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辽宁省沈阳市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程度”。自尊是青少年个体人格的核心,对青少年的各项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体育参与行为是与身体自尊联系最密切的活动,对于处于心理、生理都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青少年极为重要。
现阶段关于青少年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是在性别、年龄等因素上。2017年《全民健身条例》中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和培养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对生理上的变化影响同样很大,所以身体自尊的研究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效益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了解中学生体质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的现状,探讨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学生体质进而提高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建议,最终达到改善中学生健康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丰富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心理健康和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对制定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增进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以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侯马市3所初中、3所高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查阅相关体育期刊文献、论文著作,学校体育教材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徐霞修订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2],共30个题目,包括两个等级: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此领域中更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维度,即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吸引力,该测量的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范围在0.72至0.84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对侯马市3所初中、3所高中进行调查,各学校各年级分别30份,共发放540份问卷,收回509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35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74份。
1.3.1 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回收之后,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t检验一览表
2.1.1 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由表1显示,男生的身体自尊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且在身体状况、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这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1身体自尊总水平可以看出,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2 中学生身体自尊与年龄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
由表2数据分析,身体自尊的分量表身体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年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对存在显著差异的各分量表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出各年龄段是如何影响身体自尊各个维度以及对身体自尊水平的整体影响。
表3 中学生身体自尊在12-20岁差异性检验结果
由表3分析,12岁的中学生除了与15岁的中学生身体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与其他各年龄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性;13岁、14岁、16岁分别都与17岁、19岁的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性;15岁与16-19岁这四个年龄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性;17岁与18岁的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性;19岁与20岁的中学生与其他各年龄段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表4 中学生身体自尊与年龄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
2.1.2 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由表4数据分析,身体自尊的分量表身体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对存在显著差异的各分量表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出各年级是如何影响身体自尊以及对身体自尊水平的整体影响。
表5 身体自尊在年级上表现的差异性
由表5分析,初一与高一、高三的学生的身体自尊存在显著差异性;初二与各个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三与高一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性;高一与高二高三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高二高三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表6 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特点描述性统计结果一览表
表7 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性别差异t检验一览表
表8 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年龄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
表9 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年级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
根据表6、表7、表8、表9分析体育参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年级差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6显示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有较大差异,极大值极小值相差甚远;表7显示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8、9显示该市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包括体育课)相对差异不大。
表10 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10中分析显示,体育参与行为与身体自尊各分量表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身体自尊与年龄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12岁的中学生尤为特殊,与其他各年龄段在各个维度基本都存在显著差异性,12岁是中学生进入少年期的特殊年龄段,儿童期的学生心理上无性别之分,少年期开始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异性接触会有羞涩的心理,甚至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年龄分布的特点上看,12-15岁为少年期,16-20岁为青年期,少年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迅速,生理变化最为明显,各运动素质处于敏感期,运动能力提高迅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较大,同时第二性征出现,开始自我欣赏,在意自己的外在变化以及他人甚至是异性看待自己的态度;青年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相对少年期发育较慢,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提高相对较慢,趋于稳定发展,但在身体吸引力、自我价值感上相比少年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同时希望能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是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
处于不同学段的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少年期的中学生,高中的则是青年期,所以各维度上的差异性表现与年龄差异性一致。高中生的身体自尊水平比初中生高,初中生更多的是生理因素影响,高中生心理变化较大。
整体来看,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由不同性别、年龄年级的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决定中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的高低。
侯马市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更加积极,这一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更加喜欢安静,男生则相反,表现心理强,展现自己能力的心理强烈,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鼓励。中学生体育参与与年龄、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性,据调查该市在体育课堂及课余时间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表现的差异性不大。
侯马市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身体自尊水平越高,体育参与则越积极,反之则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对于一些身体较为肥胖的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低,心理上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课堂上,提高中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增强整体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侯马市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高于女生,同时也显示出女生的身体自尊不满度比男生大;不同年龄段,青年期的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比少年期的高,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学段的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侯马市中学生在体育参与行为在性别、年龄和年级有所差异,在性别上差异较大,男生比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从研究分析得出侯马市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是影响身体自尊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满足中学生的体育需求,加强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形生终生锻炼的意识。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正确选择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体育项目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将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作为媒介,提高中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多方面发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2-137.
[2]武瑞思.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2013:99-122.
[3]张林.自尊结构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