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00)
掌握与巩固话语权乃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随着国情、社情与民情的不断变化,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内涵逐步丰富,并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却面临着日渐式微之瓶颈。为此,除了需要正视这一现实,还需充分发挥主导权,因势利导,重构大学生思政理论课话语权。
话语权,乃近些年来风靡学界的一个术语。为了解读话语权,先要理解话语的内涵。话语泛指人们的言语,是社会人沟通、互动的基本途径,也是展开思想交流与互动的主要手段。一旦话语产生,必然传达出一定的价值理念,因此,借助话语可以产生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即话语权。可见,话语权即发言权,是以话语为基本载体,通过其表达与传播思想理念,实现言语交际与引导他人思想及行为的权力。话语权并非强制性,其借以表达、传播产生效力,运用话语引导他人认同,继而达到控制之效。
为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思政理论课话语权的有力把控与科学运用。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即在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通过语言符号的设置、表达、传播,将思想理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加以传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与引导。思政理论课话语权不仅具有话语权的一般特质,还具有其独特属性:(1)引领性。教师与大学生均为思政理论课的主体,因而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但由于思政理论课的使命,教师需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话语,如此方可避免角色混乱。(2)权威性。教育者乃思政理论课的言说者,也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话语权构成的主导者,为保障思政理论课的成效,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足够高的话语权威性。(3)可信性。为了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教育者除了需要掌握强大的话语说服手段以外,还需把握理论对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揭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提升话语的可信度。
自1984年思政教育专业创建至今,大学生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存在“内卷化”倾向。就思政理论课话语而言,依然以政治、文件等权力话语为主,理论体系与理论话语存在显著的简单移植、套用、嫁接等现象,缺乏内化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与被其他学科所认同的思政教育理论话语体系。“思政教育究竟为何”依然没有得到学界认同的权威性回应,这导致思政教育实践经验与理论形态的分离。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理论课话语存在“失语”现象。市场经济使高校人才培养日趋功利化,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强调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赋予了专业课教师更多的话语权,而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边缘化,话语主导权也遭致削弱。
当前,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减弱,这也是思政理论课话语权日渐式微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不少大学生面对思政理论课学习态度不甚理想。调查显示,相较专业课程,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出勤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旷课、迟到等现象屡屡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偏见,认为其不过是官方的代言者,思政课只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还有些认为,教师对学生身上现存问题的改变能力十分有限,即使学生犯错误,教师也往往以批评说教为主,无法使学生真心信服并改正,如此种种都导致了思政理论课话语权日趋弱化。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与传播媒介、社会价值观的逐步改变,思政教育生态遭受重大冲击。一方面,思政理论课话语传播受到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以纸质媒体、文件等形式为基本载体的思政教育话语逐步让位于网络话语传播媒介,消解了思政理论课教育的话语内容、表达形式、传播效应、认同机制,解构了思政课的话语吸引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话语替代现象日趋显著。思政理论课话语本质即政治性,但这并非代表思政理论课话语就是单一的政治话语,当前思政理论课话语多以权力、文件、政治话语代替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话语,这极易引发思政理论课话语窄化,甚至陷入“失语”境况。
对于大学生思政理论课而言,话语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说什么”“如何吸引听众”,若无“听众”,思政理论课就无法产生话语权。主题自身决定着话语权,能否把握好时代主题,也决定了能否牢牢把控话语权的问题。若脱离了特定的时代主题谈论思政话语权,无疑将话语权抽象化,使其沦为难以言明、无法掌控的玄学问题。因此,应紧跟热点,把握好时代主题,重塑思政理论课话语权。一方面,应把握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兴趣驱动其精神渴望,满足其心理需求,提升话语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应抓住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话题。紧扣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主动设置、创新话语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理念。此外,应积极运用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激发其兴趣,使思政理论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谓的把控导向,是指引导舆论走向,使其朝向与客观事实相符、与党的基本方针路线相符、与国家根本利益相符的方向发展。一旦导向发生偏差,将会直接影响话语权的引导性、控制力、影响力,并引发严重的危害。导向是一定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与行为加以调节。为了科学把握导向,应旗帜鲜明地坚守马克思主义,以此作为指导,提升思政理论课话语权的针对性、目标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可确保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导向的科学性,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
“生活世界”,指的是日常生活世界,涉及各类实践关系,乃社会人存在与交往的基础。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为了改善教学话语权,必须贴近生活世界,关注教学对象,否则犹如“对牛弹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到的:“对牛弹琴”有讥笑对方的意思。若除去这一层意思,坚持尊重对方,那就只剩下嘲笑弹琴者这层意思了。思政理论课话语权的对象乃大学生,因而在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应依循大学生心理、情感、利益需求,为其答疑解惑,激发其兴奋点,如此方可使思政理论课深入其内心,引发其共鸣,获得其认同,引导其思想与行为,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加快思政理论课话语权建设,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拥有掌握话语权的资本,而个人素质与业务能力乃其重要资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资本,才能牢牢抓住话语权。因此,作为思政理论课教育工作者,专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强化理论功底,以便对社会热点与现实问题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和解读,全面激发思政理论的魅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不仅如此,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工作者,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工作、生活中展现出崇高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摆脱单纯式说教者的角色,加强知识学习,逐步提升自我人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足够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卓越理论素养与高超技能的教育家,以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大学生,提升思政理论课话语的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