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之
(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
美国学者波顿·克拉克(B.Clark)和亨利·埃茨科维茨(H.Etzkowitz)在20世纪末期,几乎同时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两人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前者从组织系统转变的角度,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要寻求在如何进入商业界和与商业界联合方面进行创新;后者则从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如通过专利、研究合同和私人企业结成伙伴等方式。二者其实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界也是见仁见智。在本文中,笔者引用了付八军教授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定义:那些将知识的生成、传承与应用融于一体的大学,即在教学科研上倡导学术创业、推动成果转化的大学,被称之为创业型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不同的组织和个人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视角的阐释和界定,其共同点是强调从品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进行人才培养。笔者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义的文献梳理,归纳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具有开创型的个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能辨认出别人错过的机会,能够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以开展革命性的创业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根据麦克斯公司《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65万,与2015年相比增加16万,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加,而社会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却有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学生不仅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就业愿望,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建设创业型大学、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作用。
一所普通大学与高水平大学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何。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发展创业能力方面认识不足,还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局面,尤其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还稍显不足。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研究型大学面临多重挑战,竞争日益激烈。研究型大学必须借鉴新的办学模式,以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理念引领大学生的发展。
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不再局限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其实现途径只能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创业型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必要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能多样性就业提供新的选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更加注重学生意志力、管理才能、领导才能、组织才能、统筹规划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为了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南充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宣传和咨询活动。一是利用报刊、广告、电视,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有关政策、就业创业知识和典型经验等;二是深入驻市高校举办就业创业报告会。组织12名南充市“十大杰出青年”“南充市杰出青年企业家”,深入高校开展“青春创业大讲堂”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有关就业创业政策,及早建立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和掌握求职技巧。在南充就业创业网,适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和各企事业单位用工信息,同时为其提供在线政策咨询和就业创业服务,从而为用工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畅通了信息对接渠道。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在各类报刊、网络刊登宣传文章36篇、制作电视节目3期,举办各类报告会、演讲会3场,召开座谈会16次。
为了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下放了贷款权限,降低了反担保门槛,对项目发展稳定,就业效应突出、还贷信誉良好的创业者,优先提供二次申贷机会,并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还贷期限。2017年上半年全市发放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504万元,成功扶持51名高校毕业生创业。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南充市4所高校进行调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60.4%的高校毕业生明显感觉到就业压力大。据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近年来,每年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报考人数达2.5万人左右,其中有的是几百人竞争1个职位。比如,2016年上半年全市计划招收公务员552人,而报考人数达13500人,其中“市人社局综合管理”职位报考人数1:424。而全市各类企业登记缺工近万人,其中缺管理技术人员达3000余人,但去应聘的大学生不多。这说明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一心求安稳,希望毕业后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保障性很强的稳定工作,对于创业的理解更倾向于“风险投资”。如果加上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大学生更难迈出创业这艰难的一步。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创业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刚走出校门缺经验,缺能力。创业成功率很低。据统计,驻市高校2015年至2017年,三年创业人数仅为26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9%。离校大学业生创业成功率也仅为50%左右。二是缺资金。特别是家居农村的大学生,根本拿不出钱来创业,想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又需反担保,贷款难度大。三是缺项目。当前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项目较少,想从事高端一点的项目,但缺资金、缺技术、缺能力,想从事低端一点的项目创业,但市场又处于基本饱和状态。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大量的师资力量相匹配,而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又普遍偏弱,并未实现转型发展。高校教师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实战经验上都未能跟上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步伐。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导致教师被限制在不同的院系学科编制中,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合作交流屈指可数,影响了教师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更谈不上将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来回应创新创业的需求。
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既要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各地政府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区,根据需求,选择一些实践性与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并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还可以对已有的学科专业也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调整,深度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实践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是大学最重要的主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是教学育人的承担者,在创业型大学崛起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转型上。借鉴美国的经验,允许教师使用业余时间来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增加技术的成功发展和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潜能。教师可以与企业合作,以获得研究和技术发展观念、资金和其他种类的支持。美国很多大学举办活动,将教师、企业、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人召集到一起,给他们提供一个建立关系的平台。这些活动能够让企业对大学内的研发活动进行前期了解,与此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建立人脉关系及获得资助的机会。
随着高校向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实战机会,在教育体系中会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文化。教师不断更新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这种榜样的力量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入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学科优势等从师资队伍、学生群体、教学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教学技能和手段进行评价时,注重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以及在创新创业时间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课程体系的评价方面,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的导向,主要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