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达,黄彩颜,李扬贤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生态圈的不断壮大,随之而来衍生了“微博”“微信”“微农”“微社区”“微公益”“微志愿”“微素养”等一大批与“微”字相关的新鲜名词,以短小精悍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壮大的“微家族”诞生了,逐渐产生了划时代的“微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过程中,“微文化”应运而生,其更具备时代气息,更贴近青年一代,理所当然地给当今高校90后占主的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学习研究方法、人际交流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站在“微文化”生态特征的视角,如何探索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创新成为新的课题。
微文化与微文化生态这两个概念,学术界暂未给予足够权威的专门定义。但关于“微”概念的提出却可以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微乐队的主唱麦子,他最早阐述与传播“微思想”,随后《微的哲学》一书更是让网络一夜之间批量涌现出类似“微时代”“微公益”“微关怀”“微素养”等新鲜词汇。微文化其实就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具有快节奏、微容量、多渠道迅速传播的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也弥补了东方文化在单个个体关怀上的先天不足。由此特别注重个体诉求,尤其关注微观发展,极力倡导主体性、平等性、大众性的微文化生态便应运而生。
首先,在“微文化生态”环境中,传播媒介的“中心说”一去不复返,不再有单一的传播媒介敢自称社会意识形态宣传的中枢,即人们常说的“去中心化”或者说“节点决定中心说”。
其次,正因为“微文化生态”特别注重个体诉求、极力倡导主体性,因此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个个都可以品头论足的现状也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都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新旧价值体系范式尚未完全转换成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思潮长期并存,非主流文化在90后大学生群体心目中霸占大量空间的态势不容小觑。
最后,“微文化生态”语境中,“短、平、快”是人们对厌倦了“大工厂、大制作、大场面”之后的应机调整,尤其“快捷化”更是迎合了大多数习惯了快餐化信息接收方式的青年一代。
综上,“微文化生态”中的微并不是微小,更不能嗤之以不足以道,其应该表征的是一种更加生动活泼、及时高效但又稍显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也是一种更具个性化、沟联度但也略显娱乐化的生活态势,还是一种更追求真我但又有些从众流俗的审美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精华凝练,既涵养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吸收了东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基因,是当代中国凝聚广大人民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内核。
党的十八大顺应现代化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全中国人民群众的共同企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对其他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宏观统领作用;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对现当代美丽中国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海内外评价现代化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从文化渊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涵养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信仰诉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血脉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朴素民本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为人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观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深厚文化渊源和伟大民族文魄,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和价值观自信、自豪,坚定走好中国道路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如爱国、诚信、友善,又与时俱进地汲取了近现代东西方各国的卓越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法治等。21世纪的中国已完全卷入全球远大发展、重大变革与巨大调整的浪潮当中,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献词中将“文化自信”提到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同样重要的地位,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吸收东西方现代文明先进基因的必要性。
从微文化生态的“去中心化”特征来看,传统精英媒体过去单向传播、权威主导、宣传把控等模式在微文化生态视野下已逐渐消解。现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和新闻宣传者,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传统精英媒体的单一通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中心主导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和较强动摇。
如今,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各国都争先抢占舆论宣传和价值输出的先机,在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出现了所谓的“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的不同阵营划分,分别对应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为主的红色地带;以误导、歪曲社会主义,宣扬资本主义所谓的普世价值为主的黑色地带和除此之外的灰色地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在这三种地带区域斗争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论的价值分散和非主流冲击。
在网络高度发达和手机越来越智能化的今天,大学生人人一台智能手机早已成为常态。“低头族”“微博控”“微信红包”等新式鸦片使得21世纪闻名中外的“手机奴隶”正在不断蔓延疯涨,这严重妨碍了高校大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之间良性的教学相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遭到了随意的扭曲和态意的干扰。
凡事有利必有弊,危险地带往往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各类宝藏,微文化生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少的契机。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多以说教宣传为主,媒体宣传加上课程教学和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等,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是以被教育者、受众的角色听别人讲、看别人演。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和新闻宣传者,个个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者和传播者,人们往往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路径和教育方法都带有一份使命感、责任感和主动性,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有效激发。
由于学生个体感受到了教育主体意识的价值存在,因此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众人拾柴火焰高”。由青年人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而自我衍生出来的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就更为直观,更加多姿多彩,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虽然微时代语境下,官方由于一直享有舆论宣传的尊贵地位,相较民间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要明显迟缓一步,然而官方掌握、利用、发挥“微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积极作用却远超民间的小打小闹。正是“微平台”的短、平、快高度吻合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和阅读节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愈发精准,更具时代特征,更能找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的切入点。
由于微时代语境下,小众传播的方式却触发了金字塔式繁衍传播的效果,开放的形式和共享的姿态从一开始就随着微文化生态的沟联性、及时性、自由度等应运而生,因此某一个培育和践行模式的创新做法很快便能够让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共享。
总之,微文化生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体得到前所未有的有效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更加直观明了、多姿多彩、浅显易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愈发精准到位,更具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模式更趋协同创新、开放兼容、共享共进。
微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研究方法、人际交流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巨大的契机。微时代语境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成为新的课题。
虽然学术界并没有对于微文化生态的权威定义,但微时代语境下人们的思维模式、学习交流、生活交往、价值观念等无疑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微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肩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任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积极更新微理念,打造课上课下及时渗透的微教育模式,“大育化小,小微大作”,学会用当代青年可以接受、愿意接触、乐意接纳的语言去阐述我们希望学生接受的观点,争做新时期微潮人,重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主导地位,迅速掌控主流舆论和话语体系。
仅仅更新微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包罗万象的微平台上,要想夺取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绝对话语权,抢占微阵地,必须还要勤练微功夫,掌握微技巧。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能够“见微知著”,短短话语中能够尽显“微言大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稳固红色地带,切实转化灰色地带,竭力挤压黑色地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在热闹非凡的微空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应该同时注意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微素养不断提升。除了必要的政治素养和必备的能力素养之外,微语言素养的建立和优化尤为重要。随时携带正向情绪,时刻秉持客观公正态度,始终保持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和协同意识,以理性的心态来应对颇具时代气息的微挑战方能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前文说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量吸收了现代文明先进基因的前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重扎实的涵养。讯息万变和“短、平、快”的微时代,我们如若不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语境下的培育和践行,很有可能会因为便利快捷而失之神韵、因为简单高效而失之涵养、因为随意随性而失之深沉、因为日常寻常而失之隽永。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雅精致、极富内涵,在此基础上来创新微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精准度,既能让大学生愉快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内化于心,又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求外化于行。
习总书记提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更新微理念、勤练微功夫、提升微素养,才能不断扩大我们的微影响,在微文化生态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