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照玮
(韩国国立群山大学体育学院,韩国 全罗北道群山 54150)
在体育运动领域中,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运动员怎样实现运动技能的控制。基于不同的理论原理,专家们对运动技能的控制有着不同的解释。知觉理论是解释运动技能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中又可以分为间接知觉理论和直接知觉理论,不同的理论解释都会对运动训练的方法、时间、侧重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基于间接知觉理论和直接知觉理论来解释运动技能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我们无法直接地感知到外界环境,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大脑直接对物体的属性产生反映,我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必须要先通过大脑将收集到的各种刺激信息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整合处理。在该理论中,人的大脑就类似于计算机,外部的各种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通过眼睛、耳朵、皮肤等感受器进入大脑,就如同通过录音、键盘打字等方式将信息输入计算机一样,之后大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进入的信息进行登记、编码、储存如同计算机的一系列处理、运算、存储程序。当再次需要使用某一信息时,大脑将会对记忆进行检索以提取相关信息,并将提取出来的信息传出到效应器从而产生动作反应。该理论认为感觉只能提供对某一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贫乏的、不能提供完整信息的,如我们在某一环境中能见到光、听到声音、闻到气味,我们只能感觉到这些信息,但是无法判断这些信息的来源,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而知觉则可以提供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能将这些感觉信息有意识地进行加工整合,结合既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判别,从而判断出我们是在课堂中学习还是在操场上奔跑。总而言之,间接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单一不完整的,人们无法据此建立对外界环境的直接经验。而人们对外界环境的知觉是对外界环境刺激进行特定过程的心理加工而形成的。
与信息加工理论相反,著名心理学家Gibson认为,在人们所处的的环境中,信息要素是十分丰富的,足以说明相关的环境特征,这便是生态知觉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Gibson利用飞行员的选拔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选拔中,飞行员能够直接地获取飞行中天空、地面的相关重要信息,并据此实施具体的飞行操作,这也就是说人类是能够直接地知觉外界环境信息的。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因外界环境刺激而产生的知觉是取决于刺激本身的,不需要再通过人们自身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加工。动物和人类在数十亿年的进化中,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反应不断积累,最终在面对相同的刺激时能直接产生相对应的反应,不需要再通过大脑做出一系列的检索回忆才能对环境刺激产生反映。此理论认为环境本身能提供给人足够的信息,人对环境能够直接产生整体的知觉,直接做出动作反应。同时,除了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人类所进行的动作变化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如当人想要伸手去拿起桌子上的杯子时,周围的环境使人知道杯子所处的高度、距离等信息,影响着人伸手这一行为,但同时因为人在伸手的同时使手与杯子的位置信息也发生了变化,使得环境信息也发生了改变,所以伸手的动作和杯子的位置信息都在不停地变化,人的行为和环境即相互影响。同时,在生态知觉理论中还有一项重要的理论基础,即可供性理论。这一理论也是由Gibson提出的,他指出可供性是环境提供给动物行动的机会,即环境信息会“告诉”人们在当前的环境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无法做的,如果做的话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这种感知可供性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体育运动中,知觉预测是最常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快速且灵活多变的体育运动中,若不能及时正确地预测出运动器材的运动轨迹变化以及对手的动作变化,则很难取得胜利。从间接知觉理论来说,知觉预测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加工。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快速甄别对方的动作信息,在脑海中迅速检索、识别,甚至模拟对方动作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而迅速做出判断,做出相对应的动作。由于竞技体育中一些项目速度快,常常需要运动员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就需要运动员平时积累大量运动技能经验,并在运动中迅速抓住关键信息,才能确保知觉预测的准确性。例如,羽毛球的拦截,就需要对羽毛球的球速和轨迹进行判断,来预测球的落点和最合适的击球点,而过去已有的经验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预测。
从直接知觉理论上来说,知觉预测是直接感知外界环境可供性信息而采取行动。同样以羽毛球的拦截为例,扣杀成功需要满足时间要求,也即接触时刻。根据Lee提出的即将接触时间理论(time-tocontact,TTC),接触时刻可由光学分布中物体尺寸和它的光学扩展的比例α来确定,α解释了人如何能够通过侦测光学分布中的可供性信息而直接感知接触时刻,无须估计物体飞行的距离和速度。选手不断寻找拦截的可供性,α告诉选手拦截的接触时刻,因而选手就不需要再依据过去的经验来确定接触时刻。
从间接知觉理论来说,决策是指人们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结合已有经验如何来决定个体行为。在运动中人们不需要去回忆以往的具体事例,仅仅需要考虑具有一般性的原则和图式。这种原则和图式能够帮助我们在不考虑具体情形差异的情况下,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运动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决定,所以信息加工的决策步骤通常是迅速的、自动的。
从直接知觉理论来说,知觉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个体发展的目标就是逐步发现自身在环境中运动时的可供性,并实时地把自身已有的运动能力和环境条件相匹配,从而做出下一步的动作或行动。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命令和前期的程序指示的情况下,人们怎么去做是随着环境信息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只是设置目标,怎么实现目标的决策则是自组织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知觉和动作是不断互相影响的联结关系。虽然直接知觉理论不承认经验在具体行动的作用,但对于经验的重要性还是承认的,因为如果没有经验,中枢神经系统将无法设定可行的目标,那么其他的都成为空谈。
从间接知觉理论来说,在动作控制中,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指挥中心的作用,整个动作控制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按照特定的动作程序来完成的,周围神经系统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施密特的图式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能够从相关经验中提取重要的信息片段,并将其组成一套规则。当要进行新的运动技能时,大脑会将动作信息进行提取然后添加到一般动作程序中以完成这项运动技能。
而从直接知觉理论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仍然只是设定目标,它输送到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不是对肌肉的详尽指导,而是一个一般的指令,四肢的移动是由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周围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远比中枢神经系统重要。
早期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与其他动物的刺激与反应过程相似。学习是在特定环境信息的刺激下,人们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产生的特定行为反应。但从间接知觉理论来说,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就是说人们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就是技术结构的认知与加工过程,是神经中枢系统对外界环境相关信息不断储存、加工的过程。详细地讲解和正确地示范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正确地、更长久地记住动技术动作。
而从直接知觉理论来说,运动技能学习就是运动员不断搜索外界环境的可供性,最终实现与环境可供性的协调的过程。因为运动时所处的环境、运动员自身的情况以及运动项目及运动时的任务是在不停变化的,受制于各种因素,环境的可供性也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员为了实现与环境可供性的协调,身体的各个肌肉、关节等都会自动根据可供性的变化而随之调节,产生不同的动作。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时,根据学习任务,学习者会自动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觉动作,逐渐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间接知觉理论和直接知觉理论对运动技能控制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前者强调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借助已有经验来实现运动技能的控制,是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而后者强调的则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是无意识的自发过程。二者在辨析上都有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性,对体育运动训练也都有着不同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