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真正实现从“重分”到“重人”的转变

2018-01-29 17:25
江苏教育 2018年62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三学海门市

《江苏教育》为纪念“教海探航”30年,搞了一个“重温教海探航经典”的策划,我觉得此动议不错。因为时间是最公正的试金石,但凡经得起时间过滤的教育改革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改革。编辑部嘱我做点评的这篇文章——《构建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论述的就是这样一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改革。

文章作者许新海如今是海门市教育局的局长,当时他还是海门市东洲小学的校长。他自己说,“获奖完全是由于本人敢于大胆创新实践的结果”,我却认为此话说得并不全对,除了敢于大胆创新实践,还得益于他有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中国中小学“见分不见人”的教育现实。为了分数,加班加点者有之;拔苗助长者有之;不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者有之;损害学生健康者有之……不随波逐流,且逆流而上——大搞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三学”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许校长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支撑他这样做的是他的教育良知: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

有了这个崇高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有了可以居高临下审视学校教育不足的视野,许校长审视的恰恰是教育的心脏——课程。20世纪90年代,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类型课程的优势是学术性、系统性强,但意义性、趣味性不足。为了克服其弊端,国外有了另两类课程模式:社会中心课程和学习者中心课程。但由于我国学校对分数的青睐,这两种课程模式仅停留在学者的书斋里,鲜见学校实践。我不知道许校长当时是否具有课程理论方面的学养,总之,他直接在自己的学校践行了。还记得我参观他的实践基地——“地球村”时的情景: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那里的设施和长势良好的各种植物;详细地向我解释为什么要搞这个“地球村”,还兴高采烈地向我描述孩子们是如何喜欢这个地方。当时,我不仅被他的激情感染,也为他的远见折服,这不正是2001年启动的第8次课改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型吗?很难说后来我在参与教育部课改课程计划顶层设计时潜意识里没有“地球村”的影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正是出于对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反思与纠偏。时至今日,国家再次强调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今天的许局长是否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相信海门市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了吧。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势必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谁来设计,谁来上?什么时间上?怎么评价?这些都是挑战。课程实施的难度一点不比课程设计容易。为了保证“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再到“领悟课程”的内在一致性,许校长再次“大胆创新实践”了一把。他发动教师组建跨学科的课程研发团队,使课程内在一致性得到基本保证。没有课时,他硬是把40分钟的“正”课压缩成35分钟,以便每周能有2~3课时的时间去上他的“三学”(学农、学科、学军)课程。为了处理好国家课程和“三学”课程之间时间上的矛盾,许校长打破原来机械的作息时间管理模式,用周课时计划取代学期课程计划,给教师安排与调整课程实施时间的权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他采用了当时尚未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今天看起来这些举措似乎并不十分“亮眼”(如今有的学校已经每学期拿出一周的时间搞综合实践活动),但许校长做这些事的时间是在20世纪末,国家课程改革还在酝酿阶段呢。

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课程改革仍在继续,以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三个关键词为代表的新教育改革蓝图已经绘就,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能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人应具有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将是:整合性的学科能力应该如何培养?与能力形成息息相关的学习机会该如何安排?如何创设运用综合学习的学习情境?如何合理地安排时空资源?……如何面对挑战,20年前的许校长给出了良方:要敢于大胆创新实践!我们等待许新海局长创新实践的新成果、新经验,期盼更多学校也能创造出自己的新举措,如此,中国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重分”到“重人”的转变!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三学海门市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我多想去看看
谢耀荣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吃火锅的发现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探讨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三帮”促“三学”助他当上状元郎——记沈阳铁路金州站行李员矫正伟立足岗位成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