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慧
(安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各国文学也相互交融、相互发展。英美文学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壮大。本文通过分析媒介学的形式和英美文学的特点,探究英美文学如何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主题、风格、流派、思想意蕴、批评理论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指的是国家或者民族之间联系的途径与手段的研究,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传播方面的研究。外国文学在国内传播最重要的方式是翻译媒介。另外,还有改编、改写、借用以及仿效,或者利用媒体力量等媒介方式对外国文学作品介绍与评论。
媒介学的传播主要有四种形式:语言、文学、文字、视像。语言主要指的是口头传播,有歌谣、神话以及传说等多种形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最初采用的是语言媒介,主要通过商人之间的口头相传。文字媒介的传播方法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文字翻译,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等印刷媒体。现代化的视像与网络传播则使英美文学传播得更快捷和高效。
英美文学指的是英国和美国人民利用英语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由于两国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文学历史虽然不长,但作为移民国家,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学特点,形成了美国文学的多样性。两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因为一门共同的语言,形成了英美文学,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美文学在中国的广泛流传,在于英美文学本身的魅力。英美文学主要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渊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首先,关注人性。英美文学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人类的解放和启蒙。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在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就发出了“人类是天使,万物的灵长,可以创造奇迹”的呐喊,是对压迫人性的中世纪宗教思想最强烈的反抗,宣扬了人类的伟大。他的四大悲剧也成为探讨人性的经典作品,奠定了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性主题的刻画。第二,语言优美凝练。英美文学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迥异,充分发挥了英语语言的优势,使英语充满了魅力,如莎士比亚精致优雅的语言风格,弥尔顿气势磅礴的语言风格,海明威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等,对中国文学影响颇深,很多中国作家曾借鉴英美文学作品的作家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第三,批判性和反思性。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相比,英美作家更敢于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美国文学这一特点尤其鲜明。美国文学历史虽然短暂,但从独立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废奴运动中对奴隶制的谴责,再到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辛辣讽刺现实的小说,还有菲兹杰拉德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的小说,都体现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犀利、敏锐的目光,反映了社会现实。第四,流派多样化。英美文学作品中流派众多,英国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意识流等文学流派,美国也有自己特色的乡土文学、黑人文学等,体现了英美文学整体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五四”时期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与理论开始传到国内,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视野,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中国作家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新一代青年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受英美文学的影响,提倡新文学形式,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白话文,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发展,很多外国文学作品被介绍到国内,如三联书店的《文化:中国与世界》和《学术文库》,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西方哲学译丛》,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这些书籍的出版把英美文学思潮与批评流派介绍到国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影响深远。
1.英美文学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藏族语系,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语序还是语法结构上差别很大。汉语是一种表象的文字,和实物紧密相连。英语属于表音的文字,主要与声音相关。两者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翻译。英语为中国文学创作中增加了新词汇,如Democracy德先生(民主),science赛先生(科学),salon(沙龙),humor(幽默)等具有浓郁英美文化色彩的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和中国文学的创作。随着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文学理论术语如stream of conscience(意识流)、deconstruction(解构)、feminism(女性主义)、modernism(现代)、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等在中国文学批评中也被广泛使用。
另外,汉语与英语都属于分析语,主谓结构相似,但句子的形成却不一样。汉语的句法结构强调意合,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外连接的主要手段,体现了中国人曲线、综合的思维方式。英语句子重视形合,主要以句法和词汇作为连接手段,表达了西方人直线型、分析型的思维方式。汉语句子往往铺垫在前,重点在后,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内向型思维和汉文化的群体观念,英语句子强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性强,表达的是英文化的自我中心观念。中国诗人胡适、苏曼殊、郭沫若等在英美诗歌翻译过程中,受英美诗歌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创立了新诗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诗歌进行创新,突出了中国诗歌的现代性,使中国诗歌创作向多元化发展,如诗人闻一多的诗歌曾受到了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影响,在中国新诗和英国诗歌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
2.英美文学对我国文学写作主题的影响
英美文学主题的多样化和民族特色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思路,丰富了中国作家的创作主题,使受传统影响束缚的中国文学焕发新的活力。
英美文学中女权思想的影响使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具有独立思想的新女性形象。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被认为是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女孩在男权社会追求自立自强的故事,她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大胆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观点,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不会因为爱情依附男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国作家鲁迅在其作品《伤逝》中,借用子君之口说出了现代女性的想法:“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京华烟云》里的新女性姚木兰同样表现了对自由恋爱和婚姻的追求。虽然这些女性因为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没有改变女性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但这些作品已经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女性刻板形象,开创了塑造现代女性新形象的先河。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创伤文学”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的守望者》的译本在中国出现。这部小说描写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人失去信念、迷茫彷徨的一代,属于战争创伤小说。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用“黑色幽默”手法展示了年轻人面对的现代社会的荒诞。这些美国年轻人的经历和中国“文革”后年轻的一代逐渐失去信仰相似。那个时候,旧世界已经破碎,新的生活又充满了迷茫。青年们正处于迷茫时期,寻求着灵魂的安放和精神家园。这时候出现了很多探讨年轻人的茫然与彷徨的小说,作家刘索拉的作品《你别无选择》开创了这类文学的先河。她的小说被认为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主要利用“黑色幽默”的写法,展现了8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描写了中国“迷惘的一代”,成为“创伤文学”的代表作品。
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英美作家对自然抱着敬畏的文化心态,从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白鲸》中的白鲸与船长,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狼与主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鱼,都讲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虽然结局往往以人类的失败告终,却体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神秘的探讨和畏惧。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开始反思生态失衡的问题。知青文学作家梁晓声在其小说中就对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表现出了担忧。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主题的小说最具代表的是姜戎的《狼图腾》,通过内蒙古大草原自然原始生态系统被人类破坏,狼的逐渐灭绝的悲剧启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人类丧失的不仅仅是草原和狼,最终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传达的是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观点。
3.英美文学对我国文学写作风格的影响
在现代写作流派中,中国作家常用象征主义手法。象征主义类似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比兴”概念,传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象征主义就是用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或者氛围,表达作者潜在的思想情绪,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哲学,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物表达自己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杰作《红字》是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中国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受其影响,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通过各种象征意象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深刻揭露国民及民族的劣根性,振聋发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英美文学中,浪漫主义是影响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以来,成为中国新文学反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重要表现方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主张“与旧习俗对立、更张破坏”,拜伦也提倡“重视独立与自由”等,表现了作家对封建传统思想压抑的反抗。鲁迅的《故事新编》深受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他借此作品打破中国社会沉闷、大众愚昧的状态,以求唤醒沉睡的中国。郭沫若的《女神》创作受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雪莱等浪漫诗人的影响,体现了青年郭沫若的浪漫情怀,表达了“五四”时期人们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0世纪80年代,英美文学批评思潮在中国掀起了研究热潮,影响了很多中国当代作家。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美国的威廉·福克纳都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他们的作品被翻译传入了中国,影响了中国文坛。“意识流”小说是一战前后在英美兴起的现代小说创作形式,着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内心世界对外在的反映,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先锋小说。“意识流”小说家主张作家隐退,让人物客观地展开自己的心理活动,描述重点在于如流水般的自由联想和独白,时序颠倒,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具有类似于诗的品质。王蒙是最早使用“意识流”写作技巧的中国作家,其《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发表后,给曾经死寂的中国文坛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活力,中国掀起了意识流小说潮流。他的意识流小说是对新的创作方法和结构方式的探索,表现了对叙事结构最本质的处理。《蝴蝶》中的一段文字:“我请求判我的罪。你是无罪的。不,那有轨电车的叮当声,便是海云青春和生命的挽歌,从她找到我的办公室那一天起,便注定了她的灭亡。是她找到的你。是她爱的你。你曾经给她带来幸福。我更给她带来毁灭。”这是一段典型的不加引号的内心独白,演绎了故事中三个人物声音合唱的节奏。
借用在文学中指的是作家选用现有的素材与方法,在主题、意象、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使用。仿效是作家为了达到某一艺术目的,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和其他作家创作特点相似的方式。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通过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成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家老舍的《二马》《骆驼祥子》等作品受狄更斯小说的影响,也是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从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展示中国社会现象,从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英国散文随笔精短、优美的风格影响了中国一代散文作家,鲁迅、冰心、朱自清深受英国散文影响,散文风格或清淡平和,或清新婉约,或绝美精致,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作家曹禺的戏剧创作深受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奥尼尔的戏剧代表着美国民族戏剧的成熟,被称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把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技巧相结合,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绪,作品往往具有古希腊的悲剧意识,表现的是“人与上帝,人与命运”之间抗争的主题。而曹禺戏剧作品中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用了奥尼尔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表现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曹禺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从美国奥尼尔,我也得到许多益处。”他的代表作《雷雨》也借鉴了奥尼尔的经典悲剧《榆树下的欲望》,表达了伦理、人性、欲望等主题,展示的是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雷雨》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不可抗拒的人物悲剧命运,都在一个雷雨夜走向了毁灭,达到了戏剧高潮。曹禺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社会中的人们,用这种极端的暴风雨表现主义方式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他把奥尼尔的戏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继承,更是创新和发扬光大。
评介,指的是借用评论或者介绍的文字形式,把外国的文学作品刊登在报刊、杂志上传播。评介常常需要以新闻媒体作为介质,发表在杂志、电视专栏上,介绍外国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演变。英美文学通过新闻媒介,加快了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另一方面,评介里的文章往往在内容、观点、角度上都比较新颖,而且具有及时性、概括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影响也比较大。
中国很多当代作家都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的外国文学评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外国文艺》。此刊介绍了英美文学批评的各种流派,如新批评、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等,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写作技巧和新文体方式,使中国文学批评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评介模式被运用分析中国当代作品,揭示中国人的心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各种文学思潮也不断产生,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以及个人化小说等逐渐产生与兴起。在《外国文艺》创刊30周年上,作家王安忆曾经说过,我们通过这些文豪汲取养分,而现在读者能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了,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这一代是“译文”的一代。现代关于外国文学的刊物和渠道众多,再加上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外国文艺》等类似的期刊虽然风光不再,但确实曾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新媒体形式也逐渐成为英美文学评介传播的主要动力。文学不再是精英文学,而逐渐走向大众。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随时随地观看关于英美文学的各种评论。评介不再借助于传统纸张,而是更加电子化和网络化。现在国外网上慕课平台提供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介绍和评论的资源,例如耶鲁大学的《文学理论导读》《现代诗歌》《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等、牛津大学的《文学与形式》、东伊利诺伊州大学的《文本细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现当代美国诗歌》等,是英美学者对其本国文学的研究和阐释,人们能够看到最新的国内外文学评论资讯,增强了英美文学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英美文学作品的改编,是通过对英美原著的内容及其形式的改编,将其改成适合本国国情以及读者的接受习惯,是一种减弱其影响的文学创作方式。改编可以说是对文学的再创作,与翻译和模仿有一定联系,但是自由度比较大。朱生豪曾经把莎士比亚原著中的一部分无韵诗改编成散文体,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快了英美文学的传播。
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新媒体扩大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很多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人们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客户端自由观看,成为了解英美文学的重要渠道。例如,英国侦探作家柯南·道尔的经典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被改编为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神探夏洛克》,还有动画片《福尔摩斯》,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游记》也被改编成美剧,更加生动形象。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被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获得多项奥斯卡奖项,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成为经典的改编电影。英国当代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和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的《魔戒》等魔幻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系列后,风靡全球。现代媒介的多模态传播方式能把单一的文字转化成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画面等形式,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盛宴,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扩大英美文学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翻译、评介、改编等媒介形式,对中国文学语言风格、写作主题、写作流派等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更强,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世界的竞争从国力的竞争已经增加了新的内涵,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的竞争。我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髓,为中国文学创作添加活力、创新中国文学创作,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1]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郭磊.西学东渐——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文学对英美文学主题的认同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1(32)
[3]刘彩霞.英美文学的异质性障碍与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4]文亮.从文学“非主流”到文化走出去——“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侧记[J].当代外语研究,2013(11).
[5]文静.浅谈“慕课”环境下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57-158.
[6]王鹏.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与文化气质[J].作家,2015(10).
[7]张曼.新闻传媒在英美文学传播中的作用[J].学术战线,2017(6):51-52.
[8]王中锋.论大众传谋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J].新闻战线,2014(5):132-133.
[9]朱虹.中国“漫游者”的声音——兼观中国文学英译理论与实践之得失[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