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铭,郭金秀
(1.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是以贸易的方式,通过“五通”将中国优质的生产要素及过剩产能,输送到中亚及东南亚周边地区,实现物质、产品互利互惠及技术、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辐射范围广、影响力深远,不仅可以开发丝路沿线市场的潜力,还可以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吸引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具有划时代意义。
林业产业涉及的产业链长、品种多、范围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加工业是指林业第二产业中的木材、竹、藤、棕、苇制品的加工,以及各类木制工艺品、装饰品和木制文教体育用品的生产。
“十三五”是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实现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研究林产加工产业链转型升级,能为林产加工企业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制定林产加工业政策、合理调整林产加工业结构、促进林产加工业升级提供参考。
尽管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但多是定性研究,缺乏具体的行业数据,定量分析也很粗略,尤其是针对某一具体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对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行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方法,这是本研究的缘起。
产业链由若干个企业群组构成,依据一定的上下游和时空关系组成关联性链条形态。它们相互交换产品、服务和信息,以实现价值转移。
中南大学商学院吴金明教授从产业链的内核出发,由抽象到具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链形成机制,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引起市场交易频繁而逐步形成的。[1]社会分工程度越大(1→4→7),市场交易程度越大(2→5→8),产业链的发展程度愈大(3→6→9)(图1)。
价值链依附于产业链,既是产业链的基础,也是产业链的价值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产业形成,也即产业链形成,价值链也随之形成。供需链(供应和需求链)、企业链、空间链则是产业链的物质形态。供需链是产业链的主导因素,企业链是产业链的物质载体,空间链是产业链在空间的分布(图2)。
图1 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图2 产业链概念示意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导致空间链、企业链、供需链在国际范围配置资源,产业链深度分工、专业化、精细化。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2]
从生产运营流程角度分析,林产加工产业链包括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终端销售及售后服务七大环节,简称“非常6+1”,其中“1”指的是生产加工环节(图3)。
图3 林产加工产业链
地方统计年鉴数据主要编制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这三大类林产加工业的相关企业数、销售产值、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新设立企业数等数据。以福建三明为例,2016年农、林、牧、渔业新设立企业609家,比上年减少15.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对外直接投资额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林产加工业几乎微利,木材加工业亏损;引进外商投资林产业尚未取得经济效益。可见,“一带一路”倡议从2015年提出至今,在林产加工业方面尚未取得明显效果。就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状况而言,造纸业不景气,家具制造业经济状况一般;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企业数量多,是林产加工业主要利润来源。
林产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但又植根于第一产业林业,多属于地方产业,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益在国民收入中占一定比重,因而受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注。中国林产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初始阶段。企业规模小而杂,资金短缺,生产方式落后,装备差,家庭式管理较为常见,劳动工人不固定。生产处于不同工序段,相互关联关系是由拼装或组装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
第二,产业链条的低端化。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转换成果明显不足,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创新扶持和激励机制。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研发人员尤其缺乏,导致人造板、木竹制品、纸制品、脂松香等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企业集群尚未形成,分工精细化和高度合作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第三,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没有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林产加工业企业大多属于私有企业,带有浓重的家族经营色彩,所有权与经营权被企业主掌控。而企业主多为农民出身,既无专业知识又无实战经验,而且没有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懂经营、会管理、能营销的行家里手极为缺乏。可想而知,林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创品牌、走出国门之路将有多远!
第四,产能过剩,需求不旺。存在产品积压、供过于求现象,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前期投入成本无法回收,极大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产能过剩其实是相对的,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导致。
第五,品牌建设和保护意识不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林产加工企业牌子多且杂,中小企业和一些基层部门没有认识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投入力度不够,企业、政府、社团、林农等各方力量在品牌建设上参与度不够,没有达成共识。品牌创建的程序、标准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原材料、技术、市场、产品信息不畅。
第六,急需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林产加工业属于资源约束型产业,本地商业林木种植数量有限,供应不足,只得扩大收购范围,导致运距增加;再则,收购木材原料时相互抬价,诋毁竞争对手,恶性竞争激烈,造成成本增加。林产加工业属于传统产业,利润不高,部分企业处于勉强维持甚至亏损经营状态。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根据产业链的四维对接模式,产业链的内在升级过程以价值增值为目的,通过产业空间资源分布的国际化,即空间链的扩大,供需链的调整与平衡,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企业链的对接来实现。一般由技术创新、供需链的增减变化,引起产业链四维模式的相应转化。
需求链不仅指通常所说的消费者需求链,还指生产者需求链。价值增值的需求引起价值链变化,首先体现在供需链上。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企业链和空间链的演变,最终实现供给链满足需求链,价值链获得增值。因此,供需链的变化及平衡是产业链内在升级的起因和目的。
当消费者对林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增需求时,产品供应者捕捉到市场需求信息,组织生产活动,进行物料采购,即产生相应的生产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生产者需求),市场最终实现供给=需求。
企业链由物质链、资金链、技术链、信息链等构成,是通过物质流的正向流动以及信息流的反向流动而形成的企业链条,最终实现价值增值和供需平衡。
企业链的竞争力和优势是由各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决定的,通过优胜劣汰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节点、不同企业链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因此,企业链为产业链内在升级提供物质、资金、技术、信息平台。
林产加工过程中需要筹集资金,木竹原材料采购、运输、设计开发、制造,即相关环节不同企业之间发生相应的资源对接,组成上下游企业链。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等相关环节都有企业参与。为了实现供需平衡和价值增值,几条企业链会共同协作、相互配合。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为了更加有效地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产业链要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次上相互对接。企业在产业链上精细分工和深度定位,业务活动更加专业化、精深化。企业可以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和空间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并集中能力于核心业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林产加工业走出山区、农村这样的小区域、小空间,整合小企业、小作坊,建立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平台,降低成本;同时,延伸市场空间,做大做强市场营销及推广。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灵魂和生命。一般而言,一条产业链中只包含一条价值链。产业链形成,价值链也就相应形成;产业链有多长,价值链也相应有多长。[3]
1.林产加工产业链价值分析
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提出并改良了产业链“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及模型图。施氏“产业微笑曲线”(图4)两端朝上,宛若微笑的嘴型,以生产流程作为横轴,附加价值作为纵轴。加工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流程分为七个环节,分别是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制造、仓储运输、终端销售、品牌服务,即“产业链6+1”模式。中间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而两端研发设计、品牌和服务环节附加值最高。
图4 产业链微笑曲线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不折不扣的萧条局面,资本主义的本质从来都是掠夺。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只有制造环节属于中国企业。制造环节只能创造出一倍的价值,其余六大环节却能创造九倍的附加价值,不仅节约资源,而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郎咸平教授所谈的“产业链阴谋”是指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产业链附加价值大的六个环节,而把最无利润可图的制造环节转移至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代工厂,然后发达国家企业再挑起价格战,导致中国制造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4]
2.实现林产加工产业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林产加工企业带来资源和发展契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为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中国林业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多接近或落后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国林业产业可在这些国家焕发“第二春”,使中国林产加工业在全球林产业链的“产业微笑曲线”中获取价值增值,拥有产业分工优势,弱化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高附加值利用、就业及税收带动产生积极影响。
广大林农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只能分享价值链中种植、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不能分享林产品的精深加工、销售、服务、品牌等大多数利润。林产业链从1升级到6的环节,可以帮助林农增收,让林农参与到产业链的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环节,真正实现林农增收,同时有效带动产业链的延伸。
林产加工产业内部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可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实现分工专业化,提供增值服务体系,加大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进而提高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林产加工业整体价值链增值,需要转变思路和方向,由劳动密集型加工模式往资本密集型加工模式转变,即多方渠道融资,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扩大生产运营范围和规模;再由资本密集型加工模式往技术、管理密集型加工模式转变,即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图5)。
图5 价值增值的途径
林产加工纵向价值链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是一个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过程。谁拥有稀缺资源,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6]林产加工产业链的稀缺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资金、关键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林产加工产业可模仿、可复制性较强,因此,掌控稀缺资源,实现产品差异化,林产加工纵向价值链可以实现价值增值。
对林产加工业企业自身而言,实现产业链升级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需定产,按需定制,引导市场需求,建立有特色的直销模式,加大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统一品牌,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林业信息化系统等。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在产业中,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还受五种外在竞争力量影响,它们分别是潜在进入者进入威胁、替代品的替代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产业内现有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竞争力量对林产加工产业链的影响,决定林产加工产业链往横向或纵向重构。林产加工产业链重构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产业链升级转型为目的,重在整,整重于合[7]。
1.横向整合
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减少竞争压力,消除重复设施,实现优势互补,提供系列产品,实现规模经济,获得垄断利润;还可以增加进入壁垒,缓解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通过联合,产生共赢,获得协同效应(即1+1>2)。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囚徒博弈困境,这种联盟需要长期磨合、求同存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纵向整合
向深加工的下游延伸,或者向上游的企业整合。控制上游稀缺资源,保证关键投入的质量,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上游供应的可靠性,确保生产经营稳步有序进行。与下游企业整合,可以控制销售过程和分销渠道,敏锐地捕捉市场真实信息,尤其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信息,提高林产加工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还可以降低产业链风险。
3.资源整合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1/4。中国的林业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林业是稀缺资源。通过整合林业资源,将分散在林产加工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整合成为既响应市场需求又量力而出、减少资源浪费的新产品。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提升林产加工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再比如信息共享,共享顾客需求、库存、成本以及物流配送的实时信息(主要是关于产品的整合性信息和配置性信息),以便实现协调行动;共享个性化需求信息、不同企业专业化方向的差异,以便为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了林产加工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除此之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受众多利益相关者影响。其中,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对产业链的升级影响最大。
1.政府提供整合平台
政府可以牵头举办林业博览会、技术和商品交流会等各种贸易集会;还可以更进一步,提供相应政策,整合小企业、小作坊等多方资源;鼓励多种合作形式,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整体上市,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建立激励创新机制
设立新产品、新技术奖或五一劳动奖等,进行精神激励;财政奖励政策方面,视利用原企业现有厂房、场地、设施及接受原企业人员上岗情况而定。
3.设计制定金融和财税扶持政策
将林产业发展货款纳入政策银行货款和林业贴息货款范围;建立信用担保贷款机制,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社会筹集资金成立林产加工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加工企业融资担保;降低创业者进行林产加工业生产活动贷款的门槛,延长贷款期限,减少审批程序,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税收,或给予补贴政策;创设多种融资贷款渠道和方式,如林权按揭贷款、政府创新基金扶持等。
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合作中心,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科研人员定期指导林农种植、养护等生产活动,与企业共同研发、共担风险;科研机构提供人才和技术,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意付诸实践,建立林产品全过程技术服务体系。
在国际工业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林产加工产业要走出困境,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比较优势,努力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变制造为创造。对生产企业而言,以需定产,建立直销模式,可以使企业贴近市场,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实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管理密集型的转变,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优势资源,统一品牌,彰显文化,规范服务体系;国家及地方政府要提供平台和政策,建立激励创新机制,设计制定金融和财税扶持政策;科研院所建立林产品全过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建立林产加工产业平衡有序的市场,推动我国林产加工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林产加工业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对外出口创造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平台。把中国相对过剩的优势产能传输出去,会带动中国林产加工品的对外输出,从而推动中国林产品贸易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直至技术、管理密集型升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部分国家资源丰富,可以承接中国林产加工产业外移[8];也会带动东道国对中国的林业技术、林业景观设计、森林旅游、信息等林业服务活动需求的产生,这将直接促进中国林产加工业贸易的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真正实现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的战略目标。
[1]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2]卜庆军,占赞歌,孙春晓.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2):59-61.
[3]蓝瞻瞻.中国木材加工业产业链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孟婷,邓贝宁,窦松晗.“一带一路”对经济促进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7(1):120-121.
[6]杜义飞.基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产业价值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7]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6.
[8]Gong Jian, Ding Xiaoqin. The New Silk Road as an Emerging Model of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New Silk Road and China-Africa Economic Relations”[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5(4):5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