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英
(山东省济阳县曲堤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济南 251412)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生殖器官肿瘤,其发病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异常有关[1]。子宫肌瘤可致妇女痛经、腹痛,甚至可引起不孕不育[2]。其中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较常用的保守治疗,其效果确切,然而剂量选择还存在一定分歧。本研究对10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以选择合理的剂量治疗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收集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妇科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并排除子宫颈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近3个月内均未曾接受激素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系统疾病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差或不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5mg组和12.5mg组,每组51例。25mg组年龄35~57(42.7±4.2)岁;病程1~15个月(3.1±0.8)个月。12.5mg组年龄35~58岁(42.0±5.1)岁;病程1~16个月(3.2±0.9)个月。两组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满足可比性要求。
25mg组和12.5mg组患者均在月经来潮第1日起开始使用米非司酮治疗,睡前口服,剂量分别为每日25mg、12.5mg,连续服用3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孕酮(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FSH、E2、P的检测方法: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mL,离心获得血清,采用AQT90FLEX自动免疫分析仪(上海雷度米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及配套试剂盒,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
根据资料推荐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小达30%以上;有效: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小10%~29%;无效:治疗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小不足10%,甚至变大。
1 2.5 m g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2 5 m g组(P<0.05)。
两组疗效分析[n(%)]▲与25mg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FSH、E2、P水平及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H、E2、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肿瘤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与25mg组比较(P<0.05)。
1 2.5 m 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 5 m g组(P<0.05),▲与25mg组比较,P<0.05.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良性肿瘤,发病初期很多患者并无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痛经和不孕等症状。对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以子宫切除为首选,但可能会导致育龄期女性在术后内分泌失常[4],因此,对育龄期患者尤其需要一种有效的保守疗效。目前,子宫肌瘤发病机理并未明确,但普遍认为,其发病与患者机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异常相关。米非司酮是常用的终止妊娠药之一,它属于合成类固醇,能较好的孕激素的释放,另外,它对排卵有抑制作用,这亦可影响肿瘤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12.5mg组治疗后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25mg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FS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子宫肌瘤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变小,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同时发现,12.5m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25mg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米非司酮每日12.5mg剂量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优于25mg,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