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2018-01-29 20:38叶伟平湖南省文化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织锦技艺湖南

◆叶伟平(湖南省文化馆)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走向了法制道路。

湖南地处长江以南,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重要汇集区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因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9年湖南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省共发现非遗项目线索29162个,可见湖南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截止2017年1月,湖南省已有国家级项目118项、国家级传承人76人,湖南省省级项目324项、省级传承人247人,市级保护项目837项、市级传承人595人,县级保护项目3012项、县级传承人2231人,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其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活态遗产。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鲜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并在传承人群中以“口传心授”方式相传。它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固态、基本恒定不变的特性,而是在人类与自然、历史、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化、传播、发展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我们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能抛开物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以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滩头木版年画为例,虽然年画印制工具或最终印制出的年画作品是物质的,但蕴含在其中的印版雕刻、印制技艺、图案流变、审美思维等,全都在动态实践中所得;而民俗类的非遗项目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火宫殿庙会、舜帝陵祭典等,则活态性的特点更加突出。正如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对于文化的定义所见:“(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 [美]克莱德·克鲁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遗产恰恰是其流传和存在的关键。

2.传承性

“世代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至今的主要因素。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所在。而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则反映着鲜明的民族与家族特点。它们之中有些是家族传承,也有些是群体传承,如湖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则大多为家族式传承。在湘西苗族的主要聚住地如凤凰县内的山江苗寨、德夯苗寨等,当地每个制作银饰的家庭皆有十分明晰的传承谱系,其中多为父子、兄弟、父女间的传承,当然也有些是师徒传承。传承时间一般在三代人以上,有些可追溯乃至八代人之久,可见每个家族传承历史之悠久。而苗银的制作技艺没有模板可循,每一位银匠主要通过口头语言讲解、亲手示范演示等方式,将掌握的技艺流传至下一辈,较好地让每个家族保留和延续了各自银饰锻制技艺的风格和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确保了其基因的保存与延续。同时,因为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思想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每个传承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变迁所变化,会不断地对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烙印上时代的特点。

3.地域性

通常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并长期在此流传发展,被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浸润滋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会带着该地域文化深深的烙印,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以湖南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织锦——土家族织锦技艺、锦侗族织锦技艺、瑶族织锦技艺为例,它们分别源于湖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各自拥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甚至工艺特点。地处湘西北的土家族织锦历史悠久,色彩绚丽,采用通经断纬挖花工艺使得图案配色变化多端;怀化通道县的侗族织锦拥有竹笼提花的复杂工艺,通经通纬织造,图案繁复,精细秀雅,与侗族妇女温柔内敛的性格不无相关;而偏居湘南的江华瑶族织锦则是典型的经起花工艺,色彩艳丽、线条古朴,用在瑶族服饰上绚丽多彩,较好地体现了自古瑶族“好五色斑衣”的传统。可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差异,丰富了民间织锦艺术的表现形式。目前,土家族织锦、侗锦织造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织锦为湖南省级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组成了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凸显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在互相依存的文化语境中,二者相融共生,共同发展。

4.综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环境、文化、精神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由于它基本上是集体创造,这就导致了它的综合性,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与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从构成与功能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且承担多种功能。湖南的民间戏曲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包涵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表现方式,又常常承担欣赏、文教、娱乐、消遣等多种作用。如湖南花鼓戏就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地方剧种,分支繁多,多以声腔和地域区分: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也是相互渗透影响,剧种的特征在逐渐变化。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

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或个人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化活动长期传承与发展的成果,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如湖南的少数民族苗族和瑶族都没有文字,而在苗族和妇女中口传身授的刺绣技艺湘西苗绣、花瑶挑花,它们丰富多彩的图案中蕴藏了丰富的反映本民族迁徙历程、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生活生产等信息,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无字天书”,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而湖南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诸如盘王大歌、苗族古歌则是其民族历史更直观的表述和记录。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不同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多,带来的是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逐渐交叉与融合,这就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族群的文化积淀,反映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传统。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这是它的核心价值,也是其他文化价值无法比拟的。

2.艺术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丰富,在中国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十大类,而无论是哪种文化或艺术,都是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如湖南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平江九龙舞、湘剧、桑植民歌等等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它们从美术、文学、戏剧、造型艺术、音乐等等不同方面的体现了审美价值,皆因这其中许多天才艺术创造、艺术技巧,多样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深刻地打动着人类的心灵与情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将所代表的文化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义传递给了人们。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研究,可以深刻了解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审美思维。作为文化遗产,传统审美价值应是遴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尺度。因为,非遗的历史传承特性决定了其审美价值的标准应基于传统而非现代。

3.科学技术价值

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具有更多的跨领域和学科属性。其体现在,一方面可以保存和如实反映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很多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就具有十分高的技术含量。湖南的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传承历史久远,举世闻名,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安全可靠无公害的高科技产品被人们研制成功: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光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它们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自古就有的技术内涵,为后人创新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类似的诸如民间造纸技艺、传统医药等等蕴含宝贵民间智慧的非遗项目,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史料,更带来了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价值,是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

4.经济资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旅游、饮食、服饰制作、制药业等各类产业领域发展的优良资源。在湖南,许多具有实用生产性的非遗产品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如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安化黑茶等非遗项目是享誉中外的“湖南名片”,在多年的研发与推广下,这些湘字号的标志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实际上,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它们包含的湖湘文化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也就难以体现。因此在实现非遗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合理开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大课题。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湖南地处中国中部腹地,自然环境复杂而多变,众多的原始文化与艺术保留在这崇山峻岭之中,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传播在这里过渡。因此湖南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多样性是独树一帜的。而只有充分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与内涵,才能真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织锦技艺湖南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瑶族织锦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织锦古韵(七绝)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