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的事大多已忘却,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却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乡间小路,一群孩子,尾随着一位梳着长辫子的教师。那群顽皮的孩子啊,捂着嘴,蹑手蹑脚地跟着女教师,用小手去捉那随着行进而翻飞的辫梢,快要捉住时,被回头的女教师发觉,于是孩子们笑着躲开了。有时,孩子们也会悄悄地在女教师的辫梢上别上一朵刚开的栀子花,追随一路,花香一路……那些快乐的日子里,辫梢就是乡野孩子绕不过的话题,它像一只蝴蝶,在童心中飞舞。那个女教师,就是我的母亲。那样的画面成为我记忆中最暖心的一幕……
当中考的优异成绩让我拥有更多的选择时,那曾经的温暖画面再次激荡我的心扉,看似选择,其实是途中早有引领,我自然地踏上了求学淮阴师范学校的旅程。三年后的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你,走上讲台时熠熠生辉”,成了点燃我梦想的火种。
走上工作岗位,同事们评价我的课堂时说: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样的鼓励成了我的追求。因为喜欢这样的“表演”,我在备课上没少下功夫,不仅包括环节设计,过渡语设计,连每一句课堂语言,每一个课堂预设的评价,我都苦心揣摩。那时的我,沉醉于在课堂舞台上光彩夺目时的喜悦,其他都在自我的耀眼光芒中暗淡消隐了。
1996年,我被选调到市区的人民小学。机缘巧合,我任教的三年级参加了“全国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第二年,学校推荐我参加淮安市“自学辅导”优课竞赛。我凭着旧有的观念,大力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在自学后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自己选择一种状态的荷花,随着优美的音乐表演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情景。虽然自学环节与这个表演环节显得没有逻辑推进,但是这种独特的感受形式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这节课获得了市一等奖。接着,学校推荐我参加市课堂展示活动,还专门请来全国“自学辅导”课的专家评课。但是,课后专家的评价却让我如坐针毡:这节课,教师还是囿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理念,对“自学辅导”课这一教学模式理解模糊,教者缺少学生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未作思考,可以说这是一节方向上有问题的课……梦的光彩就像美丽的肥皂泡一般破裂了,冷静下来的我痛定思痛,作了深刻的反思:之前的我,其实是浮躁的,沉迷在自我展示的光鲜里。缺少理论书籍的阅读,缺少认真地思考,缺少对学生的研究,课堂缺少生长的气息。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到底如何凸显呢?新的困惑在我的心中成为激情的火种,引领我继续前行。
生命中一些人或事,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等你,成为点亮你思想的那盏灯。此时,我遇到了特级教师黄艳梅校长,成了她的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她独具慧眼,提出以“言语主题”统领,以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加强单元教学课型的联动。但是,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团队成员都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我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寻找行动指南,组织进行课堂实践的研讨。那样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我浸泡在实践后的梳理、反思中,终于整理出童话类文的教学内容和序列以及一万多字的单元总构想和课型联动的案例,为团队成员编写其他文体教学案例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后来这组“言语主题”案例全部刊载在《语文教学通讯》上。2012年,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我们编写了“好作文系列图书”,受到多方面的关注,相关成果《小学语文“言语主题”单元教学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在这样的且行且研的过程中,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提升,更有精神的成长。
建构了这样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单元教学系统,怎么教才能最大化实现我们的预想?这时,我校加盟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我们遇见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率领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有幸得到了专家们的亲临指导。作为学校语文学科的负责人,我倍感压力。我开始如饥似渴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特别是李政涛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成了指导我教学实践的理论宝典。无数次研讨,无数次研读,无数次公开教学,不知不觉中,“整体”“结构”“动态生成”“生命”“实践”等理念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考中,转化在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后的反思里,多年前思考的“学生主体性”“学生意识”,在“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等指导思想中一下子被实实在在触摸到了。我隐约觉得那诗意的远方不再遥远。于是,在实践中我们对研究课题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在“言语主题”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教材中的‘单元类结构表达’教学”的研究,总结出“类联——寻找单元教材读写连接点;寻异——甄别单篇之间读写变异点;建系——构建单元读写教学知识体系;架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这样的实施策略,实现了单篇式教学到单元式教学的转换。这样的教学真正达到了教与学减负高效,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方法结构”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研究中,我不断反思、总结,论文《全息思维:基于“全语文”视域的文本阅读新策略》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言语生命:超越“言语智慧”的言语生长》获得江苏省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阅读教材中的单元类结构表达教学》等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等刊物发表。在单元式教学理念指导下我执教的《田园诗情》一课,在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得部级优课奖。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有这样一句话:“活着的人永远比任何理论重要”。跟儿童一起沉溺在童味的活动中,在不经意间就能遇见生命的拔节。对啊,人的发展关键词即“生命”“生长”,要拨动灵魂的琴弦,才能看到每个生命真正的“生长”。儿童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在有意思的基础上的有意义学习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本着这样的追求,在教育路上,我遇见了戏剧,将戏剧元素融入教学中,是我一次充满趣味的尝试。戏剧有故事性、情境性、情节性、场景性、表演性、新奇性等元素,这些正无缝贴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戏剧元素切入教学,无疑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多元化学习的机会。学生中,有的擅长肢体表现,有的语言表达有天赋,有的擅长组织协调,有的有高于同伴的观察力和内省力……合作化的学习为他们选择所擅长的方式提供了可能。同时,在互动、交往中建构,动态中生成新知,使学习变得灵动而有创造性。可以说,戏剧元素的融入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多扇门窗,学生可以在各自擅长的点上找到自信,且可以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人。
在这样的思考与日常实践中,我渐渐发现有种变化在悄然发生。学生的课堂语言生动鲜活了,语感敏锐了。在课堂中,不断有生成的惊喜。原来课上总是沉默的学生开始加入课堂发言和交流,他们那么投入,让你看着心生感动。《鹬蚌相争》一课,我放手让他们表演。结果带来的是惊喜连连:“渔夫”远远地寻找一个角落站着,“鹬”和“蚌”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从站位上就透着一种理解和创意;“啄”“夹”两个动作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表现;“相持”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同学上下大幅度开合双臂,一个同学头猛地伸进其中,于是被牢牢夹住,一个拼命要挣脱,一个死活“不松口”;“渔夫”上场后还来了段独白。这样的表演中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表演者与内容之间、观看者与表演者之间及表演内容之间构成了“多重对话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观看者、表演者双方都有生命的积极在场,形成了活泼主动的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原先上课爱走神的也变得特别愿意参与了。每次表演时,总能获得台下学生情不自禁的掌声。虽然表演的艺术不是教学所追求的,但因为学生都同在一个情境中,全身心投入,才会欣赏和领悟到别人表演时自己所没想到的,才可能进入审美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策划能力、思维灵活度都得以增强。
当我们觉得学生难教时,也许是我们与学生的对话不在同一频道上,因此就需要不断改变对话的打开方式。“戏趣化”教学某种意义上将语文课变得轻松清晰起来。课堂中教师的台词少了,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长了,但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需要更全面,只有充分地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才能应对这个在戏剧表演中生成性更多的课堂,正因为课堂有了不确定因素,才有了生成的空间、成长的空间。也因此,教师的组织、引领、提升才更为重要。
我还将“戏趣化”理念实践到习作教学中,教学中强调游戏精神,让儿童在亲身体验和自主表现中写作。我们研究和探讨了情境设置、戏化情节、表演体验、游戏渗入等戏剧方式融进习作教学的理论和具体策略。内容设计从“主题习作一场戏、整本书读写一场戏、生活实践一场戏”,引导学生目光由课内到整本书到关注日常生活,使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在亲身体验中都有了实践的平台,力求实现写作兴趣、言语生长、人的终身发展的共融共生。在研究与实践中,我的微写作课程《创编故事情节》在安徽省天长市的公开教学中获得好评;口语交际课《请你帮个忙》获清江浦区骨干教师赛课一等奖;在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作了《戏剧化教学的味与道》《场景化教学的探索》的讲座,受到与会者好评。撰写的相关论文《任务驱动:内化习作功能性价值》《让儿童在撒欢中放飞想象》在《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知识》上发表。2017年12月,我的专著《“戏趣作文”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
与儿童相遇,与生长牵手,潜移默化中,我的课堂晕染出新的模样:活泼、生长、扎实、灵动。课堂中,儿童身心放松,言语的才能、潜能、个性在动态中被激发,儿童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生长清晰可见。在学生眼中,我的课堂“有趣”贯穿始终,“生长”云淡风轻。现在回望初心,那辫梢飞舞的诗意远方,不就是学习兴趣、言语生长、人的发展相融共生的模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