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冰+郝培利+高瑛
摘要:本个案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探讨某师范大学一名全日制英语公费师范生在微格教学前后的教师信念变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案的教师信念在课程与教材维度有了显著性变化,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和学生管理这三个维度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调整、扩充。结合课堂观察、访谈和学生反思笔记可以进一步发现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受自身教师信念、大学教师点评和评价体系影响,其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不一致之处。
关键词:教师信念;职前英语教师;微格教学;课堂观察;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041-05
一、引言
我国师范类高校普遍采用的“微格教学”不仅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促进了职前教师在实践中建构、反思并重塑自己的教学信念。
本研究以一名全日制英语公费师范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为期18周的微格教学课程期间,通过定期访谈及反思笔记捕捉该职前教师信念的微变化,通过对比调查问卷的前测、后测结果揭示微格教学过程对教师信念的影响,并利用课堂观察挖掘其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信念融评价、比价和判断功能于一体,具备三个组成成分:1)表征知识的认知成分;2)能够激发情感的情感成分;3)当需要行动时能激活的行为成分(Rokeach,1968)。Borg(2001)认为教师信念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法信念,或者是与教师个人教学相关的信念。相对于更接近事实命题的知识来说,教师信念被定义为教师的个人价值观、态度和观念等较为抽象的认知层面(Meijier et.al,2001)。从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信念通过个人的教学行为进而提升为个人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并反过来沉淀于教育过程的一切环节(吴宗杰、黄爱凤,2005)。
国外对教师信念的研究起步主要涉及6个范畴:1)测量教师信念的内涵与类型;2)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3)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4)教师信念与教师效能的关系;5)教师信念与课程革新;6)教师信念与师资培育——信念改变等(方吉正,1998)。有关教师信念的研究方法大致呈现出三种研究取向:量化研究、质化研究,以及二者相结合使用。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准确全面的结论(郭晓娜,2008)。有关职前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也不断涌现,主要是聚焦培训项目对职前英语教师信念的影响。此外,很多实证研究指出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具有一致性(Williams,&Burden,1997;高强、秦俊红,2010)。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教师信念和教学行为存在不一致性(Yim,1993;覃成强,2007;陈冰冰、陈坚林,2008)。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微格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职前英语教师信念各个维度的变化?
2.职前教师的教师信念如何影响其教学行为?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2014级(公费)英语师范班的一名女生,于2016年春季学期修学微格教学课程。为保护其隐私,文中称其为Alice。Alice自愿参与此项研究。为避免Alice过度迎合研究者,研究过程中没有向其透露研究的关注点是教师信念。两名研究者中一人为Alice的微格教学任课教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调查基本信息、分析反思笔记等;另一名研究者主要负责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Alice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她在语言知识类课程(如语法课)和语言技能类课程(如精读、写作、听说课)的考核中都取得了较高的分数。此外,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要求,她还学习了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Alice已经初步具有了英语教师应有的语言素养和教学信念。除此之外,在大学期间,Alice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大二和大三期间她一直在该校的“厚普公益学校”进行公益教学,参加厚普夏令营活动等。此外Alice也做过家教,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Alice第一轮模拟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上第三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 B(1a-le)。第二轮模拟授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第一课时Warming up和Pre-reading。
(三)研究工具
1.问卷
本研究以台湾学者朱苑瑜和叶玉珠(2003)编制的问卷为基础,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需要做了一定的修改。问卷包括两个部分:1)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2)问卷的主体。主体部分包括40个题项,分为课程与教材,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和学生管理四个维度(见表1)。
为确保问卷的质量,在对个案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前,研究者以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2级本科(大四)的师范生为对象进行了预测。如表2所示,职前英语教师信念问卷的信度较好。信念量表总体α系数以及各维度α系数均高于.70的一般性标准。问卷分别在Alice修学微格教学课程前和课程结束后发放,后测问卷与前测问卷在项目数量和内容上均一致,但调整了项目出现的顺序。
2.访談
开放式一对一访谈贯穿研究始终,具体操作步骤为:1)研究开始前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以获取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2)在研究对象第一轮微格模拟教学结束后进行,主要结合其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与教材,英语学习,英语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念;3)在第二轮微格模拟教学结束后进行,访谈内容与第二次基本一致;4)在期末进行,主要是基于研究对象的课堂观察结果、反思笔记、以及两次问卷的结果进行。
3.课堂观察endprint
本研究使用Brown(1975)的Verbal Exchange课堂观察表分析模拟授课过程中职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话语类型包括TL(teacher lectures)、TO(teacher questions)、TR(teacher responds)、PR(pupils respond)、PV(pupils volunteer)、S(silence)和X(Unclassified),分别表示教师讲授、提问、反馈、学生应答、学生主动应答、课堂沉默和无法分类。使用该量表进行课堂观察时,研究者对每3秒内所发生的师生话语功能进行分类,并在每列对应处划线计数,最后统计师生话语类型与比例。如果3秒之内两种或多个话语类型,也同时计入表中。
四、微格教学前后教师信念的变化
使用SPSS17.0对两次问卷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个案研究对象Alice的教师信念在修学微格教学课程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t=-1.84,df=39,p>0.05):微格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职前英语教师的总体信念,但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MD=-0.20)(见表3)。
对问卷中教师信念的四个维度做进一步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课程与教材维度教师信念在微格教学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t=-3.00,dr=9,p<0.05),然而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学生管理维度的教师信念没有显著性变化(见表4)。
(一)课程与教材维度教师信念变革
如上表所示,微格教学后Alice對于课程与教材的信念产生了显著性变化。第一轮访谈中,她认为教材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Bible”。她提到:
…在中学时,老师翻来翻去都是在讲教材,那时(我)就认为教材就是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啊。大学阶段才发现教材只是老师们的工具之一,当学生的要是只“死扣”教材,考试成绩肯定差。现在让我以老师的视角看中学的教材,我看到的还是里面都有哪些生词啊,有哪些知识点啊,真没有太多地想过怎么用这个教材教。
在Alice进行第一轮模拟英语教学(初中内容)之前,班级里已经有十余名同学完成了授课任务,课堂上任课教师对同伴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的点评启示Alice要“钻研教材”,她认识到: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网络资源那么丰富,书店里各种教参、学案又那么多,学生都可以自学语言知识了。老师要做的不只是发现教材里的“点”,还要帮学生穿成线、形成知识体系。
在Alice第二轮模拟英语教学(高中内容)结束后,她在反思笔记中写道:
…我负责的是这个单元(人教版高中英必修一English wound he world)warming up的环节,教材这部分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别,这里呈现的是what,那么后面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why,也就是英语如何发展变迁出不同的变体,还有教材这部分只涉及spelling和vocabulary,语音的差异没有涉及。
可以看出Alice开始有意识地以单元模块为出发点、结合学习者需求、从整体分析教材内容,而不仅仅局限在一节课的教材使用上。她认为这样的变化主要源于后期备课时同伴间更密切的协作。
(二)语言学习维度信念:加强
Alice对于语言学习的核心观点是“自律、自主”,她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再好,也不可能像武侠片里大师运功把“内力”传给弟子那样…,学习是个慢慢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
学期末访谈中Alice认为微格教学课程学习经历“印证”了她对“学习”的理解。她结合自己前后两轮教学中设计和修改教案的经历谈到:
…微格课上老师点评我时,给出了很多很有创意的idea,让我豁然开朗,课后我重新修改教案时,做了很多改进,很有成就感的。一学期下来,我的听课笔记满满的,都是老师给(其他同学)的建议。但是到第二轮再设计教案时,我还是感觉头脑空。老师教了,教得好,不等于我就学会了,要融会贯通还得自己下功夫去悟,去实践。就是trial and error(试误)的道理吧。
(三)英语教学维度信念:调整
Alice曾经做家教,辅导“不会学、也学不进去”的初中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Alice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成功的经验让她觉得非常认同“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此外,Alice在访谈中提及多位她印象深刻的英语教师以及他们组织的教学活动,认为“成功的教学就是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去,不知不觉学会了东西”。
模拟教学后,Alice结合课上教师点评反思自己的教学“乐有余,但是教不足”。她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乐学会用”,既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又创设条件让学生使用语言。这样的变化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的点评和引领,其二是Alice对“学生配合”这一现象的反思:
…我希望的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能玩到一起,所以这节课我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复习单词,大家配合度挺高,玩得也挺开心的。但是老师好像不太认同,她让我从模拟教学对象(大学生)让和未来真实教学对象(初中生)的差异入手,思考自己究竟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
…我也在想同学们能配合,是因为我真的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还是因为“互帮互助”呢?我在他们上课时积极发言,他们在我的课上也都很配合,有点像“托儿”啊!如果真的面对初中生,他们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积极性哪能这么高呢?寓教于乐的重点应该还是“教”吧,“乐”应是手段,不是目的。
(四)学生管理维度信念:扩充
微格教学以前,Alice对于学生管理的理解停留在“管束”层面,学生管理意味着要“管住”学生,但她也清楚自己的性格,“温和有余、严厉不足”,因此她很困惑如何在“严师”和“益友”之间找到平衡。endprint
…我上学时有个老师用一个眼神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有些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就比较严厉。我觉得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可取,用权威压制学生是一时的,要让学生“亲其师”,才能听我的、信我的“道”。再说我的性格也只能走“润物无声”的管理路线。如果这样不行,我可以通过提问啊,或者走到学生身边停顿一会啊,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在看着他。那他的行为就会收敛,学得也能更投入些。
微格教学后,Alice对学生管理维度的信念内涵有所扩充,不再局限于学生行为偏差时的规约,她认为管理不仅是“管住”,更重要的是“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发展及其情感。她认为学生管理的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照顾”,她在反思中写道:
…第二轮微格教学时,我脑子里想的就不仅仅是下一句“台词”要说什么,我开始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忽然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但是关注还是有用的,比如今天我布置了分组讨论任务后,看到他们的表情有困惑,但又怕“拆我的台”没有举手询问,我就重復了一遍,还举例做进一步解释,这样才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还有像前几排的同学,在微格课上总是挺积极踊跃地配合我们,但也不能总叫。“压制”他们可能会打消积极性,所以提简单问题时,我故意不看他们,把机会给后面的同学。难度稍高的问题再抛给他们,这样好的弱的都能照顾到。
五、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联系
通过访谈和问卷可以确定Alice的教师信念已经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变革、加强、调整和扩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反思笔记进一步说明Alice教师信念的变化既是上一轮模拟教学的结果,也是第二轮教学时间的原因。整体上看,她的教师信念直接影响其使用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管理。此外,Alice承认微格教学任课教师的要求也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她谈到:
…微格教学这门课是没有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决于老师给我的模拟教学、教案设计、还有反思笔记等打多少分。老师给了我们模拟教学的评分细则,再加上我上课的顺序比较靠后,有机会多看别人怎么上、多听老师怎么点评别人,所以为了取得高分,我会刻意“迎合”老师的口味…
采用Verbal Exchange对Alice的两次模拟教学中的课堂话语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到(图1)在第一轮模拟初中教学中,教师话语占据课堂70%以上的时间,仅教师讲授时间就高达48%,学生课堂参与有限。这不仅与“学生能够根据图片进行对话”的语言技能教学目标不相符,也与Alice的“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的教学观不一致。在第二轮模拟高中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问题给与了较充足的反馈,学生的话语占据了课堂的37%的时间,说明了Alice逐渐把自己的核心教学信念运用于课堂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在经历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整、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等多层面的变革之后,开始转向关注教育主体之一——教师如何自下而上地推动教学改革。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的追踪调查发现,微格教学使职前英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信念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对象对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念能够指导其教学实践,但其信念与行为存在不一致之处。此外,微格教学课程中的模拟教学环节、师生共评环节、学生集体备课等都有助于职前英语教师反思并优化其教师信念。需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比较熟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虽然理念与信念本身存在区别,但在先进理念下熏陶的职前英语教师,在信念没有完全内化的情况下,可能将理念的认同假象带入到本研究的调查中。也就是说,研究对象可能将没有真正地信以为真的观点和看法误以为真,因此可能导致了调查结果的部分失真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