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载体构建

2018-01-29 19:11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吴 婷

“工匠精神”是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是指工匠对于产品的技艺、流程和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我国历代工匠群体传承不绝的精神品质,是工匠们所共同秉承的基本理念,也由此诞生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兴起,在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工业体系逐步完善过程中,工匠精神却日渐式微,中国制造一度被贴上了“质低价廉”的标签。新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工匠精神的“加持”。职业院校是为我国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就是狠抓职业教育。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现代学徒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模式,但对我国而言仍然是新兴的人才培养形式,在探索实施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兼顾甚至重点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工匠精神,以面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自手工业时期从狩猎、农耕两大类早期基础性劳动中分离出来伊始,工匠精神就在原始人类的脑海中萌芽。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脱离农耕劳动,投身于手工业生产,为手工业的长足进步奠定了基础,也让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一种全社会性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在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式作坊中,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授知识和技能,在这种师徒制下,师傅口传心授的不仅仅是实用的技艺,还附带着对技艺的悉心钻研、专注精神,以及对产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一代代手工业者通过这种方式,将工匠精神传承下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社会化大生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传统的作坊式手工业,职业学校兴起,规范化、标准化、脱产化的学校教育挤压着传统师徒制的社会空间,一对一的传统师徒制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也让工匠精神的传承面临危机[2]。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纯粹从学校培育到工厂就业的人才培育模式日渐暴露出弊端,脱离具体生产情境的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没有了师傅深度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熏陶的学生,虽然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却明显缺乏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真正的工匠精神。为此,结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重新建立起现代企业中“能工巧匠”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从而让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拥有了制度和实践基础。可见,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二)现代学徒制是培育社会“工匠精神”的基石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化、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要在分布极为广泛、数量极其庞大的制造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推广普及,并赢得他们的认可和信守,注定是一个高度复杂系统的社会性工程。要培育中国社会的“工匠精神”,必须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文化建设、舆论导向等各个方面着眼,而在这诸多层面之中,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一,在思想建设层面,现代学徒制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职业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同样承担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职能。此外,学校在思想教育层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学校教育体系完善、资源充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学校教育环境较为单纯,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这两者都能加深其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第二,在实践教育层面,现代学徒制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的任何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的形成都有赖于社会实践的支撑[3]。现代学徒制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身份的多元化,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成为学生的“老师”,车间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室”,流水线、操作台成为学生学习的“课桌”,学生们工匠精神的养成借此落到实处,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历练和实训教师的躬身指导,深化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识。当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领域,有很大比例的专业从业人员来自于职业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既弘扬了工匠精神本身,也对其他职业者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培育社会“工匠精神”的基石。

(三)“工匠精神”支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在传统师徒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谙熟某一项手艺的师傅收徒传艺,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徒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技艺的尊崇和敬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生产每一个产品[4]。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学徒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获得了自我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拥有了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工匠精神的要求和约束,传统手艺人、工匠精心细致地打磨每一件产品,不仅让产品质量上乘,结实耐用,还让产品精致美观、赏心悦目,从而赢得全社会的肯定和赞誉,拥有高超技艺的手工业者因而受到广泛尊敬,增强了手工业者群体的职业自豪感,也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功能是传统师徒制的优势,也是其得以传承千年的重要保障。现代职业教育虽然在内涵和外延、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作为一种吸纳了传统师徒制教育优势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仍然有赖于工匠精神的支撑,从根本上讲,其原理同传统师徒制的文化功能并无不同[5]。第一,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实用性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其内在必然包含思想、思维、道德、情感的教育,现代学徒制同样如此。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成长、完善的内在要求。第二,工匠精神培育不仅增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成长。职业院校学生逐步养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过程,就是其职业态度和精神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物化的技术、产品逐渐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追求,学生由此获得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6]。

二、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内在表征和当代价值

(一)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内在表征

首先,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现代学徒制所培育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师徒制工匠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升华。从“工匠”身份的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传统手工业作坊里的工匠不同,以往工匠们仅仅承担着满足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基本需求的职能,现代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承担着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因此工匠精神之于现代“工匠”必然具有新的内涵。从工匠精神本身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产品质量的无懈可击,随着人们需求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现代工匠对仪器的检查、数据的计算、工具的打磨、产品的制作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甚至达到了一种技术美学的追求境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还是工匠们的审美创造。现代工匠精神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相互渗透,是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技能人才不仅仅生产产品,也是在创造美[7]。

其次,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传统的手工业领域,匠人们除了利用熟练技术生产出品质卓越的产品,还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从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产品的制作水平愈加精细。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在新兴商品市场迅速拓展的时代背景下,由杰出工匠们进行的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的,可以说,根植于社会生产实践的创新冲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征。当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不仅仅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路径,也是民众现代产品的消费需要,还是新时代“工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8]。因此,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除了掌握生产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

第三,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传统的工匠精雕细琢产品、持续不断地磨练技艺,除了自身的擅长和喜好之外,最大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虽然在一定范围内,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工匠会得到赞誉和尊重,但在传统社会,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工匠们也难言社会角色荣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然是“工匠们的社会”,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创造,最终需要活跃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来转化和落地,现代“工匠”们承担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他们的发展和诉求深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高技术技能人才都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秉承工匠精神的人才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种种物质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同时通过技术美学的运用,使得人们在使用做工精良的产品的时候,还能体验到美的享受,让产品具有了温度和情怀,这就让现代“工匠”们感受到一种成果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

(二)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首先,有利于徒弟职业素养的提升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有利于徒弟的技术创新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有天壤之别,现代企业中的技术工人除了具备完善的生产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体系以外,还必须拥有跨具体工作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系统[9]。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生产自动化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是一种高度复合型的人才,其培养成本和成才难度都比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合格“工匠”要难得多,挑战也要大得多。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灌输、熏陶工匠精神是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培养坚定意志和认真负责工作态度的重要途径。只有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了这些职业素质和精神力量,才能够在就业以后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岗位要求,并且从容应对复杂生产系统、技术工艺创新、知识更新迭代等一系列职业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并最终实现作为一个现代“工匠”的自我价值。

其次,有利于导师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现在学徒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内,而是把企业、企业员工也纳入到职业教育系统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激活企业的教育功能,也改变了企业员工度过职业生涯的方式和做出社会贡献的方式。就前者而言,现代学徒制丰富了导师的职业生涯,就后者而言,现代学徒制拓展了导师做出社会贡献的面。第一,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在现代学徒制中担当了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训导师的角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导师的身份双元化,他既是企业员工,承担着工作任务,同时又是教师,承担着教育的职责。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师自身也会重温对工匠精神的体会、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从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丰富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通常意义上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做出社会贡献的领域较为单一,即通过自身的技术技能生产精良的产品,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创新技术工艺,但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又多了一种贡献社会的方式,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授其技术技能来更新社会技术人才的梯队。

最后,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第一,现代生产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仅有满足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是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培养储备人才的过程[10]。在实训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其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这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大大增加企业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第二,现代制造业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生产型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在为企业创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政府层——将工匠精神融入顶层制度设计

一是出台各项政策,提高工匠职业威望。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产业的转型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军,全社会都迫切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然而,我国的广大制造业技术工人的从业环境却并不理想,横向比较,初级技术工人比不上普通白领收入,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不上同级管理人员的收入;纵向比较,技术工种相较于其他很多职业类型而言,职业上升的“想象空间”也相对固定,较为单一,使得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制约了技术工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政策,提升工匠群体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二是加大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营造质量为重的社会氛围。注重产品质量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工匠精神外化的基本体现[11]。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培育技术人才群体的质量意识,建立监督控制产品质量的制度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产品品质的社会氛围[12]。因此,要加大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营造质量为重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相关法律的完善和细化;另一方面,要强化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

(二)学校层——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资源

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教师或者企业实训导师的自发自为,而要从教学体系规划设计层面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教学的制度、流程、标准等方面保证工匠精神完全融入到日常教学。第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应能切实实现工学交替的原则,使教学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企业要在职业院校内设立集中授课点,职业院校要在企业配置实习实训岗位,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轮流学习,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体悟和理解。第二,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应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模块的比重,将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日常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全过程。

其次,重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体延伸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意味着传统以知识为纲课程体系的重构,即课程模块设置和课程内容打造都大幅度拓展了。如在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当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内容的教育,在认识层面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企业实训教学环节,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真切体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耐心、细致、专注,逐步培养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第三,标准化授课内容、变革成绩考评机制,提高学生质量意识。注重质量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后备军的职业院校学生,同样需要在求学期间树立起注重质量的思想认识和职业情感。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标准化授课内容,二是变革成绩考评机制。标准化授课内容,就是要将课堂上、教材中包含的教学内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地学习掌握职业岗位每道工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变革成绩考评机制,就是要转变以书面知识考试为核心的一元化考核方式为以实践操作评定为核心的综合性考评机制,要将学生在企业实训中的日常表现、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作为成绩考核的重点,通过加强实践考核,培养学生注重工作质量的思维意识和职业习惯。

(三)企业层——将工匠精神融入学徒培养

一是树立具有工匠精神气质的企业文化。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主要教育主体,在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的过程中,同样承担着培育学徒工匠精神的重任,而要让学徒在企业实训期间树立起工匠精神,就必须首先在企业内部树立具有工匠精神气质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徒身在企业的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存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第一,企业要在员工群体中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的价值观,赋予员工从骨子里把工作做好的信念和决心;第二,企业要在经营管理上体现工匠精神。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经营作风都是工匠精神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13]。

二是导师带学徒注重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企业中与职业院校教师对接的合作导师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的师资力量,也是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在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接受实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以言传身教传递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培养学徒工匠精神的“不二法门”。第一,导师在对学徒进行技术指导时,应当时时刻刻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引导和提醒,通过讲解、示范等形式,让工匠精神在学徒的脑中具体化,在心中扎根。第二,导师在教授学徒的过程中体现着工匠精神,当学生在导师的细致培训下获得了技术提升,并在导师严格要求下生产出质量上乘、精致美观的产品,工匠精神自然而然地会在学徒心中“生根发芽”。

四、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搭建

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载体支撑,其中,制度、师资、文化等载体在当下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搭建规范的制度载体,传承工匠精神

从社会学的视域来看,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精神,倡导某种文化价值,而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类型,都内在地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求。可以说,严谨有序的制度规范是精神价值传承不绝的必要条件。第一,进一步优化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证书制度。我国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该制度是基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的,与近年来中央大力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有诸多不契合之处,亟需进行修正完善。一是在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对职业素养的考核,二是要形成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贯通、衔接的资格认证体系。第二,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体系。现代学徒制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的主体更多、环节更复杂、教学链条更长。职业院校一要强化教学运行管理,二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三要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四要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与企业主体的沟通协调。第三,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现代学徒制得以高效有序实施的基石[14]。当前我国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学校、企业、学生之间责任与利益划分不清,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学徒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二)强化教师载体建设,塑造工匠精神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身处在群体之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情绪唤醒效应,即当个体感受到示范者(他人)的情绪反应,自身也会倾向于产生同类反应。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是生活在师生群体里,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是成长在工友群体中,在两类人群中,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学和工友群体则起着辅助作用。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徒在课堂里受到教师的影响,实训场所里受到导师的熏陶,教师的所言所行、导师的言传身教,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价值取向,当教师和导师在日常教学实训、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就能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从而大大减小工匠精神培育的难度。要确保教师和导师在培育学生学徒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正向影响,保障工匠精神传承者教师的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育人者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徒的源头。为此,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高度重视高素质师资的建设,一方面,要实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实训导师的严格准入,以高标准、严要求遴选担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学徒技术技能指导的导师,严格把关师资质量;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教师和导师进行考核,并以学生对教师教学和导师指导的反馈来针对性地制定育人者的再教育内容,不断提升教师和导师的教育水平。

(三)加快文化载体建构,培育工匠精神

虽然学校和企业的文化气质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相互融通、协调互补的教育需求支撑。因此,一方面,学校和企业要利用各自的特色文化凸显工匠精神在不同方面的价值和表现,从不同侧面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同存异,在推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着力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工匠精神。第一,校园文化包括职业院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和行为准则等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师灌输、举办演讲比赛、加强宣传、校风学风引导等方式塑造学生的精神素养,促使学生建立包含着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体系。企业文化包括各种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员工素养等,企业文化中往往本身就包含着工匠精神的内涵。职业院校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训的过程中,在导师的影响和指导下,以及企业工作氛围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认同企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主动规范个人的行为[15]。第二,校企文化协同配合,在融合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积极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环境,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和文化精髓,企业在培训学徒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搭建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企文化交融桥梁,职业院校和企业要采取校内与校外配合、“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的方式,让企业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同时职业院校为优化企业文化提供智力服务,在文化交融中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