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校长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大学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和建议,但都很难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因为教育实践是要受到国情、校情的制约和限制的。现在,各个学校还在努力地探索和尝试各种不同的模式和方案。实际上,当方向确定之后,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挽起袖子行动起来,在很多情况下,行动才是找到正确路径的最好办法。
中国大学现行的教育是比较典型的专业教育,这主要是从苏联的教育模式继承下来的。我们的培养方案是以院系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我们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课讲授,师生互动相对缺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专业课成绩,对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关注不够,因此,教学和学习氛围是比较沉闷的。当然,我们这种模式也造就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我们的确发现不少高年级同学的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究激情不似新生,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觉的。
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博雅教育注重整体素质和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我曾经与一些在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和博雅学院学习的学生聊天,尽管专业知识并不那么全面和扎实,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信、好奇、激情和进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无论是进行专业学习,还是工作,如果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北大百年校庆之后,我们对世界主要大学的本科教育进行了研究。本科战略研究小组提出应当借鉴哈佛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当时校方比较慎重,决定建立“元培计划实验班”,先小规模试行,积累经验后再在全校推广。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按大类招生和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建立通选课体系;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减少专业必修学时;开设第二学位,实施更灵活的转系、转专业制度;推进多样化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放小班教学,增加探索性的实验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这些措施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院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刚从中学毕业的青年人,常常都是满怀热情、踌躇满志的。大学的教育是要使他们找到实现理想和志向的道路,而不能让他们失去信心和探索的勇气。博雅教育注重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发展,认为应当在研究生阶段再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从人的认知规律看,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发展途径,但博雅教育的规模通常比较小、成本也比较高。专业教育是以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本线索的教育,也可以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注重严谨审慎、精益求精,比较适合医生或一些领域的工程师等专门人才的培养。
北大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之学问的地方,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尽管当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还是有严格要求的,但学校规模不大,师生交流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密切,学生能够得到学科综合的教育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讲,北大当时的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尽管当时学术研究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北大还是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各行业的领袖。
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一个疑虑是规模和个性化培养的问题。人们质疑现在学生的规模比较大,学校是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培养。一些人甚至质疑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是否有必要提供个性化教育。北大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在各个领域成为引领未来的人,这是我们应当担负的责任,也是北大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规模上看,北大的本科生的确比美国的博雅学院和研究型私立大学多,但远小于美国州立大学,与剑桥、牛津和南加州等大学的规模相当,因此,我们是有可能提供很好的个性化教育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不应当忽略,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规模。近年来,北大的学术研究水平提升很快,学术研究与交流非常活跃,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布局已初步形成,这为本科生找到自己的志趣、进行探索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北大博士研究生的规模已超过一万人,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指导本科生个人发展的有生力量。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非但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但更要根据中国实际,从面临的瓶颈问题入手。即使是美国的博雅教育也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涵和精髓,是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充分展现出来。我们也不要轻言放弃专业教育,北大多年形成的基础扎实、严谨求实的专业教育传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我们必须要改变单纯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本的狭隘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实现他们的志趣和理想。
我们应当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北大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底蕴,为学生提供更能启迪心智的通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懂得自己、懂得做人、懂得中国、懂得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情怀和跨文化思维,提高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沟通能力,使他们成为有修养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要充分利用北大的学术活力和多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更多与教师和研究生一起进行探索创造的生动经历,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综合大学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氛围,在探索、创造和挑战中,保持好奇、进取和激情。
本科教育改革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我们不应当停留在一些概念和模式的争论和炒作上,而应当更加关注本科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找到阻碍实现目标的主要问题,集全校之力加以解决。北大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改革专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第一,要打破以院系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沉闷的教育氛围,破除学科之间的藩篱,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北大多学科的丰富内涵和魅力。除个别专业外,实现学生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各专业明确学生毕业的最低专业课程学分要求,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第二专业;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跨学院、跨学部选课和学习;鼓励设置更多的跨学科教育项目;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为低年级开设前沿和跨学科的课程。
第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以发现与探究为中心的学习。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评价专业课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把著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院系和教师考核的重要要求,鼓励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展现研究型大学的丰富性、多元性、规模性和广阔性;要特别关注新生一年级的教育,开设更多能够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的研讨课,改变和遏制高年级学生学习热情衰退的现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特别鼓励学生跨学科参与学术研究,真正把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变成一个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的创造力。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推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而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讨和探究问题上。要鼓励跨区域、跨国度教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研究。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企业家精神认同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创业是艰难的进程,对失败要做好充分准备,将失败作为经验而不是挫折。这种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要成为每个北大人的精神追求。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我们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仍然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为主,对学生的价值观、质疑精神和能力培养关注不够。我们要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优势,建立北大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懂得社会、懂得自己、懂得中国、懂得世界。要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
我们要启迪同学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使他们都能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做出符合自己天性的选择,找到发自内心热爱并将其作为终生的事业。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一切伟大创造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完成的,每个人灵魂深处的热爱推动整个社会发生更好的转变,只有在人类文明传统中,一个人的生命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我们还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中国,认识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文明,古典文明、近代现代传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统。我们要重点改革思政课,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范畴内,通过经典阅读、小班讨论、反思性思维训练,真正确立人生观、价值观,不盲目模仿西方,建立理论自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我们也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世界,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了解现实存在的世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了解世界格局,了解为什么世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总之,北大教育的改革之路,应该能够给予学生机会,体会北大学科综合实力所展现的光辉和魅力,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以反思的方式读懂自己、读懂社会、读懂中国、读懂世界,使他们更加自信、更有好奇心、充满激情、充满进取精神,成为更具创造力的人,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