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 高 俐
课堂对话中,很多学生的回答总是吞吞吐吐,有的是心理原因,缺乏足够的自信;有的则是缺乏回答的技巧,思维逻辑能力相对薄弱。为此,教师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必要的拓展,以弥补学生在表达上的短板。
很多学生在对话时,常常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由于缺乏语言的组织,必要的逻辑考量,对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没有进行整体的考量;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也是语无伦次,逻辑混乱,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逻辑认知进行训练,关注问题的指向,注意问题的节点,对语言的顺序进行必要地补充描述,尝试运用关联性词语进行语言表达,或者借助于简单的提纲进行辅助性表达。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你觉得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作答的内容相对零碎,也相对简短,只能用“认真”“精益求精”等词语进行模糊性地概括,而对人物的评价需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地感知与思考。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领,针对这一问题则为学生罗列出相应的对话提纲:人物、事件、所展现的精神和品质。笔者组织学生运用提纲进行重新发言,学生的回答不仅语言流畅、信息丰富,而且前后之间的逻辑关联紧密,其应有的效果就得到了明显地改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逻辑意识相对欠缺,这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杜绝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良习惯,就需要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必要地设定与补充,有效地弥补了学生表达逻辑上存在的不足。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加之年龄尚小,他们常常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本来想好的话,一紧张就陷入了表达尴尬的泥潭中去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心理训练的平台,多关注平常不太敢说话的孩子,通过口语交际、演讲比赛和口头作文等形式,将更多的孩子推向前台,这对于促进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在教学口头表达竞赛时,班级中一位作文水平优秀的学生由于口头表达的缺陷,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训练他的胆量和自信,在课前教师就找到孩子,并鼓励他要积极参加这次口头表达竞赛。一开始,他很着急、很排斥,教师通过了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不要畏手畏脚,你越是扭扭捏捏,人家就越是看到你的不足;如果你大大方方的,人家反而找不到取笑你的理由了。此外,教师还对该生进行了一些方法地指导,他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答应了上台参加活动。竞赛中,虽然一开始他的脸还是红着的,但最终还是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此次活动之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怕回答问题了,还敢于在大家面前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其实,学生的心理意识就是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堵墙,其实就是一层薄薄的纸,只要教师利用合适的契机这么一捅,学生心理素质的缺位也就能够顺利补充完整。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除了会呈现出逻辑思维欠缺和心理认知障碍之外,还会面临方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表达与实践。无论是面对怎样的问题,学生都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方法走进语言实践活动之中,所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不仅要实用,而且也需要降低难度,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能够自如而高效地运用。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首先要关注问题的切入点,明确思考的方向,围绕着核心素材进行语言组织;其次,要指导学生罗列发言提纲,让所有的发言都能紧扣提纲,不致误走歧途;其三,就是运用相关的关注点进行内容的链接与过渡,保障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让学生在紧扣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语言表达更精彩。
如在学习《祁黄羊》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当堂复述,但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成,要么是背诵课文,要么就是断断续续有始无终。其实,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经较为清楚了,可为什么就是不能复述呢?于是,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提炼:列出提纲,梳理出课文发展的内容,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衔接的词语,鼓励孩子在复述的过程中放慢速度。在历经了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这足以说明学生其实是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如果使用的方法正确,这种能力就会鲜明地展现出来,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相反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断壳现象。
有了方法的支撑,学生就能针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必要的方法选择,让他们有了口头表达的抓手和基石,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语言积淀和敏锐的思维意识,还需要教师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将方法和逻辑用来滋养学生的心理缺失处,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