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碑访帖:指向书法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8-01-29 00:30
江苏教育 2018年77期
关键词:硬笔第二课堂书写

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共识,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凝练,教育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着眼于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培养,其核心素养是书法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书法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书法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建构起来的。包括“汉字的书写与表现”“审美的鉴赏与实践”“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

书法课作为书法教育的“第一课堂”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明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进的不断深化,包括参观寻访、竞赛评比、组建社团等在内的书法教育“第二课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提升书法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泛指“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之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由参加的学习活动。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相平行,又称第二渠道。它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条件,如报纸、杂志、电台、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各种课外书籍,传递各种信息,让学生获得各种新的知识。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寻碑访帖”作为当下书法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在彰显学科本体性要素、落实《纲要》理念目标、顺应学生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天然优势,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延展学生书法学习,做实书法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关键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现实呼唤

当下的书法教育,教学对象的关注上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实用有余,审美不足;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列进课表,利用不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模糊有余,清晰不足……“第一课堂”吃不饱,“第二课堂”吃不香,成为这些现象的生动写照。

1.从书法发展的沿革看。

古代教育始终贯穿“字如其人”的理念,因此文化的成分比较重,而书写技法、文化积累、精神涵养的融合,才构成了完整的书法教育系统。而当下的中小学书法学习,学生书写机会逐渐减少,书法实用与审美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体验也被迫缩减。首先表现在硬笔学习与毛笔学习目标、内容上的衔接、关联不够。学生对毛笔书法的感受、理解和兴趣、习惯都成问题。其次,毛笔学习从临摹到欣赏、创作所用字帖都是古代碑帖,较之硬笔学习难度大。这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硬笔与毛笔兼修只是美好的愿望,大家多会优先考虑实用为主的硬笔书写,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难以适度融入。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学习中能否根据设定的目标监测进度、调整策略,也是素养高低的一种体现。在实际的书法学习中,“第一课堂”的硬笔和毛笔学习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这很容易带来学习上的枯燥乏味。“第二课堂”活动化操作,个性化指导,本来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憾,但是当下活动方式的单一,教学资源配置的匮乏,让“第二课堂”离满足学生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共性”的问题背后,是对学生如何学习的研究不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关注不够。长此以往,学生真正的书法学习难以发生,任务的监控策略难以形成。

3.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

每周一个课时的书法课,除掉书法用具的准备、整理,教学中的讲解、互动,留给学生真正的书写时间单单是解决规范书写、技能训练等问题都已捉襟见肘。学校中“第二课堂”的开展多局限于组建社团、竞赛评比等,由于师资不固定,内容衔接不够等问题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倾向。“第一课堂”中书法教育的难点解决不了,学生普遍不想吃,吃不饱,“第二课堂”中特长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依然严重。

基于对书法学习现实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寻碑访帖”这一类的活动精选了学科内容,直面书法教育中难点问题——碑帖学习。活动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凸显生成性、发展性和策略性;更新了学习形式,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恰恰是解决当下书法学习现实困境的应然之举。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内涵辨析

“寻碑访帖”活动,指向书法核心素养的形成,密切了学生、教师、资源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整合了书写实践、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融合教育,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情境化。

书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书写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书写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书写能力及其品质。“寻碑访帖”活动将学生在“第一课堂”积累、习得的关于碑帖的知识,感受到的关于书者的意趣情感,揣摩到的关于作品的意境体验,统一放置在“寻访”这一情境中,培养并检验其运用与创造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体对同一件书法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寻访活动让学生在自发的强烈动机唤醒下,调动情感细胞,运用任务管理策略,置身于预设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并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

2.建构化。

“第二课堂”是由学习者自主构建的学习。以“寻碑访帖”活动为例,经典碑帖具备典范的笔法、字法、章法,具有高格调的气韵、神采和意境,其蕴含的书法本体性要素需要在大量的书写实践与审美体验中习得、学得和悟得。从学生选择这一活动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鲜明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寻访前资料的搜集,情感的期盼,到寻访中的联系与比较,惊叹与自豪,再到寻访后的整理与发现,创造与期待再出发,这一过程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书写实践得以延展,审美的鉴赏于体验中得以有机融入。寻访的过程正是建构的过程,是书法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有效提升与拓展的过程。

3.融合化。

核心素养时代,更加强调学科间的融合。“寻碑访帖”系列活动,常常需要和语文、美术和历史等学科学习融合在一起,需要将参观、访问、观察、演讲等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需要和伙伴、家人、师长等学习对象有机互动融合在一起。比如将《千字文》的鉴赏和语文的识字写字结合在一起,《祭侄文稿》的学习和颜真卿的铮铮铁骨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集字创作的学习和园林匾额、对联的游览参观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寻碑访帖”着意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着眼于书写能力、审美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达成,着力于三维目标的立体推进,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接触中去学习、运用,从而实现在学科的联系交集中去感受和理解。

三、促进学习发生的实践建构

“寻碑访帖”该如何去实施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情和核心素养的双重视角去指导寻访,从而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1.聚焦式寻访,指向关键能力的习得。

随着核心素养的影响日益深广,广大教师逐渐明白,我们的学科教学为的是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书法核心素养,教师要有“一课一得”的心态,聚焦书法本体性要素、围绕关键能力选择寻访的对象,遴选寻访的内容,重组寻访的环节。比如,“工整”是初学书法的基础,属于基本的书写能力之一。“即使是学习古代碑帖也要以中国文字的伟大,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等方面熏陶学生对于文字书写的敬畏和热爱,不应过多的讲授玄奥的‘艺术之美’,应从严谨的书写态度、端庄的书写姿势、正确工整的书写能力等角度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范本来加强学生对于‘工整之美’的理解。”因此,在围绕“工整书写”这一关键能力的教学中,由硬笔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到楷书的经典字帖中,发现“工整之美”,进而改进书写。这一学习摒弃了对碑帖“艺术之美”的介绍,聚焦“工整之美”,关注书者严谨的书写态度、端正的书写姿势,工整的书写能力等角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整合式寻访,指向必备品格的养成。

“寻碑访帖”的情境化、建构化和融合化的内涵特点,启示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书法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结构化的教与学。其主要做法是:整合具体的情境,整合学科间、课内外的丰富资源,整合教学板块的逻辑安排,开展结构化教学。比如,一位教师围绕《集字:“福”》开展“寻碑访帖”活动就体现了整合式寻访的特点。教学是这样展开的:一是阅读,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春联》及“福”的故事等材料,组织学生读故事、含“福”的春联;二是集字,自主选择寻找经典字帖中“福”或者是进园林寻访碑刻中千变万化的“福”,观察、发现“福”的字体变迁;三是创作,结合春节写“福”的活动,创作、展示学习成果。阅读、集字、创作形成了一个逻辑链条清晰的结构化过程,这样的寻访实践,依托“福”的书写实践,渗透学生的任务管理策略,借助“福”的审美实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教学起于关键能力的习得,达于必备品格的养成。

3.儿童化寻访,指向学段目标的落实。

从儿童的视角审视“寻碑访帖”,应该根据不同学段有所侧重,分段推进,这才是提升书法核心素养的稳妥之举。以寻访活动中“欣赏”能力的教学指向为例,第一、二学段应该以培育学生对书法的“亲切感”为重点,比如:寻访中重点关注了解楷书书写时基本笔画的变化规律;理解笔画的粗细、字形结构的改变所呈现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阅读、讲演文房四宝、书法家的故事等内容激发兴趣,还可以通过书写工具的寻访、展示等引导学生亲近书法。第三、四学段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为重点,比如:寻访中能区分并欣赏楷书名家的作品并了解其字形结构。能就近欣赏名胜古迹的书法之美,等等。这一阶段,可以逐步增加对墨色、线条、笔势、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由笔法,逐步关注字法和章法。这样的儿童化寻访,学段教学有侧重,能力培养有上升,最终促进了学生书法核心素养的建构。

猜你喜欢
硬笔第二课堂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周玥函
楊雅然
用什么书写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硬笔小作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