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研究员)
查理·卓别林在《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中这样描述:“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这提醒教育者:儿童需要的教育,应该是一段在成人的陪伴与指引下,启动心灵成长的历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与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为己任,纵使无法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应试心态,也需要在自身可为之处下功夫。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尤其重视对儿童自我表达的理解和珍视。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特别强调了在家庭系统中培育“自尊”对修复儿童的心灵创伤的意义,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她倡导给予儿童五种心灵的自由:一是自由地看和听,用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二是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三是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用以代替应该感到的。四是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用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的。五是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冒险,用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这里的自由不是没有界限和规则,而是让心灵处于能够自由选择的状态,让自我感受到力量和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
其次,让儿童能够做自己、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是独特而珍贵的存在。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儿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都明显地表达出低自尊和对自己的负性态度,这与家长和教师对其的精心呵护和密切关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观察大量的案例后我们逐步了解到,父母和教师确实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和精心照顾,但更多地集中到了孩子外在的表现是否达到成人的标尺,一旦没有让他们满意,他们就会攻击孩子的自尊,否认孩子的价值。事实上,罗杰斯早就提出,无条件的爱才是让孩子感受到稳固的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儿童的成长应该是一个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并成为一个有贡献的独特的个体的旅程,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成人的愿望和期待的“长大”,也即拥有“我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像我一样”的自我肯定与自信。
最后是帮助儿童建立自我身份与外界的深厚宽广的连接。成长中的生命,需要的不是单线条的“读书—吃饭—睡觉—读书……”循环,他们需要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需要了解生活的原貌,需要在书本之外与他人、自然、社会及自我有更为深入和稳固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不能孤立在系统之外,而应该是建立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体生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山川江河、社会风貌、历史文明、家国兴衰、科技生产、道德法治、生活职业等,都应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丰富、滋养他们的心灵,让其博大而深邃。如此,教育方能真正开启“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