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皓, 兰候翠,刘伶俐*
(1 陆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重庆 400038,123941612@qq.com;2 重庆工程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重庆 400056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国新时代精神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又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新时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精神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对各个行业的工作者提供了价值遵循和行为选择,有助于全体公民立足自身岗位发扬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也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追求。
爱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骨,是公民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和信任。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呕心沥血,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爱国之行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首先,爱国精神,体现在对民族和国家的强烈担当,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体现了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民为邦本思想。其次,爱国精神体现在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或者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个人要将自己的梦想主动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活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全体中华儿女要立足时代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敬业是公民对于所从事工作或者学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强调忠于职守、勤奋苦干等价值观念,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着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职业分化速度的加快,很多资本主义大国都在强调和倡导以竞争、团结、协作、创新为内容的敬业精神。它们一方面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自觉的付出;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人追求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敬业精神主张从个人利益出发,强调个性至上,因此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对待本职工作,应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精神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代的中国公民应不分行业和职业,对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项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价值理念有很高的认同度,是为人处世、置业经商的根本,是各行各业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脊梁。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价值理念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规范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体系的调节。第一,诚信是为人之本。如老子的“人无信不立”,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程颐的“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第二,诚信是交友之基。倡导与朋友交往时做到“言而有信”,才足以使“朋友信之”。第三,诚信是为政之本。如老子的“国无信则衰”。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在三者去其一时,先去兵;在剩余二者不得已而去其一时,再去食。
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多样,这对人们的道德选择提出严峻挑战,社会上出现大量失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因此,诚信依然是我国新时代公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要把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相结合,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2]。
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君子品行的内在要求。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体现了古代君子好交友、重情义的品德。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人生境界。
在西方国家,友善的观念也早已被重视和研究。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友爱分为三种,即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只有这种友爱最稳定、最持久。英国近代戏曲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道:“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 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表达了友善在当时社会是人们向往的价值追求。“友善”对人生的幸福生活、社会的和谐美好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公民层面价值理念中的友善主要指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伦理关系调节的催化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新时代的任何公民绝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一位公民都要与其他公民、与社会相联系。“友善”这一价值观,提倡公民要关心、关爱他人,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心胸宽广,做到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接地气的价值理念。
医师职业精神贯穿于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是医学行业的自律精神,是医学职业道德在新阶段的阐释。医学职业精神是从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是提高患者服务质量的重要杠杆[4]。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尤其需要医生在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基础上,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职业道德,以更好提高诊疗技术,增加治愈率,促进医学事业健康发展。
对现代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有学者认为以职业价值为内容的医学人文方面的研究,相比于单纯研究医疗技术而言,更有助于医学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随后,很多美国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引导医学生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良性互补,以增强其医师职业精神。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协会还提出21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特质,即利他主义、知识渊博、临床技术熟练和负责任。这表明医生应当具有临床技能突出、追求卓越、严谨、关爱病人、有同情心、忠诚于医学事业、诚实的医师职业精神。
进入21世纪,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以下简称《医师宣言》),对医生职业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代社会,《医师宣言》不仅是医学行业的自律准则,也有助于21世纪医生更好践行医师职业精神,执行医学道德行为准则。我国于2005年加入《医师宣言》,并结合我国实际颁布了《中国医师宣言》,核心精神是“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这也是我国新时代医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并对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具有价值选择和实践指导的作用,有助于丰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体系,塑造我国医生的道德人格,规范医学职业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2.1 以医报国,健我中华。
“爱国”是一种大德,是一种内心情感体验。三国名医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医病不收报酬,经他治愈的患者栽种的杏树聚棵成林。孙燕院士以“我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做一个爱国者、好医生、好老师”为信条,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扑在我国肿瘤事业的各项工作中,为我国肿瘤内科学奉献出了全部热情。这些医学大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以造福苍生为己任,无私践行崇高的医德品德。
把医学事业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相结合,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思想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医德的核心。“爱国”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与医师职业精神中强调社会主义医德观的工作理念高度契合,是医生立命之基,职业精神之魂。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医生的职业信念,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将个人的“医学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使我国新时代医生自觉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2.2.2 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公民层面的敬业价值观对医生来说,首先是让医务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的态度。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要热爱医学事业,无私奉献,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我国新时代医生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医生要把对医学事业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强职业责任感。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是医学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还内在的要求不断追求卓越。医学领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而又充满未知的领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医师自身首先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5]。追求卓越对医生来说就是既要追求高尚品德,也要不断追求医学真理、加强科学研究、攀登医学事业的高峰。
2.2.3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诚信既是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医生对待医学事业和患者的一条普遍要求,是当代医师职业精神的重要表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医生缺乏责任感,甚至出现不尊重科学、工作随意的现象。在医患不信任时有发生的背景下,筑牢医生的诚信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医学领域的贯彻,也是医生应当培塑的职业品德。
医生要有守信的职业作风。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既是医师职业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德的一条基本准则。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患者常常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病情告知医生,以期得到医生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好的治疗。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医生信守承诺,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医生秉持守信的职业作风,不仅能更好地履行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的职责,更是精湛医术的升华,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2.2.4 关爱病人,友善待患。
友善既是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医德思想要求医生应把关爱患者作为基本职业素养,所谓“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倡导医生应把“仁爱”思想贯彻到救死扶伤之中。《医师宣言》中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正”,核心是“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即坚持患者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所在[6]。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道德滑坡问题,反映在医学领域就是,个别医生对患者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一切向钱看,无视患者基本权利等。这严重激化了医患矛盾,日益成为阻碍我国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屏障。
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要求医生应坚持和发扬“仁爱”思想,把关心、关爱和尊重患者作为践行医生职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要求医生要“以病人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我国新时代医生在具备精湛医术的同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关心患者的疾苦,坚持乐善好施、平等待人,尊重患者的平等医疗、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各项权利,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做出应有的努力,促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和谐健康发展。
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医生医学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相互借鉴和互为补充不仅对塑造医学主体的道德人格,规范医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发展当代医学道德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