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困境和对策

2018-01-29 17:59
江苏教育 2018年40期
关键词:代际教育者个体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对有关自我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诸如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理想、职业等特质的思考、选择与整合,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以及有强烈的动机去满足自己的“要”和“不要”。如果青少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是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角色,就有可能引发自我同一性危机。本文从当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困境入手,探讨如何从注重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注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更新升级、注重代际文化差异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困境

1.青少年和自我的关系。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是寻找身份认同的时期。成人的标志便是形成稳定的同一性,也就是获得稳定的身份认同,所以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常常自我探索,并借此做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在空间联结上,他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在,探索身体、情绪、感觉、观点、期待、渴望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再依赖他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活,自我价值感不再建立在外在上,能够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在时间联结上,能分辨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但是,在功利主义驱动下,他们内化的价值标准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出人头地、在于事业成功、在于权利金钱、在于追求绝对的完美。青少年为了分数起早贪黑,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与探求自我,没有过多的精力考虑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爱,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也无法得到体现,在现实中却要抱以屈从的态度,必然出现自我角色的混乱。因此,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身动力、情感、能力、承诺难以整合,自我价值感低。

2.青少年和重要他人的关系。

当下,父母、教师的要求和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确立了统一标准,形成了青少年个人的“超我”意识。父母和教师希望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尽可能提高成绩。青少年大多是在父母和教师已计划好的轨迹下生活,很少能主动安排时间。“本我”受到过分的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空间,个人意愿被压制。在自我同一性确立期,青少年呈现出在学校非常听话,在家里非常不听话的现象,在“本我”受到压抑以及“超我”的过分压力下,青少年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没有得到发挥,缺乏对成人的认同感。这时,具有“将被动变为主动”任务的“自我”处于麻痹状态,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超我”和“本我”进行整合和平衡,这会使个体的自我探索与独立思考有所延迟。

3.青少年和社会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不断获得各种社会技能,并在外部世界中认识和定位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节奏加快、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代,一方面,青少年同辈群体现实交往不足;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成人缺乏信任。一些父母忽视对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指导,导致他们在交往中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找不到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无法融入群体之中。娱乐活动和娱乐场所的缺失使青少年与周围环境缺少互动和联系,青少年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找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归属感以及与社会的连带感。当青少年尝试着探索人生与自我的时候,外界却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导致他们的内心冲突和矛盾难以整合。

二、突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困境的对策

1.注重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优化青少年和自我的关系。

引导青少年接受真实的自我,关注生命本身。加强青少年同一性获得的成长指导,培养青少年积极的自我认知观念,尊重他们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帮助他们思考自己是谁、相信什么、感受如何以及想要什么等问题,提升其对自我的认知水平,鼓励青少年不断认识与调节自我。经常为青少年提供关于自身状况的恰当的反馈信息,同时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和担当社会角色,学会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提高其解决自我冲突的能力。

2.注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更新升级,优化青少年和他人的关系。

在当今文化冲突、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局面下,原有的主导文化结构受到冲击,各种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者要调整自己在社会文化冲突中的被动乃至消极的态度。教育者应用宽容、倾听、商量的双向沟通方式替代过去权威、灌输、命令、要求型的单向沟通方式。家长和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更新升级自身素质,不要试图决定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要鼓励青少年尝试多种可能性,多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减少青少年的压迫感,增强心理上的支持感。

3.注重代际文化差异研究,关注青少年与社会的关系。

代际文化差异导致教育者的很多教育观念和人生理念不适合青少年。当代的青少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他们更关注自身幸福和注重心理体验,需要有爱、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教育者要注重代际文化差异,优化社会环境,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加强对青少年品德、体育、美育、生涯等方面的指导,为其提供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如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等,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认识到成绩不决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减少学习的功利感,增加对学习本身价值的认识,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猜你喜欢
代际教育者个体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