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专业群实施“三制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1-29 07:14石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制学分制导师制

石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建筑装饰专业群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是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实行“双导师制”能促进该专业群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人才的培养注入无限的动力。

一、“三制度”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三制度”指的是“学分制”“弹性学制”“双导师制”。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是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标准学分的一种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学分制通过打破学年的限制,以定量的学时为单位计算学习劳动量,使学生有可能自定学习负荷和学习进度及顺序,既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弹性学制”其实在国外就是学分制的发展和表现,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来。弹性学制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选择性,把科目、课程、老师、时间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要求学校围绕弹性学制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弹性学制是国际教育的基本趋势,让更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和节奏来安排大学生活。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代高职教育最希望解决的瓶颈问题。

“双导师制”是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导师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借助双导师制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互补的指导,校内导师着重指导基础知识和理论,企业导师着重指导专业技能和生产操作。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双导师制实施归于行业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提前了解行业环境和企业管理,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三制度”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高职院校的侧重点仍然以招生为主,没有精力大手笔地去推行和投入。一是虽然有些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但教师素质、课程的数量和学时没有跟上,做不到完全的教学改革实施。二是选课情况复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在过程中会有大批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更改,产生了巨大的工作量;新体制下的学生上课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当跨专业选课且选修科目多等问题出现时,教学秩序较难控制,教学调度比较困难。三是配套政策跟进不够。国内整体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仍未改变,学生目前只能在高考录取的学校、系及专业中学习,无法像有些国家一样自由转专业、转系,甚至转校。学分制、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作为新型的教学制度,只有当三者真正地融合起来,才会真正发挥各自的优点和作用。弹性学制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和实施必须以学分的积累为基础,学分制本身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弹性学制,双导师制则是教学制度上的一种巩固和优化,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三、建筑装饰专业群实施“三制度”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在“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在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深入实践,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同类院校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硬件基础牢固。实施“三制度”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硬件,主要体现在专业开放型的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建设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型的实训设备与图书资料数量和质量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系统性地构建起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仿真+全真”开放式、创新型实训基地。专业围绕软件建硬件,针对专业面向的建筑装饰行业与岗位群,按“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集成性原则,建立了11个“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式的装饰技术实训室和工作室。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满足专业群的最大需求,不仅服务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管理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认知和探索。

(二)教学信息化资源。“三制度”的实施对网络共享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资源共享性和易学性,能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自学资源。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系统设计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校、行、企多元合作,搭建了提供智能查询、在线学习、讨论互动、培训认证、在线测试等服务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建成16门网络课程、30000多个素材资源、30多个培训包、100多个企业案例,促进了教与学的方法改革和效果提升,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主地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

(三)校企合作与院校同盟。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中,学分互换和互认机制与学生跨学校跨专业的选修模式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与院同盟的成果效应,而双导师制的核心更是离不开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立并实施了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项目、学生进工作室、文化进环境的“五进”育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设计学院与苏州金螳螂装饰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设立“金螳螂家装e站班”;与江苏紫浪装饰装璜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紫浪班”,开展订单培养;与江苏天正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江苏水立方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工作室和装饰设计院;与南京金鸿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等4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考核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专业还牵头成立“全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联盟”,专业联盟由全国23所高职学院发起成立,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全力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团队中有11家全国装饰百强企业参加。

总而言之,实施“三制”是高职院校教学体制的重大举措和改革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全有实力和能力来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改革与创新。

四、建筑装饰专业群“三制”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依托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优势和江苏建筑装饰强省优势,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目标实现国际知名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关键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上的飞跃。而针对在专业“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融合与创新,更是专业核心。结合专业的现状和肤浅的认识,提出初步构想如下:

(一)树立以人本教育理念,重新制订教学整改方案。学院要积极弘扬和传达教育改革道路上的新思路和新做法,改变传统思想,统一建设策略。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重新建立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按照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要求,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基本学制为3年,学生可在2-5年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实现了学制上的弹性。根据已有的课程基础和学生就业岗位工作特性,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上的弹性;按照相应比例开设足够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第二专业辅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与综合技能。

(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制订适合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在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导师、学期考试学籍管理、毕业就业和学分互认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教改后实施细则,以保证选课制落到实处。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利用当代前沿的信息化手段来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还应针对学分互认对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信息公开。这样,学生在选课和学习等方面才有弹性,才有自由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将“三制”落实。

(三)加强网络共享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成功关键还在教学资源共享性和易学性,能否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自学资源。因此,专业牵头的“国家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两大平台、六大模块及一个系统”的总体框架,加快完善资源库中16门核心课程和4个特色中心等资源的建设,为后期教师线上线下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化学习、交流等提供核心基础。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服务的对象,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传统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已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实施后,可以充分发挥以人本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必须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

[1]陈小妹,林春光,陈晓波.谈师范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3]朱梅林,付勉兴,叶翔翔.学分制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实施状况探析[J].科技信息,2011(12):81-82.

[4]孙百鸣,郭青兰,辛连学,等.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7):85-86.

猜你喜欢
学制学分制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五行真经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