-20]。相对而言,作为转出方的小农户只需和转入方谈判并确定流转价格和流转期限等,因此其谈判成本较低。但是如果双方都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那么可以通过采用交易平台提供的统一、规范的合同,降低谈判成本。endprint
1.3监督和执行成本
签订合同后,交易双方须要监督和检查合约的执行情况及防止违约行为发生,为此将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17]。在目前农地确权不到位、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流转中口头合同大量存在,即使有一些交易签订了书面协议,协议的内容也往往不够详细和规范,容易引起土地流转纠纷,从而增大转出地小农户的监督成本[21-23]。交易平台提供统一、规范的合同以及提供纠纷调解服务,能够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尤其是保护转出地小农户的正当权益[24]。另外,随着以“上打租”(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普遍采用“上打租”方式,即在生产前转入方要将流转费用支付给转出方,四川省部分地区在年中和年末分2次支付租金[1,25])为代表的提前支付租金方式的普及,在没有增加转入方的监督和执行成本的情况下,有效降低甚至避免了由于转入方不支付租金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约行为导致转出地小农户利益受损的风险,即这种租金支付方式从制度上有效保护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并将交易双方的监督和执行成本降低到零[1]。
因此,学术界普遍建议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建立农地流转交易平台,可以扩大农地流转供求信息的辐射范围,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竞争者,达到活跃和规范农地流转交易市场的目的[18,21,26-32]。然而,来自改革试点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虽然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晰了产权,并由地方政府建立了交易平台,但是通过平台的成交并不活跃,成交量非常低。如来自天津市、浙江省瑞安市、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海盐县等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即使交易平台收取的手续费非常低,甚至是免费,交易平台的成交量仍非常有限[11-12,24];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立于2009年)截至2013年底4年间共成交65 440 hm2,其中2013年全年成交 9 613 hm2,仅占武汉市2013年上半年流转面积(截至2013年6月底为108 360 hm2)的8.87%[33-34]。为什么通过交易平台的成交不活跃?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构建高效运行的交易平台?因此,本试验结合实际情况将转入方交易成本进行分解,重点是将以往不被重视的信息成本单独考虑,通过构建转入方交易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分析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一步讨论流转地块面积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这将有助于政府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市场对适度规模流转农地的有效供给,为具有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
2.1转出方流转交易成本的界定
本试验从转入方交易成本入手分析交易平台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交易成本只是影响小农户转出行为诸多因素中的1个,其转出行为还受家庭劳动力数量[35-36]、家庭保障水平[36-37]、农户自身特征及其资源禀赋[38-39]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目前农地供给状况下,需求因素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即目前农地流转交易市场是卖方市场,尤其是外来资本有增加农地需求和发现农地价格的功能,因此转入方交易成本是影响农地流转交易行为的关键[40]。
对于某一给定面积S的待流转地块,本试验将潜在转入者的交易成本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3个部分(转入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其监督成本为0)。
2.1.1搜寻成本潜在转入者获取流转地块的空间位置、面积、流转价格、流转期限和转出方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以排除信息噪音,都须要付出成本。农地流转交易平台通过网络发布供求信息,大幅降低甚至消除了潜在转入者的搜寻成本,即潜在转入者的搜寻成本为C1=0;在缺乏信息平台的情况下,距离该地块较近的潜在转入者在获得待流转地块的位置、面积和流转价格等方面具有优势,即C1与其距离该地块的空间距离D正相关,另外,不同潜在转入者获取目标信息和排除信息噪音的效率受其自身禀赋条件的影响,因此,设C1=C1(D,X),其中X表示其自身禀赋条件等影响因素,C1(D,X)是关于D的单调递增函数。需要注意到是,由于X综合了社会技术水平以及潜在转入者自身禀状况2类因素,所以不能准确判断C1(D,X)是关于X的单调性,但是这并不影响之后的分析。
2.1.2信息成本潜在转入者为获取待流转地块的土壤质量、水利设施、交通状况等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由于目前还无法进行标准化衡量,现有交易平台都不提供农地品质信息。因此距离该地块较近的潛在转入者[往往来自同村或同乡(镇)]的农地品质信息成本相对较低(例如较近的潜在转入者实地考察待流转地块时花费更少的交通费用),即农地品质信息成本随着空间距离D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潜在转入者自身禀赋条件X也影响其获取和分析农地品质信息成本,因此设潜在转入者的农地品质信息成本C2=C2(D,X),C2(D,X)是关于D的单调递增函数。
2.1.3谈判成本交易双方针对交易条款的订立、合同的起草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以及谈判中消耗资源的机会成本等,另外还受双方自身禀赋条件的影响[41]。在交易平台提供规范合同及发挥监管职能的情况下,转入者的谈判成本C3=0;在缺乏交易平台情况下,距离D较近[来自同村或同乡(镇)]的潜在转入者更可能与转出方建立联系,也更容易获得转出方的信任,因此,潜在转入者的谈判成本 C3=C3(D,X)是关于D的单调递增函数。
在缺乏交易平台情况下,潜在转入者的交易成本为:
C0(D,X)=C1(D,X)+C2(D,X)+C3(D,X)。(1)
在平台撮合交易下,潜在转入者的交易成本为:
C1(D,X)=0+C2(D,X)+0。(2)
2.2收益函数设定
假定不同潜在转入者面临相等的收益R元/hm2(扣除了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未扣除地租),流转价格外生给定P元/hm2[流转价格外生给定假设基于以下2点考虑:(1)交易平台提供的供给信息中往往明确标出流转价格;(2)即使平台没有标出价格,一般情况下,流转价格主要参考周边农地流转格,因此至少从短期、局部来看,流转价格是外生的],则在缺乏交易平台情况下,潜在转入者的单位面积净收益函数为:endprint
u0(D,X)=R-C0(D,X)/S-P=R-[C1(D,X)+C2(D,X)+C3(D,X)]/S-P。(3)
在平台撮合交易下,潜在转入者的单位面积净收益函数为:
u1(D,X)=R-C1(D,X)/S-P=R-[0+C2(D,X)+0]/S-P。(4)
2.3结果与分析
2.3.1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交易平台的存在增加转入者的總收益为:
Δu×S=[u1(D,X)-u0(D,X)]×S=C1(D,X)+C3(D,X)。(5)
由公式(5)可知,交易平台通过消除转入者的搜寻成本C1和谈判成本C3而降低总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转入者的总收益。由于C1和C3是关于D的增函数,在不考虑潜在转入者个人差异的情况下,相对于距离该地块较近的潜在转入者,交易平台更多降低了外来潜在转入者的交易成本,即交易平台能够引入更多外来竞争者。长期来看,交易平台不仅有助于市场发现农地使用权的真正价格,还能够引入实力更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
2.3.2地块面积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是固定成本,与面积S无关,这意味着随着S的增大,单位面积交易成本降低(图1)。
2.3.2.1在没有平台的情况下面积S0的待流转地块能够吸引u0(D,X)≥0的潜在转入者,即R-C0(D,X)/S0≥P,令曲线L1表示为Y=R-C0(D,X)/S0,曲线L5表示为Y=P,曲线L1与曲线L5交点的横坐标为D00,在不考虑个人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该地块能够吸引D00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面积S1的待流转地块能够吸引u0(D,X)≥0的潜在转入者,即R-C0(D,X)/S1≥P,令曲线L2表示为Y=R-C0(D,X)/S1,曲线L1与曲线L5交点的横坐标为D01,在不考虑个人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该地块能够吸引D01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
2.3.2.2在平台撮合交易下面积S0的待流转地块能够吸引满足u1(D,X)≥0的潜在转入者,即R-C1(D,X)/S0≥P,令曲线L3表示为Y=R-C1(D,X)/S0,曲线L3与曲线L5交点的横坐标为D10,在不考虑个人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该地块能够吸引D10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面积S1的待流转地块能够吸引满足u1(D,X)≥0的潜在转入者,即R-C1(D,X)/S1≥P,令曲线L4表示为Y=R-C1(D,X)/S1,曲线L4与曲线L5交点的横坐标为D11,在不考虑个人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该地块能够吸引D11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
由图1可知,由于交易成本与空间距离相关,与面积无关,因此无论是否存在交易平台,随着面积增大,都能够吸引来自更大范围的潜在转入者参与流转。
上述分析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该结论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仍成立:第一,假定存在交易平台,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相对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面积S1的待流转地块能够吸引为D11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面积S1的待流转地块能够给D11范围内的潜在转入者带来更多收益,从而能够吸引超过D11范围的潜在转入者,直到收益水平与流转价格相等。第二,在不存在交易平台的假定下,同理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2.4结论
在目前农地流转交易市场是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地流转交易平台更多降低了外来转入者的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从而降低了转入方的交易成本,从而吸引更多外来转入者参与农地流转,有效改善以往农地流转范围过小导致流转价格无法真正体现农地使用权价值的局面。然而,由于目前农地品质不能标准化衡量,交易平台无法提供农地品质信息,因此不能降低外来转入者的信息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将距离较远的外来潜在转入者排除在交易之外,农地流转仍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交易平台的活跃程度不够高。但是随着待流转地块面积的增大,作为固定成本的交易成本被分摊,外来潜在转入者的单位面积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外来转入者参与流转。
3对策建议
3.1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
由政府构建覆盖范围广的信息平台,是增加农地流转供求信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双方,尤其是外来转入者的搜寻成本。随着平台覆盖范围的扩大,外来转入者的搜寻成本下降,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外来参与者,有助于活跃农地流转交易市场。为了建立覆盖范围广的信息平台,需要政府完善村级、乡(镇)级、县(市、区)级流转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平台在农地流转供求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信息平台,汇总并发布流转供求信息,尽可能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
3.2鼓励农地适度规模流转
地方政府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台政策鼓励适度规模流转。随着流转地块面积增大,更多实力更强的外来转入者会参与到流转竞争中来,不仅有助于发现农地的真实价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地方政府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政策鼓励农地适度规模流转。另外,目前全国范围正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地方政府可以在充分保护小农户权益的前提下,适度推进“确权确股不确地”的确权模式,鼓励农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
3.3推动农地标准化建设
从长期来看,推动农地标准化建设是降低转入方信息成本的根本措施。只有在农地标准化建设之后,才能够对农地品质信息进行标准化衡量,并通过交易平台向转入方提供标准化的农地品质信息,从而降低外来转入者的信息成本,吸引更大范围的潜在转入者参与市场,进一步激活农地流转交易市场。地方政府可以借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契机,开展耕地平整、土壤肥力修复、修缮水利设施、完善交通设施等多工作,逐步推进农地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等.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1(5):4-9,110.endprint
[2]李伟. 中国土地流转率达30%正修订承包法[EB/OL]. (2015-05-18)[2016-02-20]. http://finance.qq.com/a/20150518/013128.htm.
[3]张希明. 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轨迹[J]. 新产经,2014(7):20-21.
[4]许开录. 甘肃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与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2):36-42.
[5]聂亚珍,陈冬梅. 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及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村庄的调查分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1):74-78.
[6]张建雷,王会. 土地的道义经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再认识——基于安徽省L村的实证调查[J]. 学术论坛,2014(5):108-113.
[7]Eaton W O.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M]. New Youk:Free Press,1998.
[8]王颜齐,郭翔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边交易与集中交易[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0):46-54.
[9]朱述斌,申云,石成玉. 农地流转市场中介平台与定价机制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39-46.
[10]陈怡霖,赵凯,毕影. 我国农地流转中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398-401.
[11]辛颖. 农村产权交易所窘境[EB/OL]. (2015-02-10)[2016-03-20].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6960.
[12]叶兴庆,张云华,伍振军.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现状与问题[J]. 中国农村金融,2015(2):35-39.
[13]Furubotn E G,Richter R.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M]. 2nd ed.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
[14]周新梅. 近十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4):106-110.
[15]贺文华.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31-36.
[16]裴艳,许媛婵. 交易平台的构建与农村土地流转——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制度分析[J]. 农场经济管理,2014(3):43-46.
[17]关艳.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J]. 经济问题,2011(4):17-20.
[18]伍振军,张云华,孔祥智. 交易费用、政府行为和模式比较: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1(4):175-183,174.
[19]孔祥智,伍振軍,张云华.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模式及经验——浙、皖、川三省调研报告[J]. 江海学刊,2010(2):87-92.
[20]郭继. 家庭承包地流转价格形成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1(8):69-73,85.
[21]邓大才. 制度安排、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J]. 中州学刊,2009(2):58-61.
[22]杨兴平,付志宇.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中国发展,2014,14(2):51-57.
[23]覃顺梅,陈远红,李媚,等. 关于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南宁、桂林7个乡镇13个村庄为例[J]. 农村金融研究,2013(4):59-62.
[24]王颜齐,郭翔宇. 中介组织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析[J]. 求是学刊,2012,39(3):64-68.
[25]王旭,陈乃宽. 以土地规模流转助推家庭农场发展——泗洪县家庭农场的调查与研究[J]. 江苏农村经济,2014(6):48-50.
[26]冯振东,霍丽,邵传林.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述评[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23-29.
[27]毛飞,孔祥智. 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4):52-64.
[28]李爱玲.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策略分析[J]. 改革与战略,2012,28(8):77-79.
[29]杨成林.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地流转的机制分析[J]. 中州学刊,2014(5):56-61.
[30]陈成文,赵锦山. 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选择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0):37-40,83.
[31]李光跃,彭华,高超华,等. 农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基
本思考——基于四川省的调查分析[J]. 农村经济,2014(7):52-55.
[32]关艳.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1(3):80-82.
[33]李海涛. 让国家、农民、受让方心里都托底[N]. 农民日报,2013-11-01(1).
[34]湖北省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湖北省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工作情况汇报[EB/OL]. (2014-04-21)[2016-02-20]. http://www.caein.com/index.php/Index/Showcontent/index/bh/017003001/id/96652.
[35]钱忠好.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 经济研究,2003(2):83-91,94.
[36]詹和平,张林秀. 家庭保障、劳动力结构与农户土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42户农户的实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7):658-663.
[37]黄祖辉,王朋. 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9(2):39-41,31,126.
[38]金松青,Deininger K.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J]. 经济学季刊,2004(3):1003-1028.
[39]Deininger K,Jin S.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1):241-270.
[40]邓大才. 农地流转市场何以形成——以红旗村、梨园屯村、湖村、小岗村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2009(3):26-35.
[41]杨晶. 商务谈判[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23期杨立民. 关于加快发展江苏邗江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3):316-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