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宇
BCM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及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黄翔宇
(中共 亳州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首先引出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概念,通过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方法,并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BCM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认为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其次运用组合赋权法对45家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进行数据验证,加强了模型的运用。最后从国家层面、宣传鼓励方面、标准化认定等角度提出了BCM的发展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模型;企业绩效;相关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被广泛运用到企事业单位中,因突发事件带来的信息系统业务中断的情况难以避免,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业务持续能减少国家资源的浪费,降低潜在的经济损失,降低业务风险,也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业务连续性管理对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企业的运营和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业务连续性管理已经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同的机构、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当前最权威的定义是国际业务连续性研究机构在最佳实践指南的定义:“一个集成的管理流程,能够识别对组织构成的潜在的威胁,并提供一套快速恢复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应用框架,来保障企业和单位的相关利益,包括组织的声誉、品牌价值以及价值增值的活动。”国际上对BCM的研究起源于灾难恢复,专家普遍认为业务的不连续是由于信息技术问题,灾难恢复就是保护硬件系统。如Ginn等国外学者认为灾难恢复起源于保护企业数据中心的需要;早期的BCM著作重点关注保护信息系统,慢慢发展为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看作是保护企业的需要和价值增值创新的过程,后演变为最新的实践指南,业务连续性管理从保护核心业务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保护,是一种协同性的管理模式。2006年英国构颁布了BS25999及最佳实践准则,BCM研究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国内学者对BCM研究多在2003年之后,研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BCM概念的引入及重要性的强调。多是学者结合各个工作领域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提出的重要性分析及BCM的价值评价阶段。如学者陈靓[1]描述了BCM在审计领域的重要性;季瑞华[2]强调了BCM的重要性;类似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价值、概念性引入等文章成为研究热点。二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研究范围的扩大化。研究范围扩展到被动的灾难恢复到主动的积极应对,更加关注于灾难准备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如采用灾难准备重要性来保护数据的安全[3]、灾难准备中使用的技术问题[4]等。三是BCM标准统一阶段。以标准加强和引导BCM,强调引入BS25999标准指导组织BCM的重要性,国内学者都以此标准作为研究重点。四是BCM的实践和应用。BCM可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如陈博[5]提出了对银行业实施BCM提出建议;吕丹[6]认为BCM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胡韬[7]认为BCM应引入政府部门并受到重视;骆絮飞等[8]提出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业务连续性的问题,提出用BCM完善银行体系、建立应急协同机制;梁峰[9]根据将能力成熟度模型理论运用到银行业,提出了BCM系统评级体系;刘琦[10]提出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中同样需要以BCM保障政府业务的安全性。
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是企业应对业务中断,使业务获得连续运营的能力。BCM核心能力是衡量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能力并且能够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能力,需要协同并整合内外部的资源来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保障组织的满意度、成长性、经营和财务绩效的能力。构建BCM核心能力,能够使组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做到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掌控,制定对策保护组织业务的连续性。
当前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章不多。参考BS25999等国际标准及相关专家意见,调查了样本单位IT部门人员及或信息部门人员,制作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核心能力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14份,问卷有效率71.3%。结合所获得的数据,使用因素分析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来验证BCM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因子分析[11]能够判断差别变量之间是不是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将变量归类为几个因子,从而起到简化分析数据的目标。因子分析可将高相关性的变量集中起来,便于提取问题的共同特征、减少分析变量的数量和问题分析的复杂度。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可知(表1),因子分析中,Bartlett球检验满足统计值条件,KMO的值为0.933,且显著值小于0.01,因此可以通过因子分析工具将测试问题合并为几个固定因子。
表1 检验统计结果
将业务连续性管理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因子分析,6个解释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194%,大于80%,因此本研究选取6个因子并将其定义为六个变量因子,即企业风险管理,灾难恢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安全管理,关系与沟通。第一个因子被定义为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包含五个问题,侧重业务风险管理重视度、业务风险方案专人负责情况、资金支持、设备维护等内容。第二个因子被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包含三个问题。侧重反映组织专职人员的设立、负责人员是否受过良好培训及是否有专门的业务反馈人员等等;第三个因子被定义为知识管理能力,有三个问题,侧重反映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第四个因子被定义为灾难恢复能力,侧重反映灾难恢复计划的制定情况、灾难恢复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及灾难恢复计划是否有明确的负责人等;第五个因子被定义为管理及沟通能力,包含三个问题,侧重反映组织意外事件的反映能力、内部信息沟通能力及部门间的意见反馈能力。第六个因子被定义为安全管理能力,侧重反映组织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安全。整合后的结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BCM核心能力的因子分析结论框架
根据问卷内容,提出模型的假设部分(表2),验证BCM核心能力及各包含的子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BCM能力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验证,然后对客户满意度、企业运营绩效和成长绩效的对财务绩效的之间进行验证,根据相关假设,来分别求证BCM核心能力各个构成因素与满意度、企业运营绩效和成长绩效各部分的关系。
本文共制定了8个假设检验问题,分别涵盖了业务连续性管理调查问卷的全部问题及内容,假设检验SPSS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假设检验问题
通过SPSS运算得出H1-H6及H8的假设结果获得支持,H7因数据分析结果不明显,部分验证失败。因此,得出了BCM核心能力模型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综上,BCM核心能力的因素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的,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因此,BCM实施水平越高,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运营绩效的提高,满意度的提高对财务绩效的提高有正向的显著作用。因此企业获得绩效要更加重视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选取调查问卷中的部分企业(45家,三个行业),运用组合赋权法对前文构建的BCM核心能力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其中,层次分析法反映的是主观偏好;变异系数法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根据指标的变化程度确定权重来解决主观数据偏差。组合赋权法能够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12]计算评价值。根据每个子变量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可得出主观赋权法下企业BCM核心能力的计算结果。其次,根据变异系数法下的BCM核心能力评价值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子变量的指标权重值,即得出变异系数法下的各个企业的评价值数据和排序。最后,通过前面的计算结果,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组合权重值。公式如下:
根据样本中45家企业的评价值运算结果,制造业企业BCM核心能力范围为2—4.2,金融业BCM核心能力范围为3.75—4.45,计算机行业为3.5—4.6。样本中金融业和计算机行业的BCM能力高于制造业,这个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由于行业间的重视度及关注度不同,我国行业间的BCM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如银行机构对BCM的引入较早,在灾难恢复及流程管理上都引入了BCM,部分银行业起草制定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操作规程,而制造业关注度普遍不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增强,各种系统性风险加剧,业务连续性管理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从防止业务中断的角度出发,组织应该不断认识提升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认识度,认清自身的抗灾能力,并不断加强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能力,构建企业业务防灾计划体系,减少在灾难发生时的业务中断而带来的损失。但业务连续性管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国家标准未制定、无认证体系机构、行业发展不平衡等。
因此BCM的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一是从国家层面应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和法制建设。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产业融合,形成不同的新业态,迫切要求我国应加快建设符合国情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成立BCM体系认证机构,制定国家BCM发展规划。如形成国家标准操作规范、制定最佳实践操作案例手册,为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和实践经验,未来可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纳入国家法制体系,从立法角度贯彻执行;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将BCM纳入企业战略去,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不断加强BCM的建设,如可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推动BCM体系的实施;三是加强标准化的认定。制定评估标准,根据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对企业进行评估,尤其是在重点行业和国家关键领域的大型企业必须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加强BCM标准认定,中小型企业可规定认证期限;四是从企业层面,建议在企业内部设置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或行动协调小组,以便及时应对业务中断带来的冲击,及时响应,保障资产安全。
[1] 陈靓. 业务连续性审计概述[J]. 华南金融研究, 2004(5): 57-60.
[2] 季瑞华. 关注业务连续性[J]. 信息方略,2008, 14(6): 42-44.
[3] 何晓明. 业务连续性规划[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4(12): 25-28.
[4] 张艳, 李舟军, 何德全. 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5, 27(2): 107-111.
[5] 陈博.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新课题从灾难备份到业务连续性管理[J]. 新金融IT业务管理, 2007(5): 57-60.
[6] 吕丹. 金融机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J]. 首席财务官, 2014(4):66-69.
[7] 胡韬. 谈业务连续性管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J]. 办公自动化, 2014(15): 14-16.
[8] 骆絮飞.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 银行家, 2013(07): 111-113.
[9] 梁峰. 基于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 标准科学, 2014: 40-59.
[10] 刘琦. 基于BCM的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平台[J].标准科学, 2014: 49-51.
[11] 薛薇.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58-283.
[12] 孙建军, 成颖. 定量分析方法[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50-424.
(责任编校:李延军)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13
F270.7
A
1674-327X (2017)06-0049-04
2017-04-18
黄翔宇(1987-),女,安徽亳州人,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