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其实教育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1999年《构建开放型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能够在“教海探航”中获一等奖,完全是由于笔者敢于大胆创新实践的结果。
从1998年起,笔者在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组织教师们开始探索主题性综合课程,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对社会、自然、健康、劳动等课程中出现的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并且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传统文化,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活动。同时在长江边筹建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地球村”,设置了科学试验田、家畜饲养场、淡水养殖场、地方文化长廊等丰富的课程资源。1999年是东洲小学的课程改革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领导的支持下,经海门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科课程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均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每周课时总量比原规定有了增加,这样每周增设了2~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在当时看来还很陌生的名词正式进入了东洲小学的课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广阔时空,每个月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地球村”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为了进一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充分利用村内现有资源,成立了花卉、养殖、垂钓等兴趣小组,聘请了一部分校外辅导员,在保证所有学生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又使部分特殊的学生由此而“登堂入室”,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2000年,学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编印了第一本校本课程用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地球村”》。同时,由笔者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专设课题”“小学现代生活教育实验研究”也被正式批准,并获得了专项经费。于是,我们更加大胆地继续以生活为根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20世纪末,当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崭新的课程形态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东洲小学的教师们却并不陌生,因为在这项开创性的实验研究中他们有了较多的实践体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2001年,我们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地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愈加立体丰满,最终形成了以“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四大部分构成的新的校本课程“今日生活”。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关注,并于2002年6月正式出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考用书《今日生活》,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改革走上了更加规范化的道路。
通过开放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笔者以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整齐划一的课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了,甚至还成了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绊脚石。因此,亟须创新课程管理机制。实践给予我们的启发是:
以周课程计划为主导范式。要保证科技、社会与生活最新的信息随时走进课堂,就必须有新的课程计划管理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学期课程计划和周课程计划相结合、以周课程计划为主导范式的课程计划管理机制。在课程时间管理上,打破原来机械的作息时间管理模式,给予教师安排与调整课程时间的权力。在课程制度管理上,要把安排周课程计划的权力真正交给教师。在课程内容管理上,要善于调度学期计划的课程内容,用机制来保证课程的开放性,通过教师的合作,使每周都有鲜活的课程内容。
以走向综合为主攻目标。课程的综合化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符合中小学生心智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也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综合化对一线教师提出了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要求,这对习惯于“教教材”的普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开发跨学科的教育软件,以促进课程向综合化发展。
以反省式评价为主要评价导向。评价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或文件夹,成了学校进行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成长档案袋的真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档案袋材料的收集应该由学习者与评价者一起来完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这些内容。档案袋不仅要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料,还要收集学生反省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内容以及教师评价的内容。建立成长档案袋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主动的学习者,这是评价最重要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