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前广为关注的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曾深深地拷问着中国教育的现状,触动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经。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在深深思索:如何才能让物理课堂更高效,学生对物理的学习能做到天天进步呢?大家都知道,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表现。因为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主体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为学生的行为、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物理教育的效果做出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精心展示物理知识的魅力
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五花八门,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以,众多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常常以科学为追求的方向,他们经过努力而形成的物理学观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也都绽放出了美的光芒。物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向学生展现物理学内容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物理知识的简洁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很多物理学家争论了100多年的问题,最后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10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中的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等都充满着对称美……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物理教师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的特点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便会有许多例证,我们的物理课堂就不会是知识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美学的魅力。
当然,一些偏科的学生确实对物理学科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是学生确实不喜欢学习,要多的要从家长入手,请家长多配合,并与各科老师一起查出不想学习的原因,帮助这些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二、通过实验设计,在课堂上展示物理学科的美
物理学科的美第一表现为物理现象的形式美,也就是直观美或外表美。形式美主要存在于如回音、共鸣等色、电、光的物理现象当中,能触动人的感觉器官,从而给人以美的感觉。而初中物理教学中所传授的物理学内容,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充分挖掘物理学科的形式美,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实实在在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实验操作的能力,掌握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让学生养成爱学物理的好习惯。
当然,如果依然有学生对物理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时,我认为应该循序渐进。因为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是提高学习兴趣。杜绝向差生转化,优化后進生转为优等生的措施,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循序渐进,长期不懈。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为之努力,静待花开。
三、不放弃、不抛弃,关注每一位学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后进生,肯定有其偏科的一面。对于偏科学生的辅导,不能急功近利。记得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让我对课堂“关注点”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他讲完一个例题后安排学生做习题,几分钟后他问学生:做完了吗?一些学生说做完了,教师马上说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多数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数了数说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做完了,于是立即公布了答案,继续下面的内容。课后我问这位青年教师:那三分之一没做完的学生怎么办呢?他们会不会因为不会做而形成学习的漏洞,久而久之而成为差生呢?
我是不赞成这种教育模式的,因为我认为,在物理课堂上更要关注剩下的没做完的三分之一的学困生。因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教育口号。真正从每一个教育细节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公平教育就不再是一种期许,一种口头宣言了。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无疑应该是“高效课堂”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效课堂”实施的不是“复式教学”,不是“同堂异科”的分级教学。在课标同一、教材统一的课堂,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且有据此量化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看来是给“高效课堂”出的最大一道难题。我们都知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后进生工作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班主任的任务,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多进行教学尝试、在课堂上多多进行教学创新。我相信只有这样,物理课堂上才会更高效,学生也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做到胸中时刻装着学生,切实把目光放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课堂才会有活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