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催生了中国境内企业的员工外语培训需求。从宏观来看,有这类需求的企业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外国有贸易往来的中国企业;另一类是中国员工与外国员工共存的中外合资或纯外资企业。相对来说,第一类的员工外语培训更为简单明确,只要针对外贸部员工做自家产品相关的外语突击培训即可。而第二类因涉及到日常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外语培训任务就显得复杂冗乱,并在多年的培训实际操作中呈现出了诸多问题。
百年来的传统授课模式便是集中授课,因此企业组织外语培训往往不外乎两种方式:工作时间内受训员工自行安排好工作抽时间统一授课或者下班后以加班形式统一组织授课。这是最便于企业进行统一考勤管理的方式,却也是让员工最诟病的安排。动辄一两个小时一次的语言培训,占用了规划好的工作时间,甚至直接被动加班,侵占的是员工最宝贵的休息与自由,还未开始上课,抵触心理已经给学习效果大打了折扣。
不可否认,在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专业的企业外语培训机构及师资正在崛起、发展、壮大,但放眼全国,绝大多数企业找不到专业面向企业的外语培训师资,只能将培训任务委托给普通外语培训机构。而这些机构的师资往往只具备外语能力,欠缺企业专业知识。这会直接导致课堂内容浮于表面,与实际脱节,这一点对于本身就对课堂时间安排有意见的员工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学习效果更打了折扣。
培训资料方面的问题其实和师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正如师资缺乏企业相关专业知识一样,培训资料也欠缺专业性。外语培训?是啊,是外语培训没错,但和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外语培训没差别。“企业”外语培训?不存在啊,把外语基本功学好了,配个电子词典不就行了么?这就是现今企业员工外语培训的乱象。
笔者和课题团队在这种种企业员工外语培训乱象中,研究尝试了多种教学改进。其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现出强劲优势,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内容。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外语培训,尤其是英语以外的小语种培训,有其特有的语言学习过程,即无法避免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学习。这一块内容可按照既有的教学方法及节奏来讲授。打好语言基础后,后续企业特色的教学便可按照“四有”原则来开发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四有”:(1)有兴趣。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及实际操作可能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有分组。同一个任务可以细分为几个不同侧面,让学习者按照不同侧面来分组学习,开拓思维。(3)有讨论。每个人的思维角度维度都不一样,开放讨论,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做到取人长,补己短。(4)有作品。学习的最后不能无疾而终,要能提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会有配套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这些成果。
与教学资料开发同步进行的,还有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平台搭建分两块,“载体”及“主体”。
所谓“载体”,即在传统授课课堂之外,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共同学习的空间。目前来说,可充分利用的网络资源有两大类即QQ及微信。QQ主要利用的是其群组功能。教师创建一个学习群,所有的受训人员都是群成员。作为群主,教师可灵活运用群公告、群签到、群日历、作业、群链接、群订阅、群活动等功能,将任务化的学习资源下发到每一个学员手上,并可以随时随地监控查阅学员的完成情况。微信平台的应用基本同理。现代人也许工作时间外就不会再看QQ消息,但有手机网络就会有微信通信。因此,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微信个人公众号,让学员们都关注这个学习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后台的群发消息、资料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随时把控学员的学习进度,及时与学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相对“载体”,“主体”指的就是人了。人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教师对于学员的分组、任务讨论、任务完成、任务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很好的学习共同体意识,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将学习资源合理任务化,指导学员进行分组,指导学员讨论,监控学员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成果,对学员成果进行合理评价反馈等。第二部分便是学员自身。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最关键人物,学员需要转变思想,由以往的被动学转换为主动接受任务、解决问题,在分组分角度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得出自己的见解与结论,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参与外语培训的员工,很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在成为学习同伴之前,很可能连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基本的相互了解了。这种陌生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来说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熟悉,让他们产生组织意识。比如,运用最基本的所学外语词汇进行自我介绍卡片的编写,每天一人资料在QQ群组或微信公众号轮播,让所有人在最快时间内把大家的相貌、姓名、部门、爱好、特长等挂上钩,加深相互了解,从而形成一个亲密的共同体,产生最基本的组织意识。而在确定学习小组分组后,综合各学员自身特点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组交流,从而形成巩固的小组合作关系。
传统的外语培训流程一般都限于课堂本身,规定时间内,老师讲,学员记,时间要求死板,灵活度低,课堂效率极其有限。而构建完学习共同体后,整体流程就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中课前与课后无死板的时间地点要求,自律又高效。
课前,教师首先对教学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再按照任务模块对教学资料切割整合,确认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后,通过QQ群组或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通知到每一个学员。学员们在收到手机提示信息后,及时查阅通知消息,明确学习任务,开始在工作闲暇时查阅相关词汇等资料,进行解决任务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通过开班前期对学员的摸底调查,将整个班级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明确组长的各项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有效讨论,维持良好组织关系)后,将相关信息也通过前述渠道公开,学员们知晓分组信息,以后的学习讨论也按照组别有序进行。学员们在分组讨论、学习,形成自己小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任何的困难、疑问,都可以通过平台渠道随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小组讨论过程也不拘泥于实际见面讨论,可以见缝插针地在各自工作间隙通过网络平台打字、语音等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成果。
课中,以展现为主。学员们按照组别展现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各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并在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的前半段是一个聆听者与记录者,记下每一组的独到之处与闪光点,记下大家共同的疑问与问题。课堂最后,学员们听教师评点优秀之处,讲解共存问题,强调重点难点。
课后,主要是一个拓展、反省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学习教师上传在网络平台上的拓展学习资料,学员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平台上呈现出的具体任务评价,学员们进行自省与自我修正提高。同时,教师也在经历着自省。通过回顾课堂流程与表现,反思分组是否得当,学习任务布置是否合理,评价是否到位。课后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自我回顾与提升的机会。
笔者学校所处的无锡新吴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高新区,历经二十余年的历史沿革与经济发展,现在区内外资企业数量庞大,日韩企业众多,同时日韩企业也是开展企业员工外语培训的重点。笔者从事韩语专业教学,就以区内韩资企业的员工外语培训为例,探讨企业员工外语培训学习共同体的创建。
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十年间,多次去区内各大韩资企业体验学习,也数次接受过语言培训的任务,亲身体验过语言培训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来自于全公司上下不同职别、不同工种、不同部门的员工们,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自己上司命令而来参加语言培训,每天集中抽取一小时工作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因此而耽误的工作任务只能自己抽时间加班完成。这样带着不满的学员,接受的又是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要想获得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得靠自己课外补课。于是学员厌学,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失去教学热情,学生对课堂愈发抵触,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结束了一次访问工程师任务后,笔者以任务所得作为基本学习资料,在新一次的语言培训中尝试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笔者在访问工程师期间参与了明和汽车TFT改善项目小组的全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韩文版第一手资料。其中,有TS16949的全本规则,有TFT改善推进工作中各阶段的汇报总结,有韩方培训人员组织培训时的全套讲义等。这些文件涉及到了生产一线的方方面面,对于员工们来说,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单词语法,而是实际工作中使用频繁、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因此,这些资料成为了当时最合适的教学资源。
在接受语言培训任务后,笔者就开始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难易度及内容类型的不同将其分成了十个任务模块,在基础语音词汇入门语法教授完毕之后,以这些任务为驱动,指导学员们开始分组学习。
这个语言培训班由20人组成,大多数来自于品质部及生产管理部。开班第一天,学员们都加入了培训班的QQ群组,并按照要求更新了自己的群名片,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姓名及部门。在之后的语音入门课程过程中,每天一人向大家详细介绍自己,并于当天把自己的介绍上传于群组,加深认识。这样循环操作下来,基础入门课程结束时,学员们已对彼此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及了解。而老师在初期教学过程中也对学员们各自的学习能力有了一个初步判断,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员们分成五组,并初步选定组长。分组信息同样于群组中公布。
初步分组完成后,可以看作这个外语学习共同体已初现雏形。教师作为一个助学者,从高高在上的“教”之位上脱离出来,负责布置任务、监督执行、答疑解惑、评价解析,学员从以往被动填鸭变成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自学预习开始,分组讨论,形成结论,演示结论,真正学有所得,并直接把这种所得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整个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评价体系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对暂时落后的学员提出警示提醒。据笔者了解,很多日韩企业的员工外语培训评价都不成完整体系,评价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由教师对每一个学员的出勤率及学习态度做出评价,往往是稍有负面评价部门主管就会找你单独谈话了。二是死板的笔试卷面分评价,死记硬背的单词和语法就给学员的学习结果盖了章。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确省事易行,但也是学员们最为诟病的。因此,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评价体系也需要重新设定实施。
在本学习共同体实例中,评价体系分为三部分:学员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三者比例为3:3:4,尽量全面呈现学员的学习过程及结果。每一部分都划分成以下四个模块: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表现、个人能力、小组作品完成度。其中,学习积极性从以下几个项目进行评价:线上打卡情况、线下课堂出勤情况、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小组活动表现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小组活动参与率、与他人协作能力、能否主动承担小组分配任务、个人分配任务完成度。个人能力考核从以下几个项目入手:发音准确度;语调是否自然流畅;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及领导力。小组作品完成度则会考察现场展示能力、团队合作度、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
在这样三重立体的评价体系下,每一个学员每一个任务模块都保证得到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也鞭策着学员们在下一个任务模块扬长避短,争取更好的成绩。
下文将以“TFT改善项目进行现况”任务为例,具体演示企业员工外语学习共同体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于课前将任务演示PPT文档上传到线上群组中,要求学员们自行下载查看。学员们在工作闲暇时间将文档下载于自己的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上,先通过自己朗读、查阅词典等手段对文档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与梳理,再通过线上与其他学员及教师的交流互动,解决一些疑问点,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互相答疑,拓宽思路。对文档本身的理解与学习基本完成后,教师再在群组中布置本次的任务“准确翻译本文档,并以本文档为基础,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点及改善措施为内容,编制本小组独有的改善项目进行现况,课堂上予以展示并进行发表”。任务下达完毕后,教师给出本次任务的分组名单,名单根据上一次任务学员表现会进行合理调换。接下来,学员们就要根据分组来进行讨论并完成任务。
对于任务的讨论,渠道也是多种多样,不像传统课堂一样受限于时间地点。大家的时间凑不到一起,就以线上讨论为主,有什么想法就即时上传,其他组员看到后会及时给出反馈。修正想法,再上传,再反馈。利用网络空间便利,组员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良性互动交流,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快速形成作品雏形。讨论得差不多了,就抽个大家都可能的时间聚到一起,可以是饭后半小时休息,可以是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后等待班车的十分钟,把之前的初步想法实际演练一遍,落到实处。当然,这所有的课前讨论准备过程,教师都可通过群组这一线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指导把握。比如设定每天打卡制度,打卡同时每组代表要汇报当日任务完成进度;组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碰到的各类疑问包括发音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字或音频进行及时有效的答疑反馈;在小组讨论遇到屏障停滞不前时,适时给予关键提示等。
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全班回归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公开的演示及检验。以小组A的任务报告为例。小组A首先派组员甲向大家展示了项目原文件的翻译成果。在制作精良的中韩文对比鲜明的PPT文稿基础上,组员甲强调了一些重点词汇的发音及释义,并分享了本小组在翻译过程中的疑问点及集思广益后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和其他学员在干什么呢?教师会记下组员甲汇报中存在的问题点,其他学员们会对照自己组的翻译作品,找不同,寻差异,思原因。翻译成果展示结束后,组员乙开始给大家展示本组的改善项目现况。组员乙一边给大家展示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一边进行韩语朗读与解说。这一环节考验发表人的发音水平,也考验大家的听力能力。当然,在全组人之前集体练习发音的情况下,仍可能出现一些音变词汇的发音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聆听与记录了。而在组员乙的介绍解说过程中,其他学员们可以看到听到别人的思考、别人的想法,犹如进行了一场二次头脑风暴,拓宽了思路,打开了眼界。
如此模式,当所有五个小组都发表完毕后,学员们已经完成了一轮自我反思与提升。接下来,教师会将组员发表期间记录下的种种问题进行一一纠正与强调,并指出每一组值得他人参考借鉴之处。学员们如果有想要评价的内容,此时可以发言与大家共享。课堂的最后,教师会下发本次的评价表单供大家填写并回收。
课堂时间有限,总有思考不周、表达不尽兴的情况。那就在课后完成吧!课后,学员们可以在线上自由就本课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教师也会将评价结果尽快反馈到群组中。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自己的评价进行反思与自我提升,还可以反向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群组匿名功能向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
经过一期学习共同体的外语培训实践,受训学员们的语言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学员反馈普遍表示学习共同体模式比以往传统教学效率高,效果好。笔者也由实践充实了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思考发现了企业员工外语学习共同体的优化发展方向。
现有的学习共同体存在于教师与单一的培训班学员之间,这是学习共同体最基本的构成结构。以后,当一个企业的语言培训共同体构建开始规模化,普遍推广时,就可以实现几重学习共同体的共存与相互促进。如教师与单一培训班学员的共同体、教师与全部培训班学员的共同体,甚至教师与整个公司员工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多重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可以将整个公司的外语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改善全公司的学习工作氛围。
现行的外语学习共同体构建中,教师作为助学者,地位和作用还是不可撼动的。当整个公司的学习共同体日渐成熟后,是否可以探究教师角色的弱化甚至退出了呢?原本教师承担的助学者角色,是否可以被个别及其优异的学习者所替代?公司是否可以省下聘请教师这一部分的花销,而将钱贴补到学员的评价奖励系统中,从实质上鼓励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与进一步实践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