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校本化实践的三点思考

2018-01-29 14:27:49
江苏教育 2018年67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人文主义美的

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曾经说过:经验和技巧会成为负担,会让工作方式越来越机械化,离人们的内心越来越远。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接触你不了解的事物。

保持适度的好奇心是我多年来的工作信条。实际上,当我们的关注点、聚焦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可能会完全不同。

两年前,我对机器人马球运动还一无所知,是徐州市电教馆周岩馆长跟我提到它并问我是否感兴趣。正好他手中有些资源,可以免费提供给学校使用。这当然是极好的,我立即表示了兴趣,而且有所期待:这种“你不了解的事物”有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些新鲜的东西。

两年过去了,这个愿景部分地得到了实现。倒不是说我校的机器人马球队先后获得了几项全国比赛冠军,也不是说我们将一个小项目做成了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而是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对教育教学的观照有了崭新的视野。

具体来说,它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拓展了我们的眼界,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习得:学以成人,还是习以成人?

学和习并非一回事,孔子早就有所觉察,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的对象是知识、规则,习的对象是策略、方法;学得的主要方面是教师,习得的主要方面是学生。到底是学得重要,还是习得重要?依我看,不能一概而论。就学科课程而言,学得比习得重要,而就校本课程而言,习得比学得重要。还是让我们回到孔子的观点,我想他的本意是跟老师学习了一定的知识之后,一定要在实践中反复进行运用检验,才会真正获得求知的快乐。当前的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割裂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在应试教育思维下,这种倾向得到了强化甚至固化。然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超越先验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回到经验、回归感性。就像我们对待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光用耳朵听、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要把它拿起来放在掌心去感受,那一定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们围绕“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开发了系列课程,比如机器人马球、机器人舞蹈、无人机编队表演等。这些课程真正需要学得的原理、规则并不多,重点是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相关的原理、规则,这就必须靠习得了。实事求是地说,习得的过程并不比学得的过程简单。

所以,在我看来,从“使人成为人”的角度观察,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习得比学得更重要。学得处理的是人与知识的关系,而习得处理的是人与生活的关系,学得着眼于人的局部,而习得着眼于人的全部。

二、精神建构:可见的物质化表达与不可见的精神建构是怎样的关系?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有一句著名的口号:运动炫科技,智慧赢未来。话说得很有力量,也很鼓舞人心,但仔细推敲,不是没有问题。尤其是“运动炫科技”这句话,类似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表述,有本末倒置之嫌。运动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为什么是用运动来炫科技,为什么不可以用科技来炫运动呢?运动为体科技为用,还是科技为体运动为用,兹事体大。

我本来以为古希腊以人体为美、以运动为美的古老传统早已成为历史的绝响,因此,当我读到《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校长的做法时,顿时感到无比震惊:豆豆和其他一年级同学跑到礼堂一看,那些大一点的孩子们正吵吵嚷嚷地脱衣服呢!并且,脱完衣服以后,就像进澡堂子洗澡似的光着身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跑着到校园里去了。校长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穿泳衣游泳呢?校长的想法有两个,一是“男孩和女孩若以诧异的眼光打量彼此身体的不同,那是不值得的”。再是让孩子们懂得:“硬要把自己的身体在别人面前躲起来,那是不正常的。”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棒的身体美学。身体是一种可见的、关于自身的物质表现,而美则是一种不可见的、诉诸心灵的精神感受。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通过科技的手段,以运动的方式,将科技之美、运动之美充分地展示出来,是一种新的美的表现形式,是人与物的完美结合。古人主张“格物致知”,我以为教育应该是“及物”的,这项运动将美感以科技和运动的方式外化出来,很好地演绎了可见的物质化表达与不可见的精神建构的联通方式。这项运动还使我联想到歌德和牛顿对色彩的不同解释。据说这一争论至今没有平息,在我看来,执着于谁对谁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要的是这一争论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牛顿对世界的观察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将自然数据化,而歌德对世界的观察则是以一个诗人的灵魂拥抱作为人内心反映的自然。从教育学的视角,我更倾向于歌德的看法,因为数值化的机械论是无法解释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应该是“及人”的。综上所述,“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通过“及物”“及人”的方式,创新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及人及物”的育人方式。

三、科技人文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何以超越技术理性?

“科技人文主义”基本上是我造的一个词语,主要是受到了现代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创造的“精神人文主义”一词的启发。杜维明基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责任心,试图以“仁以为己任”的儒家人文精神超越工具理性,提出精神人文主义的主张。这让我很受启发,“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一种科学技术或运动技巧,甚至形成对技术或技巧的迷恋。

实际上,人文何尝不是一种技术,就像艺术,无非是一种将精神物质化的技术而已。有人说,当下是学校繁荣,教育衰微。这有一定道理,以数据繁荣为表征的学校繁荣体现的是技术理性,人性丰富、人格健全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过度功利的教育无疑加剧了技术理性的泛滥,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几近被遮蔽。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现实语境下的学校能够获得全面超越体制的成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某些方面实现点的突破,比如用科学人文主义超越技术理性。“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的校本化研究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它培养的固然是技术员、运动员,确实有一批学生获得了相关专利,在机器人足球项目上做了多项技术改进,在无人机项目上自行设计了多种机型,还有一批学生在机器人马球、机器人足球、机器人舞蹈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但它也在培养文化人、生态人。学生用科学推广文化,他们举办科技周,积极参与全市科技节,广受赞誉;他们成立社团,在全市社团展示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学生用技术大做公益,他们用无人机为全市元旦长跑提供航拍服务,为小学生开设科普讲座、培训小小机器人马球赛手,无偿修理平衡车、机器人等。在推广文化、大做公益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超越了运动员、技术员的身份,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科技人文主义者。这正是我们从事这项研究的终极目的:让学生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方式上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人文主义美的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旅游学刊(2023年3期)2023-06-13 20:34:33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06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6:25
现代化的前鉴
道德与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22:17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1:06:09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出版广角(2015年6期)2015-05-30 2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