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欣 段文利 陈明雁
医学科普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广大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平台渠道也更加复杂多元。传统医学科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如何利用医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借助新兴传播形式,探索出医学科普新途径,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水平,成为公立医院开展医学科普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健康中国 协和行动”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实践为例,对公立医院探索医学科普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2016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较2008年的6.48%增长了5.1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10.25%提高1.33个百分点,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但数据也意味着以2016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1.58%计,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仅有不足12人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目标,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升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当前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繁忙、科研压力大,科普对很多人来讲可有可无,甚至成了一种“负担”。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科普政策,但由于考核评价体系缺失,科普成果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不挂钩,医护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人员缺乏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医学科普后备人才储备不足[1]。
从传播途径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日渐成为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重要渠道[2],而公立医院开展科普传播对传统方式存在依赖,交流互动性较差,传播量和影响力有限。从传播形式来讲,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采取教学讲课模式,运用大量专业术语,作品呈现不够生动活泼,难以吸引公众阅读兴趣。
据“2017年算数健康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公众对“网络健康类”资讯的阅读点击量已达240亿次,尽管可选择的健康资讯很多,但内容质量却参差不齐、科学性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科普作为权威医学科普的代表之一,缺乏规模性和系统性,大量优质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充分利用技术力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公众无法从海量的资讯中甄别出权威科学的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 协和行动”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是由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社区街道居民、北京市属中学、北京卫视等30余家单位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等10余家兄弟医院共同参与,通过新颖的赛制设计、广泛的群众动员、全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的一次品牌科普竞技活动。自2016年3~5月首次举办以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两届,本文主要以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的相关内容和数据为基础进行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将大赛作为院庆重要活动写入医院年度总纲,确定了“健康中国 协和行动”的大赛主题,旨在以高水准、广覆盖的科普能力大赛为起点,掀起“全院重视科普、全员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医院特邀医学科普专家、媒体专家、临床医护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商议科普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普及性,召开专题党总支书记会、专题工会主席会,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动员,宣传大赛方案及活动意义。
大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3轮赛制,初赛选拔由各分片区负责,对于片区选手来讲,能够参加决赛角逐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示,更是集体荣誉之战。经过科室推荐、个人报名、片区选拨等流程,一大批科普新秀从初赛脱颖而出。全员参与、层层晋级的赛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关注科普、热爱科普”的浪潮,“科普能力大赛”一度成为医院的热门话题。
大赛特邀4位重量级媒体人担任“媒体导师”,涵盖纸媒、电视、新媒体、全媒体多个领域;同时邀请4位来自医院不同学科的资深科普专家担任“科学导师”。通过双导师制对选手从选题、内容、技能、应变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保证演讲内容的科学性和普及性。为让科普同样好看、好听、好玩,大赛不拘泥于传统知识性竞赛,在演讲复赛环节设计新颖赛制,4位媒体导师可通过“爆灯”的方式让心仪的选手乘上“决赛直通车”直接晋级;当出现多名导师同时选择同一选手时,则进入导师“抢人”环节,选手反选导师;决赛实行小组赛,每轮小组赛由各战队队员依次进行5分钟科普能力展示,由现场评审团即时为选手打分,通过战队累计得分角逐“金牌科普演说战队”称号。大赛的精彩呈现改变了大家对科普“严肃”“刻板”“枯燥”的印象,以“有温度的科普”得到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协和医护人员从临床工作出发,结合医院学科优势,提炼出“百姓最想知道”“百姓最应该知道”“百姓最易误解”的话题,例如复赛选题内容涉及医患信任等多种医学问题。在决赛阶段,经过导师精心辅导,选手选题在传播性和科学性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科普的受众是老百姓,好的科普一定要让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了让选题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医院特邀中学生、街道居民等100名普通公众担任决赛的大众评审,28家媒体代表担任媒体评审,由他们从医学之外的角度评判什么是最贴近生活、最易被理解的健康科普。在赛制上,大赛首创“科普解释”环节,选手随机抽取选题,用30秒时间将一个医学术语用最通俗的语言解答给老百姓听。
大赛邀请资深媒体人从大赛环节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提升大赛的品牌推广力;媒体导师的加入对选手演讲技能、选题挖掘、舞台表现等给予了专业的培训,增强了医护人员的科普传播技巧,一大批科普新秀在大赛的学习和历练中成长起来;大赛邀请多家媒体代表参与主体活动,借助纸媒、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大赛进行了全方位报道,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提升了大赛社会影响力。
作为医疗界排头兵的北京协和医院能在科普工作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无疑激发了业界的科普热情。协和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被健康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累计报道30余次,媒体赞称“做健康科普,这次表扬协和医院。大医院都积极投入了,您还在等什么?”。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也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来院交流学习经验,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大赛。
首届科普能力大赛共收到科普文章375篇,113人报名参加科普演讲大赛,公众现场参与人数达1 170人次。大赛在医疗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受到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激起了大家积极参与科普的热情。
随着大赛社会影响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参与到大赛选题的深度挖掘和二次传播中,科普演讲视频和文字内容产出不断增长。截至201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科普大赛直接产出科普文章370篇、科普视频74个,衍生纸媒科普文章70篇、自媒体科普文章112篇、科普电视节目26期、网络视频及广播节目百余个,科普大赛与某科普动漫新媒体合作制作的卡通动漫视频达54个,累计点击量达两亿次。
公立医院开展科普工作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性。要发挥公立医院做科普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就要通过品牌建设、顶层设计,系统整合内外资源,最大效力地挖掘和传播权威、优质的医学科普资源,提升科普活动品牌影响力。
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是开展医学科普的重要主体之一,医院应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需求,从政策及平台上支持,为专业人员开展科普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活动设计和激励政策努力提升医护人员在技能提升、荣誉感、知名度等方面的获得感,增强科普对医护人员的正效应。
医学科普知识无穷无尽且日新月异,公立医院应将科普传播方式从以往信息灌输为主转变为需求导向为主,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医学科学知识。为此,应充分认识到公众是医学科普知识的使用者、利益相关者,在科普活动形式、活动评价、传播方式等全过程中主动了解公众需求,通过公众的全程参与实现预期成效。
公立医院拥有全面、权威的医学专业知识,但是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影响力有限。公立医院应掌握媒体属性,通过优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广泛性、实时性、有效性、互动性等方面优势。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让优质科普内容以更加新颖、快速、精准的形式传递给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