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29 08:58:08邱远波
中国水利 2018年17期
关键词:防洪台风流域

邱远波

(福建省溪源水库管理处,350001,福州)

一、溪源溪流域概况

溪源溪是闽江下游南港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208 km2,河长43 km。溪源溪发源于福建省闽侯县竹岐乡春光村,属山区性河流,从源头至下游葛岐入江口天然总落差850 m。溪源溪以溪源宫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溪源宫以上主要为山地,河道弯曲,坡陡流急;溪源宫以下主要为平原,河道平缓,地势低洼。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下简称 “福州高新区”)、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原名“福州大学城”,以下简称“大学新校区”)以及闽侯县上街镇位于该平原区域内。溪源水库位于溪源溪上游干流,坝址以上汇水面积83.6 km2,河长20 km,河道比降30‰。溪源水库坝址下游汇入溪源溪的主要支流有大清坑溪(22.4 km2)、溪坪溪(12.2 km2)等。

溪源溪流域是福建省暴雨中心区,其洪水峰高量大,山洪暴涨暴落,加上该区域原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洪涝问题十分突出。溪源溪流经的福州高新区、大学新校区和闽侯上街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区域重要性日趋突显。溪源溪流域的防洪排涝工作,关系到福州高新区、大学新校区和闽侯上街约50万师生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以来受到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必须加快完善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区域防洪能力。

二、防洪排涝规划及防洪工程建设运行情况

为解决大学新校区面临的严重洪涝问题,福建省水利规划院编制了 《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防洪排涝规划》并于2007年通过福建省水利厅审批。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不仅仅涉及大学新校区,同时也涉及福州高新区和闽侯上街的防洪防涝安全。根据规划,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包括 “一堤一库二洞、三河三站四闸”。

“一堤”即闽江下游南港上街防洪堤。该工程于2007年10月动工建设,全长12.806km,目前已完成7.873 km,其中上街防洪堤已形成闭合。

“一库”即溪源水库。总库容2 428万 m3(其中防洪库容 1 323 万 m3),属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3.6 km2。根据初步设计,溪源水库承担防洪任务为:坝址遇1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按平均流量48 m3/s下泄;遇1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水库起自然削峰滞峰作用。该工程于2009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洞”即溪源大泄洪洞和大清坑引洪洞。根据规划设计,溪源大泄洪洞位于溪源水库库区左岸,洞长6.9 km,洞径6.5 m,可将溪源水库和大清坑坝址以上50年一遇洪水排入闽江干流,实现“高水高排”;在大清坑溪建拦河坝,坝高61 m,坝顶长度118 m,坝址集雨面积约20 km2,并开挖大清坑引洪洞,洞长1.8 km,洞径6 m,通过引洪洞将大清坑溪炎山以上50年一遇洪水引入溪源水库。“二洞”目前尚未动工建设。

“三河”即邱阳河、溪源江和轮船港。因工程建设及防汛调度需要,习惯上将溪源溪干流从源头至榕桥节制闸称为溪源溪,从榕桥节制闸至葛岐入江口称为溪源江,从榕桥节制闸至侯官水闸的分洪排涝内河则为邱阳河。整治邱阳河河道总长4.94 km,河宽74~80 m,于2010年11月完工;整治溪源江河道13.56 km,河宽80~100 m,于2010年6月完工;整治轮船港河道总长 2.82 km,河宽80 m,于2018年8月完工。

“三站”即侯官排涝站、厚庭排涝站和葛岐排涝站。侯官排涝站安装有12台潜水轴流泵,总抽排能力70 m3/s,于2010年6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厚庭排涝站安装有7台潜水轴流泵,总抽排能力65.5 m3/s,于2010年6月完工,目前已投入使用;葛岐排涝站安装有8台潜水轴流泵,总抽排能力65.4 m3/s,于 2015年 7月完工,目前已投入使用。

“四闸”即侯官水闸、厚庭水闸、葛岐水闸和榕桥节制闸。侯官水闸闸门9孔,每孔8 m,闸净宽72 m;厚庭水闸闸门6孔,每孔8 m,闸净宽48 m;葛岐水闸闸门6孔,每孔8 m,闸净宽48 m;榕桥节制闸闸门8孔,每孔8 m,闸净宽64m,于2009年8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溪源溪流域 “一堤一库二洞、三河三站四闸”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上街防洪堤可防御闽江干流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溪源水库作为防洪排涝体系的骨干工程,可拦蓄溪源溪流域山洪,起到滞洪、削峰、错峰的重要作用。溪源大泄洪洞和大清坑引洪洞可实现“高水高排”。邱阳河为溪源江的分洪排涝内河;溪源江河道整治后可提高行洪能力;轮船港河道贯通之后厚庭排涝站才能发挥作用。侯官排涝站、厚庭排涝站和葛岐排涝站根据其排涝能力承担相应的排涝任务。榕桥节制闸处于防洪排涝体系的“咽喉”位置,可以使溪源溪山洪水改道分流从邱阳河直接排到闽江,大概只需30分钟左右;若从溪源江经葛岐排涝闸站排入闽江约13 km,大概需要4个小时。根据规划,整个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防洪排涝标准可以达到:防御闽江洪水标准100年一遇,防御溪源溪山洪标准50年一遇,排涝标准10年一遇涝水不漫溢。

近年,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溪源水库工程2009年4月下闸蓄水,开始发挥防洪效益,先后经受了2009年“莫拉克”台风、2011 年“南玛都”台风、2012 年“苏拉”台风、2013 年“苏力”“天兔”台风、2014年“海贝思”“麦德姆”台风、2015年“苏迪罗”台风、2016年“莫兰蒂”“尼伯特”“鲇鱼”台风、2017 年“纳沙”“海棠”台风所带来的强降水以及每年 5、6月梅雨季暴雨的考验。溪源水库充分发挥拦洪、滞洪、削峰、错峰的作用,有效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并与下游排涝闸站有机配合,防洪效益显著,流域下游福州高新区、大学新校区和闽侯县上街镇自2009年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

影响溪源溪流域的3场较大洪水为2015年“苏迪罗”台风、2016年“尼伯特”“鲇鱼”台风所带来的强降雨。2015年“苏迪罗”台风期间,流域过程降雨量260 mm,库区过程降雨量359 mm,入库洪峰流量 896 m3/s(达到10年一遇标准),最大出库流量260 m3/s,削峰率71%;24小时洪量为 2 547万 m3,48小时洪量为 2 774万m3。2016年“尼伯特”台风期间,流域过程降雨量202 mm,库区过程降雨量242 mm,入库洪峰流量 873 m3/s(达到10年一遇标准),最大出库流量130 m3/s,削峰率85.1%;24小时洪量1 678万m3。2016年“鲇鱼”台风期间,流域过程降雨量300 mm,库区过程降雨量390 mm,入库洪峰流量906 m3/s(达到10年一遇标准),最大出库流量260 m3/s,削峰率71%;24小时洪量为2800万m3,48小时洪量为 3277万m3。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

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包括的“一堤一库二洞、三河三站四闸”还未全部建成。目前溪源大泄洪洞和大清坑引洪洞尚未建设,高水高排方案无法实现,溪源水库防洪压力较大。自2009年溪源水库下闸蓄水以来,经历的“苏迪罗”“尼伯特”“鲇鱼”3场较大台风暴雨,入库洪峰流量均为10 年一遇(880 m3/s),未达到 20 年一遇(1 190 m3/s),经过科学调度均安然度汛;但是若发生超过20年一遇的洪水,就很难确保溪源溪流域不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溪源大泄洪洞等工程建设。

2.构建流域防洪排涝信息化应用系统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充分提高流域防汛调度水平、切实保障防洪防涝安全的必然要求。早在2003年年底,福建省水利厅在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报送福州大学城防洪排涝应急工程方案的报告就提出“同步建设防洪排涝指挥系统,加强水情、雨情、工情和气象的实时监测,为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但因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体系的各个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主体不一,建设时间不一,信息化程度水平也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水雨情及调度信息应用系统,目前各个工程之间的调度通知及协调沟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手段,严重制约体系联排联调效率和防洪防涝整体作用的发挥。溪源水库的信息化系统相对完善,包括水雨情遥测预报系统(洪水预警报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河海大学预测系统)、泄洪预警系统(广播预警系统、防洪警报系统)、监控及会商视频系统(库区监控系统、联网监控系统、防汛会商视频系统)三大类,但也存在系统分散、设备老化、运行缓慢和版本兼容差等问题。

为提高流域防汛科学调度水平,建议构建统一管理的流域防汛调度信息化系统,并开发APP实现开放共享。在对溪源水库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纳入榕桥、侯官、厚庭、葛岐等闸站,溪源宫水文站和闽江干流水口水库以下至出海口的沿岸水文遥测站点(考虑潮水顶托因素)以及流域河道重要节点的水雨情数据及实时调度信息,并为溪源大泄洪洞等尚未建设的工程预留端口。

关于潮水顶托需要说明的是,闽江下游为感潮河段,河床下切导致闽江口潮流动力增强,潮区界、潮流界及咸潮界大幅度上移。潮区界过去只能到达侯官,现今可达水口水库坝址下游;潮流界也从旧洪山桥下游向上延伸到闽清梅溪口以上,上延了41 km;在2009年地形条件下,咸潮影响可达淮安分流口河段。

3.组建溪源溪流域管理机构

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是为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区域防洪防涝安全而规划和建设的有机统一整体,水库和闸站之间的协调配合、联排联调极其重要。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该工程体系分属省、市、县多级多部门管理。溪源水库的运行管理单位为福建省溪源水库管理处,上级主管部门为福建省水利厅,防汛调度权归属福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葛岐排涝站、厚庭排涝站的运行管理由福州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榕桥节制闸、侯官排涝站的运行管理单位为闽侯县排涝管理服务中心,上级主管部门为闽侯县水利局;溪源大泄洪洞的建设由闽侯县人民政府负责,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管理主体尚未明确。这种多级多部门分属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际调度过程容易出现部门责任不同、站位不同、意见不一的问题;二是沟通协调环节增加,影响效率;三是运行管理机构、人员和运行经费难以做到精简高效。

因此,建议学习借鉴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做法和经验,依托福建省溪源水库管理处组建溪源溪流域管理机构,只需要适当调剂人员编制,不需要增加机构、编制。溪源溪流域管理机构成立后,一方面可以实现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统一管理,责任主体明确,调度管理合一,切实提高区域防洪防涝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精神,探索由该机构承担溪源溪流域推行河长制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受托行使流域水资源保护、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监测、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宣传等职能,作为福建省深入推行河长制、探索流域统一管理的改革创新试点。例如,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分别成立流域管理局,分别承担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4.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探索水管事业单位改革新路

溪源溪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主要承担区域防洪防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益性职能,因此,目前负责该工程体系运行管理的有关单位、部门均为一类事业单位,其人员经费和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全部由财政核拨(根据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财政核拨)。但实际上,溪源溪流域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水土资源,完全有条件探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创收。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7〕35 号)和《福建省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实施意见》(闽国土资综〔2017〕465 号)等政策,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了政策依据。建议在组建溪源溪流域管理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出租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形式实现创收,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再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弥补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运行管理经费支出,为水管事业单位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防洪台风流域
台风过韩
环球时报(2022-09-07)2022-09-07 17:16:40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大众科学(2022年8期)2022-08-26 08:58:54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台风来了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46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台风爱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