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督学,宁波市教育局原书记、局长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贯彻党的方针作为使命和担当。我们认为多元发展、多样成才、实现多彩人生是一条比较适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途径,因此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积极探索一条以“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为目标,以“多元培养、多样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竭力推动多元发展,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选择机会,包括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教育载体、教育出口等的选择,促成学生获得最多元、最适合、最成功的发展。
我们认为,要想人人出彩,必须人人成才;要想人人成才,必须人人获得最适合的教育。而当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一教育方式显然不是对人人都适合的教育,显然是与“人人出彩”的目标相悖的,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从现实看,现行中高考格局下,家长就孩子教育的焦虑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大家都聚焦985、211高校,压力从高考传导到中考甚至“小升初”,甚至传导到“幼升小”。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很快演化成普遍性的课业超负荷。因此,探索一条改变学生苦、家长累、社会焦躁的教育改革之路已迫在眉睫。而“多元化培养、多样化发展、多渠道出口”是这条教育改革之路的不二法门,普通高中可以提供大学深造的通道,职业教育可以提供技术技能深造与就业的出口,国际教育可以提供不同教育制度下的学业深造渠道。再从理论上来看,无论是传统的“因材施教”经典理论,还是西方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抑或我们身边的“第十名”现象,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一样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有不一样的成功。千篇一律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人才的扼杀,更是对人性的摧残。从社会需求理论而言,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科学家、艺术家,也需要技术工匠、技能人才。多元的需求呼唤多元的人才供给,多元的人才供给呼唤多元的人才培养。因此,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成为“人才”找到一种最恰当和最高效的加工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三维愿景:多元培养、引领发展、奠基幸福。其核心就是多元培养、多样发展。
确定“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目标后,我们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主要途径,设计了一个从课程改革到评价引导,从办学特色到专项推进的系统性改革方案,从而构建人才多元培养机制。
通过课程改革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借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这一平台,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知识拓展、兴趣特长和实践活动三类拓展性课程,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如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幸福课程”、江东中心小学“智乐课程体系”、余姚长安小学“基于Best核心素养的课程”、北仑小港第三小学“童创课程”等等。在高中阶段,我们要求每所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规划。全市84所普通高中大力开发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四大类选修课程,共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283门,省级精品课程181门。这些选修课程为师生提供了“教我想教” “学我想学”的平台,不仅激发了学校的教学活力,更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在特色办学、选修课程的活力注入下,各学段学校成果显著。录取分数线在中低端的宁波四中一位爱好美术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设计系。2016年,在第37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上,江东区李惠利小学获得小学组冠军,镇海区龙赛中学获得高中组冠军;在“DI全球思维创新大赛”上,余姚世南小学代表队获小学E组特等奖;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机器人大赛”上,余姚东风小学一举包揽冠亚军。
通过中考中招改革多途径选拔人才。招考工作对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针对宁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状况,我们在中考命题中引进了PISA考试题型,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招生方面,我们采取统考、自主招生、保送、直通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精准、更多元、更个性化的选择。在考核评价方面,我们推进管办评分离,引进麦肯思、华师大、省评估院、宁波教育评估院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估机构开展专业性评估,为多元化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
通过特色创建推动普高多样化发展。针对普通高中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我们分类提出方案:学术高中类似于国外的科技高中,侧重于科研探究,学科特色高中侧重特色学校建设,职普融通高中建立起普职双向流通的“立交桥”,学生高一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测评可以从职业高中转入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也可以转入职业高中。而国际高中课程引进了Ap、IB等7种国际课程,打通国外留学通道。多样化选择,让一批学生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脱颖而出。
通过专项工程推动基础教育整体提升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实质是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基础上的再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通过开展针对性调研,推进政策引导激励,对于资优有潜力的学生实施精细化、专业化培养。为此我们启动了“科技新苗”计划,重点推动35个创新项目;建设了全国第一个职业体验拓展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倾向多元体验和测评,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潜能优势。
为了全方位探索“多元培养”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办学模式上也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不断丰富,积极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以真正适应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深化中职运营模式改革。扩大“3+2”和五年一贯制招生规模,为中职学生打通升学通道,疏解家长焦虑,适应产业升级要求。注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的带动效应,设计建立“学赛训”(教学、比赛、训练)体系,通过校县市三级比赛体系选拔优秀人才,让技术技能超群的学生在省市和全国平台充分展示自己赢得成功,为学生升学与就业奠定基础。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是以校长和企业家个人关系为基础,以情感合作为纽带;二是出台地方法规,以法律为保障推动双方深度融合;三是以信息化为推手,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并构筑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三类合作,强调的是契合学生发展需求,契合产业发展需求,让学生发展与自身优势契合,与国家需要契合,从而既实现自我,成就人生,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完美对接。当然提升职业教育契合度和吸引力还需要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和职业声望上下功夫。
加强对外合作。我们积极与港澳台地区、中东欧和西方发达国家合作,把优质资源引进来,拓宽优化多元化发展渠道,特别是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从“学生”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德为先,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德育目标、评价、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力图通过精准德育、多元德育,改变以往德育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空洞说教的模式。
坚持“135”德育模式。“1”就是一个核心,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3”就是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5”是指五个融合,即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制度、社会实践、外部环境的融合。同时,我们从五个方面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我们提出贯彻“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明确德育的核心是要突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针对大中小学学生特点分层制定规范和标准。三是用制度固化规范要求。四是分层分类树立榜样人物。五是强化体验,激发内驱力,通过不同途径、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内在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创建社会实践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博物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图书馆、军事训练基地等场所,建立了91个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市级社会实践大课堂,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体验式教育,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趣味性、生动性、实效性。
打造丰富多样的德育载体。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三节一会”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阅读、写作、创客、机器人、演讲、朗读等展示才华的平台。我们认为,这类活动对学业成绩相对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渠道。调查显示,学生在展示了自己某方面特长潜能后,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更为强烈,对不同潜质的学生发现自我特长并产生自我正向激励非常重要。
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战略资源。在“多元培养、多样发展”这场变革过程中,我们打出系列“组合拳”,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市外优秀人才,积极推进名教师、名校长、教育管理名家的培养。二是拓宽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空间,鼓励教师、校长向名教师、教育家、名校长、教育管理名家迈进。三是建立教师与公务员的薪酬联动机制,让教师薪酬能够逐年提升。四是渗透人文关怀,让教师安心工作,健康生活。五是深化全员聘任制完善退出机制,对不适应一线岗位的教师提供了四种转岗下岗的选择。
宁波教育通过“多元培养、多样发展”,实现了“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目标,这是对现行高考格局的一种突破,一种突围。以下是三点启示:
要重视微小改革的力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曾说,不同的国家的发展道路表明,微小的制度差异与关键节点的互动非常重要,在关键节点上一个重要事件或者多个因素,可能会打破一个国家现有的政治权力平衡。一些细小的变化如积累起来,可以产生“制度漂移”,即微小的改革创新累积起来,会推动制度变革。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也会慢慢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所以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改革、创新,小改良会逐步推动教育的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要抓住改革的牛鼻子。从管理到治理是一个超越。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现代治理体系的要求,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仅要研究微小改革,更要重视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地市一级的中考中招改革就是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成效将会引领九年义务教育的走向。政府出台政策要针对这些瓶颈、症结,在重点领域、关键节点上持续推进,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治理体系。
要坚守教育理想。改革是“扬弃”,不是“抛弃”。我们要坚守一些教育理念和笃守一些教育信仰,不能在时代中随波逐流,不能被世俗裹挟。尤其是在确定工作目标之后,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作风,要持续地推进、持续地发力,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成就。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走“多元培养、多样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就一定会出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美好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