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招生改革40年研究述评

2018-01-29 08:02戴成林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高职

戴成林

近年来,媒体不时报道职业教育“就业好”“政策好”,为何又频现招生难、零投档?[1]职业教育是否陷入了越大力宣传越受怀疑的怪圈?其实,我国职业教育经历过令人怀恋的“黄金时代”。目前我国中职在校生约1,599.01万人,高职在校生约887.16万人。总体规模迅猛增长,校园设施设备大幅度提升,为何带不来社会的普遍认可?为何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在学生眼中差距这样大?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逻辑与战略应该怎样?从历史与逻辑结合的角度分析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得失与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研究进展

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与发展经历了逐渐复杂化过程,对其研究也逐渐走向丰富和多样化,实践指征更为明显。综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关于招生改革的历史分期研究

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之间联动日益密切。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招生政策变迁方面,很多研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马济胜,2007;刘贞,2011;杜连森,2014)。一般认为,中职招生制度由“双计划”“双轨制”到面向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主要脉络,招生状况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与重振四个阶段(和震,2009;曹茂甲,2011;施刚钢、赵媛媛、张霞,2014);从学制改革角度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恢复阶段,[2]以及用政府与市场互动分析框架将中职招生制度改革划分为早期市场失灵和近期政府失灵两个阶段,[3]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高职招生政策变迁主要体现为各时期出台的各类政策文件(郑若玲、朱贺玲,2013),总体上经历了从依附发展到相对独立、单一形式到多种途径、统一招生到自主招生、分类招生、与高职院校同步大发展的过程(李小娃,2017)。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招生夹杂在高考测评制度、录取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历史变迁等研究中(李木洲,2014;罗立祝,2007;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纵观该段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招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改革的大潮中起落沉浮,令研究者心情沉重,唏嘘不已。政府与市场关系、教育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是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不可脱离的大背景。

(二)关于招生的阶段性研究

40年来,关于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大致经历了市场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等三个阶段。1994年前后,中职学校出现招生难、学校争夺生源问题(陈胜凯、陈世胜,1994;马祖祺,1994),学校开始面向市场求生存,[4]中职招生经历了从“双轨”到“并轨”的阵痛(周文浩,1999)。调研显示,“十一五”时期,由于国家持续的强力干预,招生与资助等政策配合,中职在招生规模扩大、生源结构多样化、招生方式灵活多样、管理体制逐渐规范等方面有一定起色,但存在个别学校招生火爆与普遍性招生难现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张昭文、胡秀锦等,2013;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2014),治理有偿招生等违规行为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崔奇、竟玉梅,2007;陈胜祥,2009;王寿斌,2010;孙翠香、张雪芹,2013)。高职招生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统一高考之外,高职单独招生、三二分段转段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对口招生、技能大赛获奖者免试登记入学以及注册入学等,不断拓宽了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的通道(戴成林,2011)。特别是2007年开始试点的单独招生政策,成为优质高职招生利器,但在随后的扩大试点中异化为高职院校间抢夺生源工具(蔡瑞林、石丽,2017)。而注册入学、免试登记入学等办法还不成熟,被认为是高职院校生源不正当竞争的手段(郭光明,2012)。在当前时期,高职招生呈现出录取方式多样化、生源侧重本地化、招生过程市场化的特征。由于高职示范校建设、公民办资金管理投入差异、本科高校扩张以及高中阶段生源出现阶段性下降趋势,高职学校录取出现两极分化,招生博弈成为常态,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戴成林,2017;毛丽阁,2017)。可见,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教育招生并没有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受到学界关注,一旦被推向市场,直接与学校、学生面对面招生,给职业院校带来很大压力,而这时招生方式创新、招生制度建设和招生市场监管等,成为研究重点。

(三)关于招生难的原因分析

各方公认,职业院校招生难在于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专业吸引力不强等。具体而言,就业岗位没有“专属性”职业地位和缺乏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及空间,[5]以及现实中高职毕业生难以向上社会流动,[6]影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选择(张瑶祥,2013;张济洲、黄书光,2015)。通过实证分析,与农民家庭子女选择中职显著相关的因素是子女学习成绩、家庭收入等而不是宣传中的“就业好”(张剑、陈胜祥,2010;于洪姣,2015),免学费政策对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张旭,2012),但是总体效果不及预期,其促进中职招生的作用在逐渐弱化(陈胜祥、曹婷,2011)。总之,社会偏见、预期收益率接近机会成本以及升学通道不畅等是农村中职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刘洪银、阳耀芳、韩晓强,2011)。另外,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利益诉求冲突(于晨、肖艳婷,2017)、全能统治型政府的行政逻辑(王星霞、高广骅,2017),也造成了中职招生政策失真,制约着招生改革进程。在高职方面,招生结构不够合理、招考偏重文化取向、考试方式单一、技能考试难、招生批次“低本一等”、[7]制度间冲突、监管不严、生源减少等,对高职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袁桂华、柴永生,2016;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2016;郭静、佛朝晖,2016)。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招生难,根本在于不断分化的社会分工中其就业收益率的不断降低、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影响了社会选择的偏好,加上教育系统规模大发展,强化了大众偏好普通教育与本科学校。

(四)关于招生改革的特点

在招生措施上,职业院校竭尽所能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从现有研究看,中职招生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升学挂钩,特别是中职招生专业设计为与大专(中高职衔接招生)甚至本科连读吸引初中毕业生,通过联合办学、设高职预备班、中专套办等,拓宽各种形式的上升通道成为各校重要措施(邢晖,2000;朱世东,2002;邓玉婷、杨静锦、梁文志,2016;杨铎、宁永红,2016)。但是目前中高职学校间衔接多于课程间衔接,建立课程、知识内容、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衔接机制,任重道远。二是与财政资助配套,通过免学费、生活补助、国家奖助学金等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财政资助比较,学生更愿意选择升学机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中职校和专业,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刘彦林、哈巍,2017;田志磊、黄春寒,2017)。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呈现新趋向,如畅通学生成长渠道,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实施分类分层考招,不断扩大学校招生权限,以及重视发掘巩固本地生源,招生运作过程市场化,侧重使用改革招生体制、招生方式、考试制度和录取方式等为重要内容的系统变革工具和以控制招生规模和限制生源为主要目的权威工具等特征(唐玉林、陈良、袁潇,2014;戴成林,2014、2017)。总体而言,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体现了服务性、多样性,促使职业院校面向学生和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市场经济特点。

(五)最近招生改革研究热点

接续前期研究主题,近期招生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招生双轨制(分类招生)。广西于2002年试行本、专科招生考试分离制度,2005年被取消。[8]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分类招生考试政策已经在安徽、陕西、广东、辽宁等各地逐渐走向实践。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和多元智能理论是其理论基础,高校培养目标等客观差异是实践基础,而公平性有待进一步考察,比如平行志愿、招生计划、测试方法、参与院校等,藉此是否提升办学层次再次成为议题(刘伟,2009;罗立祝,2013;王伟宜、罗立祝,2014;边新灿,2017;田建荣,2017;李小娃,2017)。分类招生,仍然处于高考制度改革中谨慎探索的边缘。

二是高职本科招生。本科院校办高职得到较多认同(韦兰用、孔峰、秦福利等,2000;石令明、谭界忠,2003),相比之下,高职高专争取办本科教育(赵白云,2001;郭和平、陆曦,2002;石令明、谭界忠,2003),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李均、魏书敏,2003;李清,2004;雷世平、姜群英,2005),认为,高职院校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办学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加之对本科层次高职特性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9]例如,在认识上,把高职混同于专科、把本科高职当成扩大了的专科高职或普通本科教育、把升格专科高职作为发展本科高职的唯一模式(李均、魏书敏,2003),因此,高职专科院校升本的“政策口子”没有打开。近年来,高职办本科又旧事重提(李均、赵鹭,2009;李晓明,2012;鲁武霞,2013;汪亚明、王珏,2014;何静,2015;吴金旺、郭福春,2016;余景波、刘美云,2017),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各地院校对举办本科专业进行了多年探索(吴金旺、郭福春,2016;李扬、周树银、苏越等,2018)。实践中很多地区和高职院校在静静地探索,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是未来职业教育招生的重要动力。

三是中职招生“职普比”研究。最近为积极回应社会舆论,不少研究集中探讨了“职普比”问题,梳理其源起及演进情况,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肯定了“保持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积极意义,[10]并要坚持下去(李红卫,2012;徐桂庭,2016;陈清,2017;张健,2017;席东梅,2017;车明朝,2017;徐桂庭,2017)。

(六)关于改进招生措施的对策研究

改进职业教育招生,主要在于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加强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合作,关注弱势地区和群体的入学机会,平衡普职招生比例,并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服务对象等方面作出配套改革。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方面,在政府与市场层面,要加强政府治理,尊重市场,发展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关系,[3]注重长短期政策组合,促进招生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陈胜祥,2012;杜连森、庄西真,2014)。在宏观层面,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方向,要适应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定位,[11]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关注弱势群体,完善保障制度,要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继续扩大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与范围,加强政府统筹和监管,解决招生中的突出问题,规范招生市场秩序(“中等职业教育”课题组,2013;孙翠香、张雪芹,2013;何文明,2014)。在学校层面,建立“需求—供给”模式,发挥“政行企校研”多方联动优势,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到能够获益的岗位实践技能;实行综合评价录取制度,提高中职生升学比例(鄂甜,2014;徐云慧、聂恒凯、姚亮,2014;于洪姣,2015;王星霞、高广骅,2017)。

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方面,在宏观层面,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优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组织结构;完善配套制度,优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供给;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郭静,2016;郭静、佛朝晖,2016);调整职普比,确定本专科生的合理比例,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推进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高桥,2007;顾坤华、赵惠莉,2013)。学校层面上,要不断完善具体招生措施,放宽入学条件,拓宽生源渠道,优化招生结构,试行学费梯度普惠政策(徐金寿,2011),还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实施职教集团内“双元化”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施丽红,2012;郑若玲、朱贺玲,2013),开展中高职衔接与专本衔接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王磊、张华静、毛春玲,2016;袁桂华、柴永生,2016),拓宽升学通道,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从专业撤并、院校调整切入推进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王冰蔚,2012;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2016)。

二、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总的看来,到目前学界对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分期、政策文本、阶段性特点、热点以及争议性问题都进行了研究,而对当前招生中问题的历史研究、系统性研究不够,未来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开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背景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出发,考察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历程和特点,反思某些政策合理性合规性,为完善职教招生政策、推进职教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提供政策建议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借鉴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范式,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并归纳和分析职业教育招生状况的前后反差及原因,提出改进招生建议。

(一)描述历史进程,总结发展特点

以往研究对我国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发展历史的系统梳理和辨析不足,从历史反思的角度探寻招生制度发展特点也比较缺乏。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仔细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发展历程,按照事业发展程度、行政与市场介入程度等标准,结合每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政策变迁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特别借助于相关社会历史过程史料、年鉴、方志、回忆录、座谈、专访、调研形成的资料、口述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发展史实,理清招生改革历史发展线索和进程,合理划分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与发展阶段,归纳每段时期职教招生改革阶段性特点,呈现出40年来职教招生改革起起落落的宏观图景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建立时间分析框架。

(二)明晰内容范畴,提供概念框架

以往研究没有明晰地揭示出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基本范畴,比如价值导向、管理体制、招生对象、招生方式以及与考试录取等环节的联系等,也没有系统地总结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主要内容的变化特点。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通过内容分析和历史比较研究,提出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基本范畴及其主要内容的变化,包括招生改革的主导价值、招生主体、招生对象、招生规模、招生方式、招生时间以及与招生密切相关的考试、评价、录取等环节。进一步通过系统分析法,把职业教育招生作为小系统来考察,综合分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之间的规律联系,甚至拓展到与普通教育、招生与产业发展等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求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归纳和呈现每个时期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解释招生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反差现象提供一个概念框架。

(三)总结发展成就,归纳经验特点

以往研究在总结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典型经验上不足,特别是关注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与教育关系以及归纳它们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够,对职业教育招生改革中现象和问题进行合理解释不充分。未来研究重点,应通过系统分析方法,以史实为基础,以论统史,史论结合,概括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主要成就,比如招生规模、招生体制、招生方式等方面,为后文经验总结提供现实依据。多角度全方位总结40年来职教招生改革的经验做法,特别关注行政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的转变过程对不同时期招生管理体制的影响、类型理论与高职分类招生改革关系、社会流动与分层理论与中职升学就业的关系以及产教融合理论对企业、学校的新要求。在以人为本思想和有效治理理论指导下,对我国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民主性、规范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以法治思维和有限选择理论,为政策改进提供参考。

(四)反思招生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以往研究对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反思不足。未来研究重点,应结合个案研究,呈现各校招生改革历史变迁、特点、经验和现状,归纳和分析职业教育招生状况的前后反差及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历史研究结论出发,遥应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招生中的问题,依据治理理论和人本理念,沿着从管理到治理的路线,在招生改革目标、动力、路径提出合理化对策。比如,赋权与强能结合,推进以法治为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等。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总体路径,坚持人本理念,树立法治意识,以民主性、规范性、稳定性、有效性为主要准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体系,不断激发招生活力和学校教学活力,促进愿学即得、人尽其才的职业教育理想走向现实。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高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