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

2018-01-29 03:46王璐颖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

王璐颖

(海军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 200433,15800610624@163.com)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成熟心态。要将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置的高度。在新的时代,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以文化自信理念为引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的突破。

1 文化自信:深层的精神追求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依据和象征。文化凝聚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承载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其实质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依赖[2]。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的自信本质上就是文化自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以看出,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古老的中华儿女用其勤劳、智慧,在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积淀着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指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为世代中华儿女改造世界、治理国家、关爱民众、提升修养提供了充裕的精神滋养和方针指导。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真理光芒。

1.2 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苦难,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之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可以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而丰富的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一种改天换地、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是这种文化的内核与精髓。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红色基因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家国情怀和价值诉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矢志不移、不断前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开拓、不懈奋进,形成了极具时代精神和时代品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其主体内容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大基本要素,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基本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奇迹,充分印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表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文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人文素质培育:文化的滋养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上,兼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体现在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和对患者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其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2.1 人文素质培育的目的性决定其要发挥文化的教化影响功能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提高最终要落实在个体身上。医学生个体是人文素质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作为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文化蕴含着主流思想意识、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为人提供是非、美丑、善恶的评判标准。这些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渐内化为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人的素质,规范人的行为。可以说,文化是一种无形潜在的教育力量。文化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耳濡目染的塑造作用。由此,个体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文化的教化。

2.2 人文素质自身的结构决定其需要文化的熏陶

医学生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内在的品格和学识修养,突出体现为健康的人格和仁爱的情怀。医学人文素质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即医学生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人道主义精神、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担当;二是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即一定的文化品位、健康的生活情趣;三是适应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素质,比如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四是内在涵养和气度,即仁爱、慈悲、尊重生命的情怀,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境界。思想、道德、艺术诸范畴是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具有无穷的融通和吸收功能,它付诸在人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参与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人发挥着启迪职能。从医学人文素质的结构来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涵养气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文化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通过核心观念整合、熏陶、渗透和同化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倾向。

3 以文化自信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

推进人文素质培育需要文化的滋养势在必行。因此,要立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汲取其中优秀的思想内核,推进人文素质培育。

3.1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医学生的道德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立德,德是首位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6]而“德”的核心就是“仁”。“仁”是儒学的基本理念。奠基于孔子的仁学,后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的不断丰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的地方有58个章节。经归纳,“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一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要义就是在与人交往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把别人当成同类看待。仁者爱人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倾向。二是为仁之方。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现实的行为来表现。儒家提出的行为模式是忠恕之道。关于忠恕,朱熹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7]以仁来调节人际关系时,一方面要对人奉献爱心,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三是为仁由己。仁作为行为规范,要以爱心推己及人,推其仁爱。要推己首先须正己,使自己的道德品质符合仁爱。成仁后方可行仁。由此,儒家以仁爱为固有的道德情感,爱人的根本方式在于推己之仁爱于他人,但推己之前必须正己,自己要修炼一定的道德品质方可爱人。仁不是偏私、滥爱,而必须爱之以德。儒家是以“人”来规定“仁”,体现了儒家对人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儒家文化本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文化。

要以儒家的人道主义文化为引导,坚守现代医学生道德信仰。随着医学科技的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医疗行为普遍存在技术主义的倾向,医患关系陷入了“物化”的困境[8]。现代医疗活动中,过分依赖诊疗设备的医生将患者机械得看成是工作的对象,将疾病的诊治看成是一种普通的机器修理,仁爱之心、人文情感逐渐淡漠疏离。实际上,物理的诊疗方式一方面为医学提供精准性,给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此同时物理、化学的诊疗设备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的精神痛苦。患者并非染病的物化机体,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因此患者的完全康复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从心理、精神方面进行考量。鉴于此,当下重温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古训和教诲十分必要。要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本着一颗仁者爱人、治病救人的“仁心”,坚持敬畏生命、博施济众的“仁术”,体恤患者,善待患者,真正从患者角度出发,视患者如亲人,尊重、爱护他人生命。一方面,将儒家仁爱思想融入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一些如《儒医文化》等课程,以选修和公共课的方式,将儒家思想与医学人文有效融合,打牢思想基础,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重视环境熏陶,融入儒家仁爱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教学建筑、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校训、校歌的文化建设双管齐下,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人文情怀,培育道德情感。

3.2 以革命文化强化责任担当

革命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是革命先辈用血与火铸就的独特文化形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涌现出的如贺诚、傅连暲、李兰丁等一批批革命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真实反映了饱受苦难的中国人心系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与伟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依然是激励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强大支柱,是在校医学生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今天在医学实践中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一方面要大力宣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独特的医学伦理精神——白求恩精神,其内涵有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新时期所凝练的小汤山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汶川精神,宣传好李素芝、吴孟超等时代先锋和时代典型。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良好形象。医疗卫生战线和全国各条战线要学习和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我们要以白求恩精神、医疗队精神、汶川精神等教育广大医学生,发挥革命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结合实例以典型人物为榜样教育学生和医务人员,大力宣传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宣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热忱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此外,要通过实践来激发奉献热情和担当意识,引导医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思考。例如,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参加医疗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工作责任感,鼓励医学生自主完成相应工作,零距离了解患者疾病状况和心理需求,参与医疗抢险救治活动,培养爱心、信心、耐心和责任心。利用所学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扶贫志愿等公益活动,教育大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当中不断强化责任行为。

3.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端正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主流文化的核心本质,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具体展现。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秩序、社会环境安定和谐有序的思想依托。作为文化自信的本质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立场、发展方向和文化选择。

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端正医学生价值取向,规范医德实践十分必要。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致使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复杂面貌,医学生面临许多思想困惑,价值观因此呈现多元化,“道德危机”“诚信失调”纷纷登场。比如,治病救人的观念止步于金钱地位的诱惑,收红包、拿回扣现象仍有发生;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开始模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的观念、行为出现。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经常要面临个人利益、患者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倘若在学生时代就没有接受教育,未来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观作为人本质力量的核心,以一种“应不应该”“值不值得”的方式影响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规避作用。今天所提出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生端正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和谐——从医患关系层面,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自由、平等、公正——从社会制度层面,维护患者的自主权和平等的医疗权益,建立公平、正义的医疗制度;诚信、友善——从医生个体层面,强调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对患者要有善良、仁爱之心。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讲授中,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引领;另一方面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多渠道、多平台进行思想渗透。系统利用课内教学、课外教育、文化载体、网络媒体等形式,选择运用课堂辩论、模拟论坛、主题教育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强思想渗透和影响,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联盟。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拿出精神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