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敬业的人
——记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续思同

2018-01-29 08:24林溪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院教育

本刊记者 林溪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脑海中即刻浮现出续思同老先生的身影和面容——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这个在七十年前参加教育工作,而今仍然关心教育的老前辈,可谓共和国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身上有着那一辈人特有的对事业的执著、对国家的挚爱,历经沧桑而痴心不改。他是一个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人,三十年前,他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观点和做法,对今天的教师培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他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教育学院的负责人,他几次在全国性的教育会议上介绍经验,他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聆听过周总理的讲话,在天安门观礼台同首都人民一起欢庆过共和国的庆典,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过胡耀邦总书记主持的小型座谈会,参加过建国以来教育学院代表唯一参加过的一次全国高教会议,而且是只有重点高校参加的会议……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教育系统的基层干部来说,堪称传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一辈教育人的故事正在远去。这次能有幸写一写续思同老前辈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一种记录历史的使命。

求学之路 壮怀激烈

1930年10月,山西定襄已进入深秋。在这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续思同降生在一户贫农家庭。

因国运衰竭,家境贫寒,续思同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七岁那年,“卢沟桥事变”引发全面抗战,小小年纪的续思同投身革命,担任了儿童团团长。他组织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搞文艺演出宣传抗日。虽说年龄小,但干劲足,经常被安排到区里开会和演出。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续思同的童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经常是冬季上学,农忙时下地劳动或者给别人家打工。抗战结束后,他到晋察冀边区冀晋二师学习。在这个学校也是半工半读,他背过炭、背过粮、砍过柴、纺过线。忻县解放的时候,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他曾担任忻县城关区文教助理员,管理着两个高级小学——可以说,这是他教育生涯的起点。

每天和教师们打交道,续思同深感知识功底的不足,内心非常渴望上学。1949年夏季,忻县专署保送他到太原中学学习。以后他便一直在太原求学、工作和生活。

在太原中学学习时的续思同,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积极踊跃地参与各种活动。他感受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新中国百废待兴、蓬勃发展的气息,让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他担任过学校团总支书记、党支部委员,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了许多活动。在此期间,他参加过两届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个会议具有现在人大、政协两个会的综合功能。作为市模范党员,他还在太原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大会上,代表太原学界发了言,《山西日报》以《工作学习都不误》为题专门报道了他的事迹。

作为一个调干生,他深知自己学习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尽管社会活动多、压力大,占用的时间多,甚至忙得在党支部办公室还住过一段时间,但他还是尽力挤出时间学习。他志在考取北京大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但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身体吃不消了,不得不在临高考前,回老家休养了好几个月,后来他抱憾考入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当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历史系,名师荟萃,有史学大家梁园东、闫宗临、许预甲,以及被誉为毛泽东“一字之师”的唐史专家罗元贞教授等。梁园东院长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续思同听他讲《秦始皇并不暴虐》,见他不拿讲稿,旁征博引,心里甚是敬仰。据说,北京大学曾经聘请他,他没有去。闫宗临乃系主任,在瑞士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法文、英文和拉丁文,也懂得日语和德语,是中西交通史的专家。

尽管现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列出的名师名单中,没有俞静安,但续思同对他印象深刻。俞静安教授讲中国古代史,课讲得非常好,对争议比较大的历史事件,他总是先列举许多著名史学家的看法,譬如范文澜是怎么看的,吕振羽是怎么看的,翦伯赞是怎么看的,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然后才讲他自己的观点,其根据是什么。这种研究式的授课方式,给续思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将来的执教和办学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续思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在一代名师的影响下,他不仅埋头书斋,潜心研究历史,还用实事求是的史学观,搜集资料,撰写历史人物。他和同学成宝田一起撰写了《山西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发表在学校的校报上,那是全国第一篇专门介绍和研究高君宇的文章。

为了写这篇文章,续思同和成宝田前后花了一两年时间,采访了包括省政协副主席张隽轩在内的许多知情人士,还向外发了一些信函,收到了沈雁冰(茅盾)、彭真等著名人士的亲笔回信。此文的发表,让人们对这位早期为建党伟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不幸英年早逝的共产党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历史应该铭记每一个英魂。此文虽然是小试牛刀,但可以看出,续思同严谨治学的态度已经形成。

给续思同讲世界文学的常风教授,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彼时是山西大学外文系主任,他赋予了续思同世界的视野。

大学四年,在各位大师的影响下,续思同打开了人生的眼界和格局。除了研究学问,续思同一如既往地热心学校里的活动。他担任过几个系科组成的联合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担任过省直机关党代表大会代表。立在时代的潮头,书生意气的他,胸怀建设未来的憧憬,勇往直前。

执教岁月 风骨凛然

1957年,大学毕业的续思同被分配到太原十二中任教。他在这个中学待了十多年,教了十多年的政治课,担任过教研组组长、工会主席,也一直是太原市中等学校政治课中心组负责人。

续思同的政治课颇受学生欢迎,他一反政治老师寻常的做法,从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他认为死记硬背只有外壳没有灵魂,也许能让学生都成为应试的专家,却远离了政治课开设的初衷。续思同在教学过程中,尽力挖掘文本的思想性,尽量联系国内的形势和学生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他的教学体会是,政治课教师的责任,绝对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而主要是“传道”,重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政治课一定要突出思想性,要使学生的脉搏始终伴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伴随时代的进步而跳动。

然而,什么是思想性,政治老师要坚持怎样的思想性?在新中国建设伊始,在政治运动频频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却绝对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续思同以自己的赤诚和耿直,书写着凛然的风骨。

他是一个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人,三十年前,他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观点和做法,对今天的教师培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他的教学体会是,政治课教师的责任,绝对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而主要是“传道”,重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政治课一定要突出思想性,要使学生的脉搏始终伴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伴随时代的进步而跳动。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续思同和校长接到指示带领高中非毕业班学生到一个小煤窑挖煤,由于煤窑配备的工具迟迟未到,他们在等待中误了半天工。指挥部宣布给十二中“插黑旗”,指责续思同他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先用洗脸盆等生活用具挖煤呢?续思同的内心极不认同让十几岁的娃娃们,在毫无安全保障的小煤窑挖煤的做法。他为了安抚学生,作为政治教师和临时副大队长,主动承担下全部责任,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拿娃娃们的生命去博取荣誉。政治课不仅仅发生在教室,生活处处皆课堂。

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掀起了反右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续思同成了大字报攻击的对象,被扣了很多帽子。他默默地承受着,无力兼济天下,唯愿独善其身。

1960年,续思同受命到北京参与编写中学政治教材,山西仅他一人。在北京待了几个月,先是在北京市委党校,后来到北京师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有时也到人民大学座谈讨论。当时的教材编写工作也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常常被要求采用会战的方式来进行。续思同认为,编写教科书是极为科学严谨的工作,怎么能靠熬夜、苦战、会战来进行呢?他能做的,就是越发的认真,尽量减少因赶进度而造成的不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续思同当时是十二中政治处的负责人,对于运动采取谨慎参与的态度。只要是批斗大会,无论是哪派召开的,他都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便这样,他还是莫名其妙地被人说成某派的后台。一天后半夜,一伙人突然把他家的门踹开,衣服都没穿好的他被弄到一个不知是哪里的地方,拳打脚踢摧残了好一阵子。后来又被那伙人揪到一个房间,用铁棍逼他交代问题,说“反夺权”就是现行反革命。过了几天,他们也没有审出个什么问题,就把他放了。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续思同接受多人的劝告回了老家。不久,学校以革委会名义发布公告,停发他的工资,开除他的公职,并“永远开除出党”。他家数次被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家的门任人出入,丢失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1969年,军宣队进驻学校,续思同被召回学校,学校补发了两年工资,恢复了他的公职。1971年,太原市抽调他参与编写政治教材,不久后被正式调到太原市教育干部学校任理论教员,从此离开十二中。

十四年的十二中生涯,续思同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可谓跌宕起伏。耿直的他,幸好贫农出身,有“根正苗红”的护身符,还算顺利地度过了一场场劫难。在那个政治挂帅,不是很重视业务水平的年代,续思同还是因业务能力高而崭露头角。无论是全国政治教材还是太原市政治教材的编写,凡是需要真才实学的活儿,推荐人选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他。

1964年,续思同作为全省三名中学教师之一,参加了由中宣部、教育部、高教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续思同亲耳聆听了周恩来、彭真、陆定一等中央领导的报告。来自中央的声音,激发了他对教育之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这一年,对续思同来说,还有两件大事值得回忆。一是作为山西民间友好访问团成员,访问了朝鲜和蒙古国;二是随后应邀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庆典。

时年34岁的续思同,风华正茂。从一个饥寒交迫的农村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感受到站起来了的祖国正日渐壮大,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一旦有机会施展才能,他定会全力以赴,无怨无悔。

教育学院到底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办好教育学院?1978年6月,制定学院规划时,他提出了教育学院的“三项基本任务”和“两个基地”“三个中心”之办学方向。

办学年华 崖岸峥嵘

1975年,邓小平以“三项指示为纲”,在全国开展了全面整顿工作。当年,续思同被任命为太原二十一中的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7年,他又被调回太原市教育干部学校,开始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一年后,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该校升格为太原市教育学院,续思同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第一副院长,由于正职起初是由上级领导兼任后来空缺,实际上是由他主持全院工作。他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

文革十年,教师被称为“臭老九”,社会地位跌至谷底,业务培训也几近荒废。教育部要求各地设立教育学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对教育的一次拨乱反正,但如何办好教育学院,却没有经验可循。

续思同是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教育学院到底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办好教育学院?1978年6月,制定学院规划时,他提出了教育学院的“三项基本任务”和“两个基地”“三个中心”之办学方向。三项基本任务是干训、师训、教育科研,两个基地是师训基地和干训基地,三个中心是图书资料中心、电化教育中心、教育科研中心。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办学思想,续思同是基于当时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国家要实现“四化”(工业、农业、国防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必须现代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教师素质要好,学校领导水平要高。这就需要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所以教育学院要成为师训和干训的“两个基地”,因此师训、干训以及保证二者质量的教育科研就成为了教育学院的“三项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办现代化的学校就需要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设备先进,然而这些不是哪一个学校单独能够承担的,教育学院应该在这些方面为全市的教师和领导提供一个“全、新、快”的平台,全面为中学服务,成为图书资料、电化教育、教育科研的中心。

1978年12月28日,续思同根据学院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个人名义向教育部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主题是《关于当前教育学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在信中,续思同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恳请教育部研究解决。在信中,他还将自己的办学想法做了汇报,建议编写适应中学教师在职培训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议按照普通高师规格给教育学院教师评职称,按照普通高师学生的规格给学员发文凭,根据学院特点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成为师训、干训工作的培训专家,等等。

信发出后不久,教育部就派人带原信到太原教育学院视察,对信中的建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办现代化的学校就需要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设备先进,然而这些不是哪一个学校单独能够承担的,教育学院应该在这些方面为全市的教师和领导提供一个“全、新、快”的平台,全面为中学服务,成为图书资料、电化教育、教育科研的中心。

1979年10月,在续思同的主张下,太原教育学院出版了被当时中央教科所誉为“全国第一本”的《中学管理》一书。此书一经出版,在全国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湖北、辽宁、云南等地的教育学院,纷纷前来取经,把太原教育学院的做法以及《中学管理》一书,作为他们中学教师、干部培训的参考资料,济南等地教育学院还翻印了此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出版的管理学书籍也引用了其中的“管理原则”一章,全国许多地方都邀请此章的主编杨国杰做报告。

《中学管理》是全国首次探索编写的教育管理类教材,极具时代意义。过了一些年之后回头再看,续思同感到此书因受那个年代诸多因素的制约,还未能科学地揭示和体现中学管理的自身规律,但自己当时能够下决心提出和拍板编写这本书,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太原教育学院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教育学院自身特点的办学路子,那就是“面向全体中学教师,全面为中学服务”的办学方向和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办学方针。续思同认为教育学院是一个师训与干训并举,理论和实践并重,培训和教研结合,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试验相统一,传授学科知识、进行专业培训与学习新的教学手段相渗透,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研全面立体为中学服务的机构。

续思同凭借过人的勇气、创新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开辟了那个时代的师训、干训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生动的一笔。

1980年4月,教育部在一个文稿中点名称赞:“太原教育学院等单位,工作做得很出色,成绩很显著,对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表扬和学习。”被点名的单位中,教育学院类的全国仅太原和沈阳两家。

同年6月,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太原教育学院是全国教育学院中唯一一个被指定参加的单位。会议期间,胡耀邦总书记主持召开师范教育座谈会,从参加工作会议的代表中遴选50名参加,其中教育学院代表仅2名,续思同是其中一位,并被教育部指定为发言代表。

在此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续思同交流了太原教育学院的经验,他还大胆就会议主题报告中没有把教育学院纳入师范教育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报告的定稿修改为教育学院是“师范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现在全国各地的教育学院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并入其他高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20世纪中后期,教育学院为各地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却不容忽视!而其属师范体系之基本地位的奠定,以及师资、毕业生待遇等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续思同毋庸置疑发挥了先导以及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1年5月,续思同受邀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教学计划研讨会,并主持了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起草工作。太原教育学院承担主编《法学概论》,协编《数学》和《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的任务。

同年9月,太原教育学院与包头教育学院共同发起召开了北方八省区地市教育学院加强自身建设的研讨会。会议草拟了一个《意见》,会后上报到教育部。11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学院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务院拟出台的加强教育学院建设的文件进行代拟稿工作。续思同在会议期间,参加了包括张文松副部长主持召开的小型座谈会和其他多次会议,将八省区会议形成的“意见”在会上做了介绍,并积极参与了代拟稿工作。

198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如何办好教育学院的130号文件。续思同欣喜地发现,太原教育学院的办学思想与130号文件之精神以及相关要求基本相符,他们已经如此实践了四年多。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续思同凭着自己对工作的执著和热爱,硬是走出了一条在那个时代如何办教育学院之路。

后来,续思同又作为全国教育学院的五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高教会议。会上就教育学院的师范性、成人性、高校性三者之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54岁那年,续思同被任命为太原市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山西孔子学会副会长、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教委特约调研员。1991年到龄离休,离休后被聘为太原市教育学会顾问。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续思同成绩颇丰,感受良多。他主持太原市教育学院工作期间,从思想到理论再到实践对教育学院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太原市教育学院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院曾获得省市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学院工作经验后,在全国教育学院同行中引发高度关注;他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试论我国教育学院的新模式》等十多篇有关教育学院建设的论文曾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和高校学报上;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山西教育人名辞典》等。种种难以忘怀的经历,让续思同深深感到,没有虚度年华。

耄耋之年 殷殷寄语

现在88岁高龄的续老爷子,和老伴生活在太原。进入他们家的客厅,就可以看到在沙发背后的墙上有一幅偌大的相框,里面是当年续老爷子受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黑白照片里的人密密麻麻,老爷子总是能够很准确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续思同和孙子

续思同和老伴

续老爷子的老伴也是一名退休教师,他们养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子女均事业有成。老两口相濡以沫,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采访正值隆冬季节,窗台上有蝴蝶兰开得正艳。听他们的女儿说,老两口生怕麻烦人,只要自己能搞定的事,他们绝对不会去找子女。家里的用具坏了,续老爷子总爱亲自动手拆卸修理。半年前,他自己还可以一个人坐公交车去领退休金。最近他感觉腿不太灵便了,走路有点困难,老伴的身体也不太好,看到子女实在担心,才同意请个人帮忙做午饭。

续老爷子的精神状态很不错,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敏捷,交流时用正常的音量说话他就能听到。

老两口一般会在八点以前起床,冬天很少进行室外活动,室内外的温差太大。每天续老爷子都会花一两个小时看报纸。他喜欢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民生。2008年他从电视里知晓汶川地震的消息,马上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取了两千元捐给了灾区。老人家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爱国之情是发自肺腑的挚爱。他给孙子取名“续兴中”,寓意是无论走多远,都要牢记振兴中华。

别看老爷子已年近九旬,他可一点也不落伍,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挺快,微信玩得很溜,最近还学会了使用支付宝,典型的与时俱进。

续老爷子和老伴对教育情有独钟,两个女儿读的都是师范类大学,从事的都是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他们的家,常常被各届学生当成同学聚会的场所。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家里总会门庭若市——前来看望老师的学生络绎不绝,常常一聊就是一天。

续老爷子的普通话里带有浓浓的山西口音,说起教育往事,他如数家珍;聊起现今教育,他一方面为我们国家取得的教育成就而欣喜,一方面又为教风、学风、校风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而担忧。他觉得现在有一些教授不像教授的样子,有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办得太滥,教育的内在质量堪忧。

我请老人家为《未来教育家》的读者说几句话,他沉思了良久,语气凝重地说:“我个人的经历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经历的缩影,也反映了一条共同的规律——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跟国家的兴衰和命运永远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兴衰关系个人的成败荣辱。因此,国家好,个人才能好;我们每个人努力了,国家才能好,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吧。”

“我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寄语年轻人,但非要我说几句,我只有三句话:做一个敬业的人,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多么质朴的语言!一路风风雨雨走来,续老前辈发现自己的一些成就,都是在国家稳步发展不再动荡的时候取得的。现如今,岁月静好,国泰民安,正是大有作为之时,老人家期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过得精彩,而国家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彩,而更加强大。

我辈当谨记老前辈的教诲:做一个敬业的人,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10)
海盗学院(8)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