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用药规律研究

2018-01-29 20:37林意珊江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36期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用药规律感染

林意珊+江锋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用药规律。 方法 检索2007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期刊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对核心药物及其归经、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筛选出治疗Hp感染方剂108首,涉及中药159种,使用频次10次以上的药物共30种。归经分析显示,治疗Hp感染的中药主要归脾、胃二经,其次为肺、肝经。 结论 治疗Hp的中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为主。清热解毒药以黄连、蒲公英使用较多,健脾益气药则多用甘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医药;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中图分类号] R28;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2(c)-011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nfection.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Hp infection from CNKI and CQVIP were searched from 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17, the recipe database was screened and set up, the TCM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was used to carry out data mining, and the core drugs and its meridian tropism, prescription rules, core combin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08 prescriptions about Hp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59 herbs, and 30 drugs were used for more than 10 times. By analyzing the meridian tropism, TCM for Hp infection were mainly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 followed by lung and liver meridian. 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p is mainly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benefiting qi. The most frequent herbs for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are Rhizoma Coptidis, Herba Taraxaci, etc, the most frequent herbs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benefiting qi are Radix Glycyrrhizae, Radix Codonopsis,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Poria,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 etc.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ru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鄄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幽門螺旋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也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确定的Ⅰ类致癌原。流行病学显示,Hp在世界范围内感染率高达50%[1]。根除Hp可降低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目前根除治疗方案主要为三联或四联疗法,即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上两种抗生素或再加铋剂。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治疗方案不规范等问题,Hp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根除率随之下降。临床研究显示[2],在三联或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可明显提高Hp根除率,并减少三联或四联疗法的药物不良反应,表明中医中药在Hp根除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应用其关联原则Apriori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治疗Hp感染的中药处方中各药物使用频次、归经及药物之间的组方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检索2007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期刊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采用主题词、关键词或题名检索途径,检索词包括“中医”“中药”“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Hp”等,筛选出具有完整处方的方剂。

1.2 纳入标准

①通过检索获得的文献中出现根除Hp感染的方剂;②方剂的药物组成完整。

1.3 排除标准

①文献及相关研究中重复出现的方剂组成;②研究中纳入病例除Hp感染以外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者;③药物组成不完整或不明确者。

1.4 数据预处理

由于中药存在许多的别名,故需将文献中出现的同药异名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化,整理录入数据库,共筛选出处方108首。endprint

1.5 数据分析

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新药设计课题组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进行处方录入,并由专人核对信息,确保数据准确。通过该软件“方剂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分析组方规律:支持度18,置信度0.6;按照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大小顺序排列,提取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可视图展示。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析

通过对筛选出的108首方剂组成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可得到159味药物从高到低的频次排序。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30种。见表1。

2.2 药物归经分析

对统计出的159味中药进行归经分析,并按药物使用频次进行排序,可见治疗Hp感染的中药主要归脾、胃二经,其次是肺、肝经。见图1。

2.3 组方规律分析

在方剂分析模块中,使用组方规律分析,设定支持度个数为18,置信度为0.6。结果显示,共有28个常用药对,包含11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黄连-甘草,出现频次为36次,见表2,并用网络展示,见图2。

2.4 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在方剂分析模块中,使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核心组合分析,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6,演化得到3味药物组合,共14组,见表3,并提取新方聚类核心组合共4组,见表4。

3 讨论

3.1 药物频次分析

纳入分析的108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出现≥10次的药物共有30种,大致可分为扶正和祛邪两大类。扶正类以甘草的出现频次最高,《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其“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说明甘草既能健脾和中,扶正以固其本,还能清热解毒以祛邪,兼有调和诸药之性。其次为党参、白术,党参有补中益气生津的功效,对脾胃虚弱、气血两亏有补益的作用,因而用之以扶正;白术味苦甘而性温,甘而除湿,为脾家要药。再次,为茯苓、黄芪等健脾益气之药。在药物频次结果中健脾益气药频率很高,也反证了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基本病机。实验研究显示,黄芪含药血清对Hp空泡毒素(VacA)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3]。

祛邪药中以清热药为主,其中黄连出现频次最多。黄连性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对中焦湿热有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黄连对Hp具有高度的抑菌作用,许多方剂中都运用到黄连这一特性。如徐艺等[4]将常用方剂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左金丸对Hp有高度敏感,香连丸为中度敏感。吴玉梅等[5]研究发现,黄连与吴茱萸有效组分以6∶1比例配比应用的抗Hp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比例。王平生等[6]以幽菌消方治疗Hp阳性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其次是蒲公英,其味苦甘,性寒,入太阴、阳明二经。药理研究显示,蒲公英对胃癌、肝癌、肺癌、胶质瘤、大肠癌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来保护肝脏,保护和修复胃黏膜,减轻化疗药对消化道的毒性作用[7]。

3.2 组方规律分析

根据常用药对结果显示,大多数药对为清热燥湿、健脾益气、行气类药物的不同排列组合,符合Hp感染引起脾虚湿阻、气郁化热的基本病机。故在健脾益气扶正及清热解毒祛邪的基础上,还需要行气化湿药来恢复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出现频次最多的行气药为木香、枳壳、厚朴。木香味苦辛,性微温,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经。药理研究发现,木香中的有效成分对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癌细胞也有杀伤作用[8]。枳壳味辛苦酸,性微寒,入肺、肝、胃、大肠四经。研究表明,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双相调节作用,其含有的川陈皮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9]。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胃二经,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等作用,还可抑制肿瘤的侵袭[10]。

3.3 核心组合分析

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结果来看,除了清热解毒、健脾益气外,还可发现收涩抑酸、活血化瘀药。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功能失调,胃酸分泌过多,久而久之,胃黏膜屏障被破坏,胃黏膜细胞异常增生,类似于中医“久病入络”“虚久致瘀”。因此,中医治疗Hp感染时,除清热燥湿、健脾益气以谨守病机外,仍需收涩抑酸以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并根据辨证结果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等。活血化瘀药在中药频次结果中比重不大,最多的是延胡索、丹参、香附。延胡索味苦辛,性温,入心、肺、脾、胃四经。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Hp生长[11]。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消炎、抗肿瘤的作用[12],能改善胃内环境,降低Hp感染后引起癌变的概率。香附味甘辛,性温,入肺、肝、脾、胃经。实验表明,香附煎剂对胃溃疡有保护作用,能延迟胃的排空速度,减少溃疡的发生,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13]。收涩抑酸药中出现最多的是白芍、海螵蛸、吴茱萸。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有抗炎镇痛作用,还能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异常增生反应[14]。

3.4 研究展望

在当今Hp耐药的形势下,中医中药作为治疗Hp感染的一种新选择,已成为Hp根除治疗研究的热门领域[15]。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相关疾病其病机关键为Hp邪气外侵,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运,湿邪内蕴化热,最终形成湿阻、热郁、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而脾胃虚弱则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治疗Hp感染多从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燥湿以祛邪为主。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具有抗Hp作用的中药多集中在清热解毒燥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类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燥湿药抑菌效果最明显[16]。基础研究证实,某些中药单体在体外有抑菌或殺菌作用,清热解毒药抗Hp效果更明显[17]。Meta分析也显示,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治疗Hp相关性胃病[18]。沈正泽等[19]对64首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中药专利复方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是采用清热燥湿、理气通滞、活血化瘀等药物“祛邪”,同时采用补益药“扶正”,提高机体防御功能。陈光兰等[20]从近十年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中提取中药治疗Hp感染的相关方剂13种,共计49种中药,根据药物功能分为12类别。采用双向聚类分别对样本和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3种治疗方案可以聚为3类,分别以黄连温胆汤、益胃散、半夏泻心汤为代表;药物功能可以聚成4类,反映出临床功能相似的药物的协同使用规律。endprint

本研究通过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药治疗Hp感染的用药规律,可以为临床治疗Hp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及选方用药参考,但还不能全面反映中医治疗Hp感染的用药规律,临证时仍需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汪荷,黄津芳,赵鸿雁,等.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5):734-736.

[2] 胡伏莲,成虹,张学智,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疗效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0):679-684.

[3] 王平,田维毅,王文佳,等.黄芪含药血清对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活性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1,24(7):17-19.

[4] 徐艺,叶柏,单兆伟,等.中草药单味与复方对幽门螺旋杆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8,8(5):291-293.

[5] 吴玉梅,魏文珍,王平,等.黄连、吴茱萸有效组分不同配比体外抗幽门螺杆菌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21-23.

[6] 王平生,步许海,董德培.“幽菌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2000,21(4):8.

[7] 齐续林,高鹏飞,乔田奎,等.中药蒲公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5,24(1):53-56.

[8] 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3(43):613-620.

[9] 章斌,金剑,金芝贵,等.枳壳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13,32(11):1462-1464.

[10] 张淑洁,钟凌云.厚朴化学成分及其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5(36):838-843.

[11] 王红,田明,王淼,等.延胡索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0,38(6):108-111.

[12] 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13] 曹玫,张洪,张晓燕,等.香附的药理活性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2):111-113.

[14] 沈晓东,黄黛瑛.白芍抗炎镇痛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197-199.

[15]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研究聚焦和进展[J].胃肠病学,2015, 20(12):705-707.

[16] 蔡和利,肖林榕,林棟,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药治疗近况[J].海峡药学,2014,26(7):97-100.

[17] 王春花.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32(6):763-765.

[18] 邓天好,谭达全,龙承星,等.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与消化性溃疡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0):134-136.

[19] 沈正泽,古锐,曾宪泉,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8):608-611.

[20] 陈光兰,陈成龙,汪望月,等.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6):108-111.

(收稿日期:2017-09-13 本文编辑:张瑜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幽门螺旋杆菌用药规律感染
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