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9-21 02:01:00张元霞
中国水利 2018年17期
关键词:风景区参观者科普

黄 芳 ,张元霞 ,王 孟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430074,武汉;2.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430051,武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水利风景区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优美水景观、洁净水源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提升水科学素养和水文化底蕴。近些年,随着各项管理制度、评价标准逐渐标准化、规范化,水利风景区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类型不断丰富,如何提升景区质量、打造水利品牌,是水利风景区亟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针对水利风景区开展的研究多从水文化视角探讨其发展与建设的模式和思路,而少有从科普的角度进行思索。水利风景区科普是依托于水利风景区的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工程,通过科普活动展示水知识、水法规、水政策、水状况、水科技和水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弘扬水文化、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发展水经济、修复水生态”理念的树立,实现全面提升水利影响的科普行为。水利风景区依托水利工程和其特有的水资源,很适合开展科普教育或者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本文聚焦水利风景区科普,论述了水利风景区科普的必要性和价值内涵,分析了当前水利风景区科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助力,为传播水科学、传承水文化,提升全民水科学素养提供支撑。

一、水利风景区科普的必要性

1.提升大众水科学素养的社会职责

水利风景区科普不仅是水利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社会教育、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2015年,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 《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明确水情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并提出要依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源地、水利风景区等各种涉水载体,持续开展具有特色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具有水情教育功能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一批水情教育基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重点任务中指出要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引导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旅游景区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了水利风景区所涵盖的水库、河湖公园、湿地公园等场所。2017年2月,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水利科普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水科学素养”。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划对水利宣传教育乃至水利风景区科普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包括水利风景区在内的水利系统各部门、单位和机构等,在提高全民水科学素养、推进水科技进步、促进水文化繁荣,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增进全社会对水利工作的理解、支持乃至参与等方面占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贯彻落实水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使命

水利风景区依托优美自然水域景观或水利工程风貌,以及独特的水文化内涵,展现了人类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建立人水和谐关系的历史烙印。水利风景区涉及自然资源、思想意识、水利科技、政策制度、文化形态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水生态文明的缩影。

2013年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列为八项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要求“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水文化,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教育,建设一批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创作一批水生态文化作品”。同年,新修订的《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13),在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了水文化遗产分值,这说明水文化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利风景区是天然的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水生态文明理念是其建设和发展的灵魂。水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科学素养中属于科学思想和精神层面,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但是基本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凭空而起,必须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累积为基础。具体而言,若要增强水利风景区参观者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引起观众关注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洪涝灾害等我国当前凸显的环境问题,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参观者对水科学知识的理解、对水工程技术的理解是前提和基础。因此,水利风景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播我国优秀的治水历史、水利科学知识、水利工程技术,进而促进公众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爱护水、善待水、亲近水的水生态文明理念。

3.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832家国家水利风景区,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省级水利风景区”标准的景区有3 000余个。根据《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至2020年,我国将建设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及服务区域的水利风景区,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的水利风景区网络,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将达到1 000家左右。《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2017—2025 年)》强调,统筹景区创建与质量提升工作,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和广泛开展的河湖生态水系治理工程,利用具备条件的水利风景资源,兴建一批水利风景区。但水利风景区建设存在“千湖一面”“百园一景”的景观同质化问题,对游人缺乏持续、长久的吸引力,发展后劲不足,功能较为单一,效益不佳。随着《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的实施,水利风景区除继续履行原有水利工程的职能外,风景区所具有的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职能将进一步强化。因此,水利风景区建设要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拓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科学文化和教育功能对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拓展水利风景区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利风景区科普的价值内涵

水利风景区与普通景区差异在于其依托的资源及其赋有的水文化内涵、蕴含的精神,在维护水利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水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水利风景区科普的价值内涵也可以归纳为水科学基本知识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宣传、水文化传播与传承3个层次(见图 1)。

1.普及水科学基本知识

水利风景区以优美的水域风光、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通过视觉效果吸引参观者。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的基础内涵就是通过主题展示、解说导览等方式向参观者介绍有关物质形态资源的基本知识,比如河流湖泊的现状信息与历史变迁、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情况与功能等,进而提高大众的水科学素养。

图1 水利风景区科普的价值内涵构成

2.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水利风景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以培育生态、优化环境、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注重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质达标率与草木覆盖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是贯彻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的深层内涵是向参观者宣传和展示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制度、技术、工程等,引导人们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观念。

3.传播和传承水文化

除了宏伟的水利建筑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水利风景区的吸引力还在于人们在这里能够触摸到由人与水和谐共处所形成的水文化。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水文化,通过主题博物馆、主题度假区、湿地公园等形式,将水利风景区的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组合,展示给参观者,在提升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满足参观者的文化诉求和情感需要。

三、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我国传统水文化的挖掘、传播与传承存在欠缺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江河湖泊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载体,治水兴利一直贯穿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建设是传承发展水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的水利风景区中,有众多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灌溉、防洪、蓄水、发电等作用,但是对其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挖掘、整理和宣传不足,对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治水人物等的教育传播欠缺,导致因为缺乏标志性文化而默默无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缺乏水文化层面的思考和宣传意识,有些水利风景区建设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

2.科普形式方法单调,宣传教育功能有限

水利风景区资源丰富,具备自然山水景观、水利工程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等,可以说水利风景区科普具有先天条件与优势。和教室比较起来,水利风景区科普是一种“较为灵动而富于变化的三度空间的实物教育形式”。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的科普作品,大多以图片、展板、展品、影片、出版物等形式出现,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参观者的有效互动,对实物教育的运用不够灵活。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将水利风景区作为工作之余愉悦心情、放松自我的场所,参观行为是无组织、无序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科普学习可能不是大多数参观者的主要目的,甚至很多游客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在参观者本身学习意愿不强烈的前提下,水利风景区内单调、乏味的科普作品容易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

3.科普内容与观众需求结合不紧密,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水利科普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群众喜闻乐见的水利风景区科普作品很少,科普场馆、基础设施明显不足,教育效果不佳。所有的展览或教育活动,均蕴含了设计者对展品的理解,水利风景区的科普内容往往是以专业性文字叙述水利专业人员的理解,并以展板和展项的形式呈现、传递给观众。这种理解是否能够反应客观本质,是否能够激发不同观点的产生,或是否带有设计者的某种偏见,都值得关注。总体而言,现有水利风景区科普作品的设计缺乏对参观者心理需求的调研分析,宣传教育形式只注重事物的客观认知,不注重参观者的主观情感,水利风景区的参观者对长篇的近乎专业的“墙上教材”很难产生兴趣,因而使科普教育活动无法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加强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的对策建议

1.内容上大力推进水文化宣传教育,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品质

通过多种途径弘扬和传播优秀水文化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要因地制宜,以水文化传播传承为重要使命,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角度创新建设模式和思路。

水利风景区开展水文化的科普教育活动,一是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水文化遗产,包括水利工程,工程碑、亭台等古建筑,水磨、水车等水利工具,展示宣传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与中华民族在治水活动中的精神面貌,以及人水和谐的文化理念。二是可以通过走访调研水利风景区周边城镇,调查相关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碑刻、诗词绘画等,发掘地方厚重的饮食、起居、风俗、艺术等特色文化,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分析后以多种形式向景区的参观者展示。三是可以通过相关水利律令、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科技等资料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水利科学知识与技术的理解,从而依托地方资源,彰显个性特色,丰富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景点知识介绍、故事传说的讲述、建立景区博物馆等手段,结合景区内的亲水设施,通过亲身的体验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以有益于水文化的传承。此外,设计精美的水利风景区纪念品能够体现显著的地域特征,留有强烈的文化历史印记,具有鲜明的纪念性,是传播水文化的极佳载体。

2.方法上多管齐下,强调“实物教育”的本质

水利风景区拥有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如河流、水库、湿地、水工建筑物、历史遗迹等,是开展水利科普与教育的理想场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实物资源的优势。

首先是科普的方法多样化,除了主题展示、解说导览、影片播放、水利风景区出版物等基本教育活动外,还应多管齐下,积极开展座谈会与研讨会、演讲、庆祝活动、巡回展示、特别展览、咨询服务等辅助教育活动,以及提供课程设计、学校教育推广、教师培训等教育活动。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非正规教育,水利风景区展览和教育活动设计人员、讲解人员应设立明确的展教目标,对展览和教育活动应做出有序的组织安排,在内容的知识点、结构上应做出系统、具体的安排;在学习方式上应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设计。

其次是强调“实物教育”。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好奇心是学习动机的原型,尤其当学习包含着新颖的刺激、动手做的机会时,学习动机会增强。对水利风景区的参观者而言,参观的动机越强,对展品的关注就越多,收益也就越大。因此,水利风景区科普应充分发挥实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体现“实物教育”的本质,引导观众对标本、模型、景观等实物或实体进行直接的观察、动手操作与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和想象,促进观众与展品互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科普效果。例如,可以建设水利工程科普体验馆,建造大坝、河流的简易模型,组织解说员利用水利工程模型开展大坝运行原理的宣传教育,并引导参观者进行实际操作与体验。

3.功能上贴近生活,注重参观者的情感和社交需求

水利风景区科普的内容应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知识、山水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技能的学习,还应依托其真实情境的丰富资源,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和提升。在水利风景区科普作品展示内容上,应以参观者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提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关联点,带给观众“科学就在身边”的感受,进而使得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进行社会交往是参观者的主要目的之一,很多时候信息是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获得的,而不是从讲解员那里获得的。因此,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提高水利风景区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身也是参观者参观水利风景区的内在需求。水利风景区应在科普展览与教育活动设计上体现合作性的目的,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或任务,提供鲜明的合作提示,促进家庭成员、团体成员、同伴之间,以及观众与馆员之间的互动。

五、结 语

水利风景区科普在普及水科学基本知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传播和传承水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提升全民水科学素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水利风景区科普工作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水利风景区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会逐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水利教育事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

猜你喜欢
风景区参观者科普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青年文摘(2023年13期)2023-11-16 14:19:30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08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17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29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