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陈昌梅
语文核心能力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素养,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在真阅读、真说话、真聆听、真写作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综合性地训练语文能力,保障真正的语文学习留在学生身边。
语文学习维度下的阅读与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性阅读旨在获取信息、了解质态,而语文学习下的阅读则以借鉴、品味和习得为基础,为此教师就可以将点拨与引导作为跳板,向文本的纵深迈进,摸清文本与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差异,合理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群蚂蚁遭遇大火之后,迅速扭成一团,以团结协作的方式脱离火海的故事。可作者为什么要将其称为是“蚁国英雄”呢?蚂蚁的行为哪些地方与“英雄”有着紧密的联系呢?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深入地感知,而且对洞察蚂蚁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密切关注文本中的蚂蚁,从他们具体的动作和行为中,探寻蚂蚁身上的“英雄气质”,从而明确了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让富有思维的阅读实践悄然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地高效生长。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范畴,更是连接阅读吸收和写作表达的过渡性阶段。由于口头表达缺乏相应的逻辑思维串联,很多学生要么说不具体,词不达意;要么就是说得太乱,语言混乱。其实说到底,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思维指导。为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将积极的思维认知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支撑,为学生高质量的口语表达保驾护航。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紧扣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四种不同的方式概括出了没有食物、率先破冰、集体破冰、找到食物,并要求学生依循这样的发展轨迹,对故事进行口头复述。为了保障学生口头表达的顺序性和合理性,教师要求学生运用“首先……然后……紧接着……最后……”的句式进行呈现。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了表达内容的支撑,同时也有了鲜明的逻辑线索,在梳理了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认知上,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学会让学生说真话。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学对听的能力一直都是忽视的,认为聆听并没有与文本材料进行接触,所以在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对听的能力训练。新课改之后,一直倡导学生的认知体验,将聆听与阅读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要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在聆听中学会对照自我,积极反思与更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如在教学《“生命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将这样的跳跃说成是一座生命之桥?如果要给这座桥染上颜色的话,你觉得染上什么色彩最适合?孩子不同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所达成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个性体验,也决定了他们所展开的维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思维表达的同时,更要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够及时地与自己的体认进行对比,在批判式的基础上进行感知与思考,与自身思考进行融通,从而丰富认知体验,形成量的积累,甚至是质的飞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让学生在表达中聆听,在聆听中调整,既训练了学生的聆听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认知素养,为学生核心意识的发展奠基。
毫无疑问,写作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素养高的学生,从来都不会在写作表达上有任何畏惧。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思考,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弥补读写之间的差异上为学生开辟语文运用的高效路径,真正为学生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基。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中,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写小珍珠鸟与孩子逐步接触的语段进行实践练笔,但教师都是直接布置任务,自己就做起了甩手掌柜,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学生捉襟见肘。为此,我们需要引领了解学生由读到写之间的断层所在,并从文本范例语段中开掘出其值得模仿的语用训练点:一是作者精妙的动词运用,二是作者一系列表示顺序词语的穿插,使得整篇文章的表达相对灵动,使学生的模仿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便于在迁移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模仿,将学生的阅读思维镌刻在习作思维中,让学生的写作表达的真正发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就需要帮助学生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