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璐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广场舞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歌舞形式为依托,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其具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动作简单易学、乐感强、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参与者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性别不平衡等也是广场舞未来发展的限制性条件。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广场舞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各级政府引导社区广场舞的全面开展。各地中小学在早操、课间操相继开展广场舞教学,相比较课间操做广播体操,学生们更喜爱广场舞活跃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新兴的运动项目被大量地引进学校,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使教育者认识体育中的人文素养对个体培养的关键作用。广场舞在高校的积极开展,可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余运动形式、提高广场舞的规范性。
北京城市学院开展广场舞教学的可行性。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图书馆期刊,了解广场舞的起源和发展现状。通过广场舞起源、现状问题、发展瓶颈、对练习者的影响等相关论文内容的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基于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和参与调查人群的局限,仅对学校大二学生和10位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发放、回收问卷符合研究需要。
1.2.3 访谈法 为了使教师情况的分析更合理,向北京城市学院专职体育教师1名,外聘教师4名提出有关个人喜好、教学经历、影响条件、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访谈提问。
1.2.4 统计分析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1.1 学生的认知喜好程度和锻炼需求调查显示,仅5%的学生参与过广场舞的培训或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信息;36%的表示了解虽不陌生,但了解的程度仍有限。广场舞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健身热潮的全面普及,广场舞健身这一新的理念得到群众的喜爱。大学生对广场舞风格了解较少,民族风格的广场舞是学生学习意向强烈的一种。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民族舞中包含的地域文化特点更能给予学习者鲜明的文化归属感。学生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提升自我。65%的学生对广场舞的喜爱程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会抵触广场舞,不愿意参与这种大众的,低花费的健身活动的原因有:年轻人的运动和学习能力强,希望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广场舞曲目多为社会人群设计、动作单一简化且集中在中老年群体,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查得知,基于自身学业和就业形势的考虑,时间和场地是影响学生参与广场舞的主要因素。而25%的学生认为外界舆论和教学组织者对其参与广场舞有更大的影响,24.9%和20.9%的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愿意参与广场舞主要是锻炼身体和健美塑形这2方面个人因素的考虑。广场舞适合零基础的学生学习,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大众健身操类的广场舞也是学生们的首选,动作简单易学,强度适中,音乐动感,适合自主锻炼。学生们对广场舞的选择是想通过基本的舞蹈动作来改善自身的体形和体态,通过更多元化的方式缓解学业压力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2.1.2 体育课的课程设置情况 每周各班1次体育选修课,通过健美操教学了解多数大学生肢体协调,且有一定技术基础,完全可掌握教学规定内容。而广场舞中也有同大众健美操类似风格,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动作并编排队形。
2.1.3 场地设施情况 经实地考察,适合广场舞教学的场地:30~40m2的舞蹈教室3间、体育馆1个、实验楼内空地、操场1个,开展广场舞教学的场地充足。但音响设备落较后以放碟为主,不方便自主练习和师生的教学资源共享。
2.1.4 师资情况 对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的部分体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接受问卷回答的女性多于男性,但从全校体育教师来看男女教师比例较均衡。教师年龄偏大,但男女比例较均衡,目前可以进行健美操或广场舞教学的有5名,教学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深刻了解教学的体系和任务,教学的积极性很高。多数教师不了解广场舞,但愿意接受培训,学习相关理论和技术。近几年,广场舞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但集中在社会群体中,极大地提高了广场舞动作的规范性和训练的科学性。
2.2.1 广场舞人才的短缺,教师队伍的匮乏 目前,广场舞的教学工作多由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教学不规范、不稳定。训练安排不合理,下肢动作灵活且力度大,而上肢动作多虚势摆动。有些广场舞作品是缺乏内涵知识的歌舞形式,难以引起共鸣。
2.2.2 开展广场舞存在的场地设施问题
场地设施条件不足是北京城市学院开展广场舞课程的客观问题。仅有3间教室适合广场舞的学习。其他课程用地缺乏设备、器材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且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2.2.3 对广场舞的认识偏见 广场舞推广曲目以大众健身操、交谊舞、民族舞为主,缺乏新意;广场舞的扰民问题使其声誉受损,也是学生拒绝参与的原因,因害怕别人的眼光与议论而不敢积极加入广场舞活动;体育教师都掌握着多种运动技能,他们认为健身方式很多,广场舞的存在可有可无。
2.2.4 学校各层的重视不足,缺乏活动经费 开展教学活动,经费是关键问题,学校政策的支持是经费的来源。教师不清楚学校对开展广场舞的态度。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多为完成教育部的测试要求而不重视其发展。广场舞没有形成教育-比赛完整体系,难以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投资。广场舞教学体系不明确,缺乏青年人群基础。学校教学工作的经费拨款调研论证时间长、步骤较烦琐且普通高校专注其学术开发和实用性课程开设。广场舞还没有形成大型的比赛规模和比赛的荣誉。
2.3.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可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学生资源或本校的教育专业学生,明确计量劳动报酬,在学校内扩大广场舞教学的数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广场舞的创编和教学工作,以建立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师不仅要教动作技术规格,还要形象、具体,要讲明舞蹈文化背景、音乐风格、造型特点及表现的手法等。
2.3.2 限制选课的人数,划分上课用地类型 小班教学可保证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方便学生观察教学内容和教师指导,提供充足的练习空间,增强其学习兴趣。划分上课用地,为学生的课上学习和课后的练习提供条件。
2.3.3 督促学生广场舞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广场舞的正面宣传 学校的活动经费的有限增加了开展新课题的审批难度。可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等开展广场舞活动,扩大在校参与人群。利用文艺部、体育社团等宣传资源向学生传播广场舞的最新资讯。
2.3.4 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促进广场舞的校园推广 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方式,还要积极参与实践-讨论-调研适合本校开展的专属课程,以引起校领导重视。
大学生锻炼塑形的目的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体质健康测试这一硬性考核指标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类运动,为广场舞的开展提供条件。从北京城市学院课程设置、场地、师资这几个客观情况进行分析,其适合开展小班授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吸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学生兴趣和锻炼需求,安排课程容量和强度。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形式,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和团队创编队形等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活动。借助校园新闻站,等校园平台积极宣传广场舞的正面信息,改善师生的认识上的偏见。通过教学课题的研讨和申请使学校领导逐步了解广场舞前景,组织校园广场舞比赛,提高校领导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