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60,zlnvictoria@163.com)
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完善,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不断突破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从2012年开始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区域、受伤害的医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积极性严重受挫,医护职业已成为高危职业。以往的相关研究多关注暴力伤医事件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和职业状态等方面的影响,但却忽略了暴力伤医事件对医学生的影响。了解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识情况,有助于医学教育工作者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医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观和医患观,对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水平和改善对未来医患关系的认识有积极的意义[1-3]。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识情况,以此为基础提出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暴力伤医事件及医患关系发展趋势的具体对策,从课程的教学改革、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环境的理性认识及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方面,帮助医学生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坚定从业决心,加强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包头医学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大一至大五各年级临床、护理、口腔、麻醉、医学检验、影像专业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采用自编暴力伤医事件认知调查问卷,分别从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识、产生原因、获得暴力伤医事件信息的途径、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措施方面进行调查。
本研究通过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并得出结论。
由结果可知,临床和麻醉专业学生在暴力伤医事件的总体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表现为临床专业的学生在“非常不和谐”上的选项显著高于其他选项;麻醉专业的学生在“较和谐”上的选项高于其他选项,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总体认识是“不和谐”,所占比例为51.2%。见表1。
表1 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总体认识
注:2=39.279,P=0.006
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产生的原因认识排前三位的是“医患沟通存在问题”“医生的服务意识或服务态度存在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问题”。见表2。
表2 暴力伤医事件的原因
由结果可知,医学生获取暴力伤医事件的途径排前三位的是“媒体报道”“社会传闻”“课堂教学或带教老师的讲述”。见表3。
表3 获取暴力伤医事件的途径
由结果可知,医方视角下医学生对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措施认识排前三位的是“改善医患沟通方式”“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加强对患者和家属医疗知识的普及教育”。见表4。
表4 减少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措施
由结果可知,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总体认识是“不和谐”,所占比例为51.2%,临床专业的学生在“非常不和谐”上的选项显著高于其他选项。究其原因,医患关系的紧张现状已是大多数在校医学生的共识,但是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较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参与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无论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述还是临床实习的亲身感受,临床专业的学生对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感触颇深,对暴力伤医事件的总体认识程度普遍严重。
由结果可知,医学生认为暴力伤医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医疗体制方面,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医学生认为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措施主要也是通过改善医患沟通方式、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普及医学常识知识。可见医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责任,认识到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非技术能力对医患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作用,更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对医学生人文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
由结果可知,医学生获得暴力伤医事件的途径主要是媒体报道、社会传闻和带教老师的讲述,而非亲身经历。媒体在对医患纠纷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为满足大众的需求难免有失客观性,夸大医方责任和患者的不公平待遇,间接加剧了医患矛盾的同时也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使之产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严重认识进而导致职业认同危机。
由结果可知,医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医疗知识普及等措施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率。究其原因,医疗活动中医患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开展及医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医患沟通需要相互交流才能实现,但是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交流话语权,处于沟通的主导位置,所以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视程度;多数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与医务人员医疗活动中服务意识薄弱直接相关,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机构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导致医务人员重视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忽视非技术因素对患者病情治愈的影响作用,患者疾病状态下的恐惧和担忧遭遇医务人员低质量的服务意识和态度后得到强化,进而引发医患矛盾的加剧;疾病的变化和发展瞬息万变,医学未解之谜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地钻研和探究,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医疗常识对医务人员期待过高,当疾病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时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失望会引发医患冲突。
医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感知到医疗执业环境压力大、医患关系恶劣、职业价值感较低,导致医学生的职业热情大打折扣。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教育之余尽量邀请一线医务人员为医学生“现身说法”,讲授医疗环境中和谐医患关系的实例,改善医学生对医疗执业环境恶化的负面认识;同时,不定期的带领学生走进医院开展课间见习的活动,亲身体验医疗执业环境,正确认识医疗执业环境,坚定从医决心[4-5]。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医学生已经意识到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与医务人员的人文医学职业技能或法律观念薄弱密切相关。鉴于此,在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医学教育内容,提高心理学、伦理学、人文知识、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的教育比例。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回避医疗活动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高心理学、伦理学、医疗法规教育对现实医疗活动的实践指导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积极尝试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模式改革,重视课程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转化能力训练,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时,结合医疗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状态的预先认知,提高职业风险的“免疫力”;再次,重视医学生步入临床实践前人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特别是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人文职业能力训练,通过临床实习转化医学人文知识为人文职业素养,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达到满意的医患互动效果[6]。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中加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列举医疗活动过程中医患之间详实具体的案例,运用心理学、伦理学、医学人文、法律法规知识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分析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非技术环节的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到医学人文职业素养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辨别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的措施,提高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
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医学人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处理问题并形成经验[6-7]。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暴力伤医事件的主要途径是媒体报道,而目前部分媒体关于医患关系特别是关于暴力伤医事件的报道有失真实,甚至过分渲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矛盾[8]。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识是通过授课老师的讲述或是实习阶段带教老师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授课教师在医疗活动中对待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和态度反应及自身对医患关系的认识来形成自己对患者及医患关系的认识。可见授课教师不仅仅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在真实医疗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反应方式。学生通过授课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来建构自我的职业价值观,所以提高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医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