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平
(四川省自贡市中心血站,四川 自贡 643000)
乙肝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1]。我国是该疾病高发区,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部分人可能发生慢性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癌等,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对HBV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HBV-DNA定量检测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判定依据,因此乙肝病毒的有效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临床中针对乙肝病毒检测方法较多,包括化学发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固相放射免疫法等,每种方法都各具优缺点,需要经过研究确定检测方法。此次研究旨在分析核酸检测法在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的检测价值,数据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8107份血液标本均来自中心血站(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均实施ELISA与核酸检测法检测血液标本内的乙肝病毒。
采集血液时留两管标本,其中一管进行ELISA检测,利用加有EDTA抗凝剂真空管(5ml/管)对血液进行收集,同时使用另一管用于核酸的检测。将获取的样本精准的记录血液收集的日期、样品编码等数据信息。将采集到的血液在4h内完成离心处理并在4℃的环境中保存,72h内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不能完成检测的标本将获取的血浆放在-20℃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使用爱康全自动酶免分析仪Uranus AE 288型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ELISA检测。使用中山达安基因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检测;对于每一份标本来说均要实施ELISA检测及核酸检测。
对核酸检测与ELISA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度、漏诊率与窗口期进行对比。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数据单位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取x2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LISA检测特异性为94.52%(7663份),敏感度为93.33%(7567份);核酸检测特异性为99.47%(8064份),敏感度为99.83%(8094份)。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x2=340.411、519.956,P<0.05)。
核酸检测漏诊率为0.01%(1份),ELISA检测漏诊率为0.09%(7份),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x2=4.502,P<0.05)。
核酸检测窗口期为22.42±5.64d,ELISA检测窗口期为37.52±7.31d,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t=7.314,P<0.05)。
乙肝病毒可由血液进行传播,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献血人群进行乙肝病毒检查有着极大的意义,可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在本研究中,对收集的血液分别采取核酸检测与ELISA检测,经检测后证实核酸检测特异性及敏感度较高、漏诊率较低、窗口期较短。酶联免疫吸附法是检测乙肝病毒常见且常用的检测方法,属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重要检测指标,具有检测快速、花费少等特点,在血液筛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乙肝病毒具有窗口期、隐匿性等特点,导致乙肝病毒漏检率较大。核酸检测法属于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检测法,是新型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核酸检测法主要是对乙肝病毒基因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直接、有效的反映出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等优势,在献血者血液病毒感染筛查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由此可见核酸检测法对乙肝病毒检测效果相比ELISA检测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有效提升乙肝病毒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规避漏诊情况的发生,还可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及时发现患者的阳性情况,这对于患者的诊断效果以及后续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病情控制,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应用。
总而言之,核酸检测法在血液标本乙肝病毒检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特异性及敏感度高、漏检率较低、窗口期较短的特点,与ELISA可作为互补检测,提高了检出率,对输血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该种诊断方式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