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向度

2018-01-29 07:49贾绘泽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世纪话语马克思主义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和时代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因此,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关注和重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向度,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趋势,避免理论创新中局限于中国向度的弊端,而且对提升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加强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对话、碰撞和交流

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针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新变化,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思路和途径,开拓出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新视野。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以包容的心态和从容的理论自信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对话、碰撞和交流并批判性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②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人民日报》2017年9月30日。

第一,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理论资源和理论借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它们虽然在主题、问题域、范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它们对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从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僵化认识中摆脱出来、对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时指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尤其是该书作者强调把资本发展与缩小贫富差距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资本创造财富、增加人民福祉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它的盲目发展引起贫富两极分化的破坏性效应,对我们研究和应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把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为一个参考系,根据中国具体实践和新时代要求,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从而不断开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第二,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理论阐释和理论论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代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开始关注和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从不同角度和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进行理论阐释、解读和发挥。比如,托马斯·皮凯蒂明确指出,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模式,未来的中国很可能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各自优点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v页。马丁·雅克认为,西方存在一种臆断,就是认为中国的弱点在于其政治体系,由于中国没有西方式民主制度,因此它的统治系统是不可持续的,最后,中国不得不采取西方政治制度。然而,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经历大规模和持续的改革,如果中国没有经历深刻的改革,它能规划如此巨大的经济转型会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政治体系非常成功,非常胜任自己的角色,并在这一体系下,中国发生着现代经济史上最伟大的转型。*方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03页。伊藤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主要有“土地国有”“生产手段的公有为主体与经营管理的多样化”“协商型的劳资关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未来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在21世纪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冯颜利:《在合理借鉴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15年7月24日第7版。当代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角度和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阐释、解读和发挥,虽然有些带有质疑意味和主观色彩,但大都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它不仅可以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不同层面、角度的论证,说明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而且有助于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坚定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批判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错误思想观点。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合理的思想观点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的局限性、失误和理论错误。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仍需坚持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进行坚决斗争的路径依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伪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列宁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斯大林对孟什维克和托派的批判,毛泽东对各种“左”倾和右倾思想的批判等。一方面,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处于“碎片化”状态,他们有些思想观点较为客观,但是有些存在站在各自国家立场上研究问题的倾向,因而不可能直接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更不可能为中国发展提供直接的制定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以批判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命运与走向,具有显然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理论传统的思辨特性,这种思辨有利于克服中国传统理论发展理路,避免内在逻辑上的矛盾,使理论彻底化和系统化,但是也容易出现脱离实践基础和现实条件而进行自身逻辑演进的倾向,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只能是一种虚假、空洞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另外,在批判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过程中,既要防止照搬照抄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概念、范畴、术语等阐释中国理论的错误倾向,也要防止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3版。

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重视对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文明成果的把握、吸收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开放胸襟和世界眼光,在理论创新中高度重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无不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汇聚了诸多世界元素。21世纪世界各国相互交融和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全球化进程也在持续加快,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通过更加主动和开放的文明交流和交融,把握、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第一,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升,但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既不能仅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已有的结论和自身推衍,也不能仅靠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而要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奉行的城市化、法治精神、人本精神等基本理念和做法,立足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同时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原则,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避免诸如拉美国家在发展后出现的债务危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以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在摆脱贫困陷阱以后出现的经济停滞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腐败频发、就业困难等中等收入陷阱。当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借鉴世界历史经验,高度重视大国关系的构建,强调和平发展、共享共赢,避免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并不是否认民族特色,而是要强化民族特色,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并在二者张力中共同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如毛泽东所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结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第二,及时地把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上升和融合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地把零碎的、片面的、局部的先进文明成果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和融合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能够有效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进入21世纪以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并深刻认识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14页。,同时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新时代要求相结合,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崭新形态。当前主要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把反映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中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益的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及时上升和融合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从不同层面、角度和视野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第三,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要坚持正确的、系统的原则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但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有效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顺利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一是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都可以参考和借鉴,但再好的文明成果都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而是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新时代要求进行选择和借鉴。邓小平曾指出,要“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二是要以中国为基础,外国为条件,实现中国和外国的有机结合。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三是在吸收和借鉴先进文明成果中也要汲取别国教训。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四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二者都违背马克思主义,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另外,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还要防止把吸收和借鉴文明成果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从而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高度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全球治理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仅要系统回答21世纪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而且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涉及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全球有效治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推动涉及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治理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全球治理的有机统一。

第一,全球性问题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课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逻辑起点。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随着全球化深入和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提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单靠一国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都成为全球性或世界性问题,这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全球化的观点和视野以及全球性的思维去思考和研究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概念、观点和思想,积极科学地阐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跨越民族性思维,实现民族性思维和世界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推动全球治理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也赋予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意义和价值。比如,针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非传统安全、贫富分化严重,全球增长动力不足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等共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提出和倡导一系列中国方案,他说:“我们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这些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50页。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倡导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解决各国发展的公平公正问题等。这些理念或思想的提出是积极应对和解决全球性矛盾和问题的体现,是对新时代面临的全球性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回应和回答。

第二,全球治理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1世纪中国具体实际和新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同时也内在地包含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与世界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关注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又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中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在推进全球治理中进一步凸显和运用中国思维、中国理念和中国思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为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独特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克服西方国家的资本逻辑和大国逻辑等,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和谐发展,而且为世界贡献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制度体制。有学者指出:“西方民主的衰落与中国制度文明充满生命力的崛起将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的富庶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走向富强的同时,努力为人类开拓出更优秀的制度文明。”*宋鲁郑:《为人类开拓更优秀的制度文明》,《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19日第3版。阿里夫·德里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种内在超越资本主义的视界,并具有寻求避免回到资本主义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不在于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在于它正努力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提供一种替代经验。*冯颜利:《在合理借鉴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15年7月24日第7版。

第三,全球化视野中对新时代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提炼。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任何本土化问题就是世界问题,任何世界问题也是本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极为众多和复杂,不仅有微观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而且有宏观的价值问题、伦理问题、制度问题、体制问题等,还有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化带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世界其他国家已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对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也是对世界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对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参考。比如,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再比如,中国精准扶贫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减贫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反贫困作出贡献。”*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对新时代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提炼,使其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积极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和提高国际话语权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展现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魅力,而且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彰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显然优势,这就决定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亟需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一,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总体发展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与具体社会问题层面全面展开,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核心话语和基本话语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但是从国际视野看,中国还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3版。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亟需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一是提升中国经验。不仅要进一步总结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而且要与世界范围内多种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积极对话和相互借鉴过程中,完善和更新既有话语,阐释和提升中国经验。特别是阐释中国快速发展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融汇中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有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契合点,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和运用新鲜话语,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三是汲取多元成果。要借助金融危机带来的世人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反思、对西方发展模式以及西方价值观念质疑的契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理论成果,包括借鉴外来话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创新。总之,既从理论形态上总结、反映、概括新时代与新实践的变化,又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既实现理论深化,又促进话语创新。

第二,加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从西方经验看,要使一套理论和话语深入人心,需要借助学术研究,否则很容易形成政治上自说自话,而世界不认同的局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世界公认的,也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威,但是学术权威相对较弱,也就是缺乏严密的概念、判断和逻辑分析,而如果理论上不去、讲不圆,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永远吃亏。*李稻葵:《借鉴英美日把中国理论讲透彻》,《北京日报》2018年2月26日第17版。“从冷战后中国所遭遇的‘话语困扰’来看,不管是国际舆论结构下的‘挨骂’还是西方学术霸权对照下的‘理亏’,都直接与中国自身的理论和学术话语权不足相关。而话语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即概念的创新、议题的设置、对事实的说明、对规则的制定和把握、逻辑性和科学性上的说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被认同以及话语引导,无不需要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当代世界》2012年第7期。因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需要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费尽心力去深入研究和冷静钻研,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同时要造就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通过他们构建富有全球影响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又强调,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3版。。

第三,加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给中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也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掌控着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以致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提升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通过多种途径客观地把这一理论介绍到世界各国,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也就是让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让世界了解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消除外国学者、政要、普通民众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和“误读”,从而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之一。同时,也使世界各国人民在相互比较中,不断深化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深化对这一理论框架下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实现理论的国际认同,避免对中国理论的误解,也使这些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话语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页。当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不是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是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从而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蔡武:《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文化部部长蔡武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7日第2版。。

总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适应全球化趋势,高度关注世界向度,也就是既加强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对话和交流,又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既关注全球化问题,在推动全球治理中推进理论创新,又积极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和提高国际话语权,从而避免理论创新中局限于中国向度的弊端,形成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互补的格局,有效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世纪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