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 曲书强
近年来,国内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有研究显示,至少有10%的儿童患有慢性咳嗽[1]。 年龄因素对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儿童中,形成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 cough,PIC)、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及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等[2]。2012年Chang等[3]及2014年Usta等[4]分别对澳大利亚及土耳其慢性咳嗽患儿的病因进行研究,发现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约占11%~41%。目前,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已经将PBB纳入儿童咳嗽指南,但PBB在中国报道较少。通过国外儿童咳嗽问卷的调查(Paediatric Cough Questionnaire,PC-QOL),发现[5]PBB发病率的升高对儿童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临床医师由于对PBB的认识不足,易将其临床表现与哮喘混淆,而将其误诊为哮喘,导致类固醇药物的不适当和过度使用,延误PBB的治疗,影响预后。关于PBB的研究现状,现阐述如下。
PBB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慢性持续的感染。中国在2013年中华儿科学会上提出了PBB的临床诊断标准[2]:(1)湿性(有痰)咳嗽持续>4周;(2)胸部高分辨率CT片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和疑似支气管扩张,但少有肺过度充气表现,这可与哮喘和细支气管炎相鉴别;(3)抗菌药物治疗≥2周,咳嗽可见明显好转;(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或)细菌培养阳性;(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但是对每一个怀疑PBB的儿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BAL培养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与留取肺叶数量有关。Narang等[6]通过对50名PBB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的研究发现,单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可达66%,留取多肺叶(6个肺叶)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为82%,各肺叶细菌的密度不同,因此在临床中仅留取单肺叶肺泡灌洗液可造成假阴性结果。另有研究显示[7],在确诊为PBB之前使用抗生素治疗可导致BAL培养结果呈阴性。在PBB气道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因此当BAL中性粒细胞比例>3.5%有助于诊断[2]。一般情况下,在PBB发展为支气管扩张之前肺部影像学无明显特异表现,故不推荐常规行胸部CT检查,但若出现以下情况[8]:(1)慢性湿咳患儿经抗生素治疗≥4周后未见明显减轻时;(2)慢性湿咳患儿存在特异性指征如饮食呛咳、杵状指等建议行肺CT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基础疾病。
此外,根据对PBB患儿的临床诊治情况观察,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补充诊断[9]:(1)难治性的PBB。满足PBB的临床诊断,但患儿咳嗽症状的缓解至少需要4周抗生素的治疗;(2)反复发作性PBB。患儿每年PBB的发作>3次。
PBB好发于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年龄段集中在10个月~4.8岁,也可见于>12岁儿童[10-12]。PBB临床表现以持续性有痰咳嗽为主,体位改变(如晨起、夜间及运动)时咳嗽明显,大部分患儿伴有喘息,有研究表明[13],约41%~81% PBB患儿的家长提及患儿有喘息症状,但这种喘息被认为是由于气道分泌物在大气道随呼吸运动而产生[14]。PBB患儿胸部听诊可闻及痰喘鸣,须与支气管哮喘典型的高调哮鸣音相鉴别,从而避免误诊。
1.病原微生物: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均可导致PBB,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致病菌[15],国外以未分型的流感嗜血杆菌最多见,可占到约47%[16]。除细菌感染所致因素外,有研究显示病毒感染也可导致PBB的发生。2014年Wurzel等[17]选择了104例PBB患儿,通过PCR技术对其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发现以腺病毒感染为主,其中腺病毒C基因型起主要作用。这表明PBB可能多为混合感染,这一研究发现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2.免疫因素:患儿自身免疫紊乱也与PBB有关。Wang等[16]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PBB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健康儿童无明显差异,但是二者的淋巴细胞群有差异,PBB患儿CD3+及CD3+CD4+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相反,其体内CD19+、D16+CD56+及CD23+较健康儿童高。这提示了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了PBB的发生。
3.环境因素: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结果发现空气污染也可能是PBB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18],空气污染物对气道的持续刺激可使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增加,从而使气道处于“超分泌状态”,而抑制了粘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了患儿呼吸道的自主防御功能,使患儿罹患PBB的易感性增加。
4.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气道软化也是PBB发生的原因之一。一项包含70例PBB患儿的回顾性研究发现[19]有77%的患儿存在气道软化。气道软化可导致气道清除率降低,同时慢性持续感染和长期的气道炎症刺激也可加重气道软化[20]。在某些情况下,气管支气管切开术导致气道损伤,抑制了气道的清除功能,故气管支气管切开术也是PBB发生的常见原因[20-21]。
临床治疗PBB的目的是消除病原微生物、减轻咳嗽、改善生活质量、加快气道的愈合及修复。通过对病原菌的研究发现,PBB的首选治疗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其对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均具有活性。Marchant等[22]发现48%的患儿在2周的抗生素治疗后咳嗽得到缓解,但仍有13%的患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针对这一部分患儿,若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后仍无效,可换用大环内酯类或头孢类药物[23]。目前,有学者建议可以通过疫苗对PBB进行预防。Kim等[24]通过对95名感染肺炎链球菌的PBB患儿接种2剂7价、10价或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发现接种该疫苗的患儿气道感染有下降趋势,但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大样本试验的验证。此外,通过物理排痰等方法也有助于咳嗽的减轻。PBB的频繁复发可能进展为支气管扩张。有前瞻性研究表明[25],通过2年的随访,PBB的复发率可高达43.5%,其中8.1%进展为支气管扩张,提示PBB可能是发展为支气管扩张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临床对于PBB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易延误诊治。而PBB是支气管扩张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故PBB的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十分重要。但对于抗生素治疗PBB的用药时间及剂量尚无统一结论,故对于PBB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诊断PBB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疫苗应用于PBB的价值也没有统一定论,故亦需大量的试验证明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将来需要更多PBB方面的研究,以期达到对PBB的早期诊断、用药规范及潜在风险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