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凤,刘 燕,井伟婷,王 茹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近几年癌症的发病率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胃癌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现阶段,手术治疗属于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此治疗措施治疗周期较长,极易对患者神经及内分泌造成影响,由于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中枢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出现体温下降等现象,造成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延迟,并且还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心脏不良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以38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可借鉴性经验。
以本科室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38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序号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19例)和实验组(19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范围在45—85岁,平均年龄为(56.46±5.87)岁,病程范围在1—16个月,平均病程(6.64±1.09);实验组男性患者为11例,女性患者为8例,年龄范围在44—86岁,平均年龄为(57.55±5.57)岁,病程范围在1—16个月,平均病程(6.75±1.15)。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传统护理措施
给予常规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为: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血压、呼吸、面色变化及心跳等),同时对患者是否苏醒以及病情发展进行详细观察。
1.2.2 针对性护理措施
给予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体温护理干预,严密检测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室温进行调节,对于患者所输液体需要采用输液加温仪进行加温,防止反对其腹腔造成刺激,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还需要减少患者身体过度暴露,可以采用毛毯进行覆盖;第二,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病房内应急器械进行检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同时对病房定期进行清理、消毒,保持通风良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第三,定期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主要包括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等,并详细记录,防止患者发生窒息或呼吸障碍等;第四,在护士进行交接时,需要将患者具体信息告知接班人员,避免护理差错出现;第五,药物干预,护士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需要做到“三查八对”,防止出现误用及乱用事件;第六,体位干预措施,在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确保其呼吸顺畅,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同时还需要按时对引流管的流量及状态进行检查,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处理, 采用标准差(±s)来显示计量资料,采用t来检验患者资料差异。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6.57±4.76)min,苏醒时间为(40.33±5.64)min,住院时间为(8.24±1.36)d;而常规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25.49±3.51)min,苏醒时间为(63.08±6.65)min,住院时间为(11.95±1.88)d,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实验组共出现1例不良事件,为恶心,发生率为5.26%,常规组共出现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05%,其中1例为低温,2例恶心,1例低氧血症。组间比较(X2=27.894,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对以往患癌症患者资料的调查[2],胃癌患病率第四,患者因为病情的发展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此类疾病致死率极高。目前治疗胃癌最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需要对其进行全身麻醉,根据对以往资料研究[3],由于患者收到麻醉药物的作用,极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呼吸不畅以及低血氧症等[4]。本文主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此护理措施严格遵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护理体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胃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并且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常规组21.05%,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胃癌行手术治疗处于麻醉恢复期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同时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此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