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飞
美术字
汉字说简化就简化了,几千年的沉淀还是无法对抗现代性。我们甚至不再写字,所有与时代能接上轨的人都能飞快地使用电脑键盘或手机的输入法。标准化的电脑字体挤满了各种视觉端口,蘸墨的书法早已不与日常生活发生任何直接关系。
汉字其实是不断演化的,这与书写工具、材质载体有关:甲骨文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不得不硬朗;隶书最初是刻在竹简上的因此有雕琢感;“宋体字”也叫“铅体字”,是雕版工匠总结出的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美术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经过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统称美术字。用于“大字报”、“标语”等方面的字还不能称之为“字体”,因为这些字并没有完整的全套字形,用“美术字”去概括更为恰当些。
什么字体
设计英文的“字体”显然比中文的工作量小得多,因为全套字形也就是26个字母。有一部叫《Helvetica》的纪录片非常流行,讲述一种字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衣领处的洗衣提示是用Helvetica写的,纽约地铁里到处是Helvetica,收到用Helvetica写的邮件,餐馆的菜单也是Helvetica……。这个50年代由瑞士设计师设计字体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个性,像白开水一样,可以用它表现任何商品,60年代它还是越南战争的象征,因为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太多这种字体(没图没真相)。
“美术字项目”显然无意去创造一种字体,他们所选择使用的或许属于广义上“宋体”的一种,显得有庄重感,像是“机关单位”的审美趣味,与文革时期宣传画的字体也有着几分相似。书写,其实是在建构一种关系。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字往往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性格、情感与思考。“美术字项目”对于字体的选择或许是希望将自己装点得一本正经且有点来头。
“到此一游”据可考证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于《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雷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继承了“齐天大圣”的优良传统,总爱在崖石上刻字,希望通过金石文字和时间抗衡。时至今日,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普通大众以各种方式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长城,故宫,泰山,乃至一颗无名树上都可寻觅影踪。2013年5月网络爆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出现了“XXX到此一游”引发热议。其实“到此一游”或许并不是一项有预谋的刻意行为,而是在那一刻,各种感觉与情绪都到位了,又刚好手头有作案工具的情况下恰巧就发生了。况且,没有哪一条文字涂鸦是单独出现的,往往在一条文字的周围都布满了其他文字,谁也不知道哪条是第一条。
“到此一游”的随机性也是“美术字项目”所具有,比如他们所出现的北京东坝、顺义,上海松江等等,这些地点的选择其实无法让人看出某种内在逻辑。“美术字项目”与大多数“到此一游”最大的不同是:字大。这看似不算什么特点,但是书写大字需要准备涂抹材料,计划性随之而来,“美术字项目”其实是在一种看似随机的方式掩饰下实施的“大计划”。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先打稿再填色的类似画画的方式相较于“办证电话”挥洒自如的“手喷漆”方式速度肯定慢了许多,城管也因此很容易盯上并抓住他们。技术创新或许是“美术字项目”需要攻关的下一个命题。
将艺术带到大街上
现代街头涂鸦(graffiti)兴起于1960年代的美国,最早的涂鸦者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城市的墙上,后来扩大到汽车、火车和车站站台等不同表面上,墙不再是唯一的介质。为了不让警察抓住,也为了增添一些神秘色彩,这些涂鸦手都会给自己设计一个签名。巴斯奎特(Jean-MichelBasquiat)就是从街头成长起来的,他17岁开始用“SAMO”在曼哈顿街头做涂鸦,那时候纽约艺术圈都知道有个“SAMO”,虽然不知道到底是谁。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向外界证明了艺术边界的模糊性,他画画,做电影,帮助地下音乐人出唱片,同时也发掘并推出了巴斯奎特。据说为了让巴斯奎特能够符合安迪·沃霍尔所熟谙的艺术名利场的口味,他甚至为巴斯奎特编造了身世。1985年25岁的巴斯奎特成为首位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黑人艺术家,文章以《全新的艺术、全新的经济来源:美国艺术家的市场化》为标题,那时人们对他的兴趣还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及歌星麦当娜(Madonna Ciccone)和他之间的亲密关系。
基思·哈林(Keith Haring)算是学院派,受到老师约瑟夫·科瑟斯(Joseph Kosuth)“将艺术带到大街上”观念的影响,1980年哈林开始在地铁里作画。此后的十年间,直到1990年去世,地铁一直都是哈林最爱的作画场所。正如哈林所说“地铁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了另一种对艺术的理解方法,即艺术可以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或将信息传递给他们。”
“美术字项目”希望表达自我,同时希望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中国式标语与各个特定时代的不同国情有关,从历史进程来看,街头标语已经从领袖语录和社论标题转为反映与生活相关的日常,但是“你干什么的”、“其实我是人”、“不要骗自己”、“有问题吗”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标语出现在街头时还是会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确实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选择了街头墙壁作为载体,概念上与“graffiti”如出一辙。对于当下大部分艺术家还在工作室中埋头生产的方式已经迈出了一步,但确实也有一点遗憾。任何艺术都不能离开它的土壤,当涂鸦从街头转入画廊时,意义绝对已经发生了改变。框在画框里的签名已经失去了锐利的棱角。或许像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那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谜一样的隐藏才是最纯粹的方式。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艺术史家白谦慎借这两幅作品讨论与思考书法的问题并出版了《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书中描述了一段与艺术家徐冰的交流。“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尽管他的一些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为评论家所关注,但以后的人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视觉艺术时,他们或许会对今天的广告更为重视。徐冰是个很虚心的艺术家,但此番话却绝非谦词,而是他对当代艺术的变迁思考后发出的由衷感慨。”时间或许会使得我们正在经历的艺术变迁从美学的问题演变为社会学的问题。
“美术字项目”其实是有后续的,或许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并不重要,但在我看来却实实在在体现了与当下的关系,使这一作品具有了社会性。墙体重新粉刷字被覆盖——体现了管理者的审美与执行力;水渠水位升高漫过了字——体现了自然的力量与功能的需要。旁边多出来一句自发的回应——将原本文字描述的个体指向了群体,这是令人意外的精彩的互动。
在此借用白谦慎先生对“娟娟发屋”的描述方式:由于书写者技术上还不是很熟练,字迹反少了美术字中程式化的那些东西。由于没有用粉笔打稿,这七个字对于墙面来说显得过满,书写者总以后面的字形修正来取得与前面字的视觉平衡。“人”字笔画最少,但作为最后一个字被书写者处理得形态最大,收笔甚是果断有力,笔划的重心在下部,很好的弥补了“是”字过于内敛与方正的布局。由于书写者控筆能力不强,部分笔划出现歪曲,但这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造作。至于其介于美术字和毛笔书法之间、成熟和不成熟之间的诸种特点,又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关于美术字项目
2012年起,宋兮、杨欣嘉、耶苏三位艺术家以合作的方式在北京的公共空间中展开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他们不局限于形式和方法,针对具体社会场域中的空间状态、可利用的条件及当时语境,以“遭遇”、“突击”的方式迅速实施作品。“美术字”便是其中一个创作项目,该项目开始于2012年年底,一直持续发生,至今仍然进行中。这四年间,三位艺术家不定期的聚集、讨论,对各自生活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和“踩点”,然后制定标语的内容及实施方案。他们选择北京、上海的某些区域,如东坝、顺义、松江的围墙、河堤、建筑物等,用红色油漆进行标语的书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