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路径

2018-01-29 17:46:55庹克余利斌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龙船活态文化

庹克 余利斌

中华传统文化裹挟着远古泥土的芬芳,夹带着朴素的人文情怀,从悠远的历史中缓缓走来,并一路随着历史的嬗变和文明的递进,而进化出风姿绰约的尊容。时至今日,它仍在一如既往的与时俱进。作为华夏古老多元文化形态之一的龙船会,亦如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出了“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的决定;稍后的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又制定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国策。在此时势下,如何遵循我国社会变革的法则,驱动省级非遗“马家潭龙船会”的传承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试从活态传承的视角,来探寻马家潭龙船会的传承路径。

1. 马家潭龙船会的特点与价值

龙船会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人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借划龙船驱散江中鱼鳖,以免鱼鳖吃掉屈原的身体,是一种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娱神乐人民俗活动,盛行于吴、越、楚。黄冈团风马家潭古属楚国,其龙船会经600多年的演变,除保持祭祀时娱神乐人的功用外,还具有其它独特的寓意。

1.1 马家潭龙船会的特点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很多传统文化在当今这个文化大熔炉中经过洗礼、淬炼而渐趋同化,但却始终无法抹去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马家潭龙船会也不例外。

马家潭龙船会的特点有四。一是传承历史悠久。据马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钦旨移民,马氏三兄弟携现用“龙头、龙尾”两副由江西移居黄冈,使“龙船会”异地而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两副“龙头”、“龙尾”,不仅是“龙船会”的核心用具,也是两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二是文化氛围丰厚。自明朝洪武元年马氏三兄弟携“龙头、龙尾”移居马家潭以来,异地而兴的马家潭龙船会都不是单纯的“龙舟赛”,而是与“举大刀,唱大戏”等其他文化活动配套成趣。方域民谣:“马家潭,真好玩;举大刀,划龙船”,“又是戏又是龙船”等,生于斯,传于斯,不绝于耳。足见其龙船会的文化氛围浓厚。三是地理优势明显。马家潭潭深水阔,发源于大别山天堂寨的巴河水,急急南下,触“晒谷石”而旋转成潭。水深流缓,恰宜挥桨竞渡;加之两岸河滩平缓开阔,可供万人围观助阵。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不可人为。四是人文基础雄厚。数百年来,马家潭马氏后裔,敬龙船,喜龙船,爱划龙船。虽然“文革”期间扫“四旧”,许多历史文物惨遭破坏。但是,随移居带来的龙头、龙尾,得村民马厚江等的秘密藏匿,幸免于难。改革开放后,组织成立了“马家潭村龙船协会”,重新办起了“龙船会”,并由协会出面,自筹资金,兴建了“龙船剧场”,复兴传承了厚实的龙船文化,使“龙船会”运作有领导,组织有机构,活动有场所,举办有传人。

1.2 马家潭龙船会的价值

龙船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形态,能传承至今,自有被民众认同的价值。今天,在我国民间仍广泛沿袭着龙船竞渡的风俗,说明作为社会风俗典型体现的龙船文化,在熏陶、络续国人情感,团结人民和引导规范社会意识,以及娱乐、教育等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马家潭龙船会也不例外。

1.2.1 育德树人价值

龙船竞渡本身就是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活动。龙船会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其本身也是群体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的文化生活方式。它在遵循民俗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对民众有广泛吸引力的系列活动,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潜能。

马家潭龙船会的育德树人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培养民族自信心。马家潭龙船会除了像其他运动一样,对培养民众的德育、美育、体力和智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外,还对培养民众的民族自信心有积极的影响。二是培养集体荣誉感。马家潭龙船会不论是参加者,还是旁观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外,还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龙船会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是否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某集体成员的角色,为这个集体欢呼或沮丧。三是促进群体团结。马家潭龙船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黏合剂”,有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是精神的一种“纽带”,使广大民众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聚集于一定的文化轨道,整合为一种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

1.2.2 审美观赏价值

龙船本身是一件艺术品,显示了民族的传统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次,龙船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热烈,个中之美,烂如霞蔚。就马家潭龙船会而言,其审美观赏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力量雄壮之美。马家潭龙船会不同于一般的划皮艇、赛艇,比起其他的水上运动,它有着龙船容量大,往往要二十几人,甚至更多人齐心协力,而龙船所用的划桨小,而且无支点,这对划手来说,比有支点的、划桨大的划船运动,难度更大。活动中,饱含着“并力一向”的雄壮集体力量之美。二是划姿多彩之美。龙船会时,不仅划船的方向,有顺水竞渡、逆水竞渡,还有横渡;而且划手的划姿,皆以自适为准,自由选择,有坐姿,有站姿,还有单腿跪划。三是秀外慧中之美。马家潭龙船会经数百年传承与发展,已与方域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不仅在龙头、龙尾及龙船身的制作上,彰显着玲珑、小巧、绚丽的特色,而且龙船会前的各种祭祀,内涵丰富,竞渡过程中的自由划姿,也独树一帜,体现着既秀外又慧中的审美特点。这些都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别样的美的享受。

1.2.3 历史文化价值

马家潭龙船会是一种由团体或个人的创造,并且面向该团体世代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马家潭龙船会是反映了当地民众的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马家潭龙船会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二。一是弥补官方正史不足。马家潭龙船会以民间口传、活态的形式存在,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反映着底层黎庶的精神诉求,所融含的历史文化,可以弥补官方历史典籍的遗漏和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文化。二是具有显著地域特色。马家潭龙船会深深蕴藏着方域的文化和精神特质,方域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经代代沉积相传,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其包括民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方域的灵魂及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1.3 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时代我国综合实力以及非物质文化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十九大报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国策的颁布与实施,马家潭龙船会面领着许多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四。一是传承资金短缺。由于马家潭龙舟会是一个民办自费性质的民俗文化活动,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已陷入“年年难办年年办,年复一年靠化缘”的尴尬局面。二是传承人员稀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与载体。他们是个人或者群体,掌握着具有传承意义的民间传统艺术或精湛的民间传统技艺,并具有极高水准。作为知识和技艺的传递者,传承人要将这些知识和技艺发扬光大,无疑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承人的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决定了传承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专研和传习。而随着现阶段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当地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就连一年一度龙船会赛事的参与人数,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更别说是传承。三是传播途径狭窄。时下,马家潭龙船会的传承,是以自发传承为主要形式的。这种世代沿袭的传统传承与传播路径,导致传播范围有限,传承效果不佳,很难广泛融入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四是传承观念落后。马家潭龙船会的传承具有家族性、封闭性和排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传承与发展。因此,在传承人数稀缺的情况下,再加上传承方式、观念的落后,导致马家潭龙船会的传承,后继乏力。

1.4 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的方略

1.4.1 重视扶持传承人及培养后继传承人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马家潭年富力强的村民又快速涌入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以获取丰厚的酬劳。在此情势下,由于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面临着乏人的局面,导致传承规模不断萎缩、后续动力严重不足。因此,着力扶持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的传承人及培养后继传承人.就迫在眉睫。

我们认为,着力扶持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的传承人及培养后继传承人,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政府扶持。可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资金,以解决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的形式,来扶持龙船会活态传承的传承人,使其安心传承工作。二是社会捐助。吸纳社会名流,高规格成立龙船会协会,以组织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吸纳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以解决龙船会活态传承时,需要龙船等的设备经费。三是联合培养。可以借船出海,借智攻关,以与地方高校联合的形式,按“理论传承为基础,实践传承为核心”的模式,由地方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在马家潭当地作实践传承,协助培养后继传承人。

1.4.2 设立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保护区

先贤早就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及“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时下,我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代之的是“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方针。以此为指南,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可以设立保护区。具体可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一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多年来,无休止的挖沙取金,使马家潭河道堤岸残缺不堪,河道宽窄不一,水位深浅不均,沿岸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龙船会活动受限。鉴于此,我们当加强马家潭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禁止挖沙,修复堤岸,广植草木,修复自然,重现美丽乡村的自然景观,还马家潭龙船会一个优美的活动场所。二是加强周边水源保护。龙船会的活动场所在上巴河马家潭水域,而上巴河水由源自大别山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流经马家潭时,河床宽阔平坦。由于岸左有霸基山、晒谷石相阻,河水回流旋转,涡旋成潭。而今,由于沿河两岸植被被破坏,堤岸坍塌损毁较多,河水沿堤岸坍塌之处,四处平铺流散而蒸发,致使枯水季节时,河床见底;更有甚者,少数村民还在河床上筑埂种地。这不但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也导致龙船会活动掣肘。因此,我们当设立保护区,这一方面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

1.4.3 着力加强马家潭龙船会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家潭龙船会的生产性保护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设立旅游区。我们可以在马家潭龙船会活动的地方,设立景观公园式的旅游区,其内可建设龙船博物馆,置特色龙船、划桨、龙头、龙尾及其它附属品于其中,供游人参观。还可制作各个朝代龙船的雕塑,观龙船竞渡的巨幅石像,石刻历代龙船竞渡的诗词文赋,供游客品位龙船文化,启迪情操。二是制作纪念品。我们可以制作大小、质地、价格不一的龙船纪念品,以供参观小儿购买、把玩,或供游客当作纪念品购买存思。三是作特色演出。我们可以在原来“马家潭,真好玩;举大刀,划龙船”,“又是戏又是龙船”的基础上,扩大“龙船剧场”,增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楚剧、汉剧、东腔戏、花鼓戏、黄梅戏、杂耍等,让龙船会与特色演出交相辉映,使游客流连忘返。这不仅可以活跃地方文化,还可增加方域旅游收入,改善百姓生活,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2. 结语

龙船会历时几千年不衰,它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及其在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马家潭龙船会面临着传承资金短缺、传承人员稀缺、传播途径狭窄、活动形式陈旧和传承观念落后的窘境,导致马家潭龙船会的发展,面临危机。为此,我们建议,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应该采取重视扶持传承人及培养后继传承人、设立马家潭龙船会活态传承保护区、着力加强马家潭龙船会生产性保护等措施,来进行创新性的发展,这不仅对马家潭龙船会的活态传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彰显马家潭龙船会的人文价值,构建完整的中华龙船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龙船活态文化
龙船颂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粤北龙船歌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 05:57:36
谁远谁近?
活态文化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龙船饭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06-13 10:18:4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