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巧红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西周开创的分封制是家国一体思想的奠基时期,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中都包含着家国一体的思想,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后,家国情怀对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诸如传统节日、戏曲和文学当中。
关键词:家国情怀;分封制;孔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戏曲文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一首《国家》唱出了家国情怀思想中最朴素的一面。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璀璨而深沉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封邦建国,建立了诸多的诸侯国为周天子镇守疆土,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进行再次分封,在层层分封中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制,从周天子开始的每一等级的王位则由嫡长子来继承,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在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中构建了庞大复杂的家国一体的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共主”的大宗族,此时的家既是周王的国,也是周王的家。在国的治理和政治运作中纠缠了家的传承。从此,家国一体思想在中华文化的体内滋养生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情怀是非常凸显的。《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成为国人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它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命运连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心中种下了忧心江山社稷、关心民生疾苦,追求人生理想的家国情怀。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试图恢复周礼以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仁”的思想中孔子认为,事父应孝,事君应忠。在家尽孝,在朝尽忠,忠孝本质相同,家国应是一体,治国与治家是一致的。孟子则直接提出了“天下家国”的概念,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终使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主流思想。投身报国,建功立业,成为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追求。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为天下的兴亡奔走呼号,为民族的安危前仆后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投江殉国,九死不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千里奔赴北漠,豪迈报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哀怜民生,忧国思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代表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是知识分子济世救民情怀的最高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名言是自近代以来鼓舞中华儿女拯救民族危亡的一面旗帜。近代以来的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承袭了千年以来的家国情怀,在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迪下拯救民族于危亡,开创了国家和民族的新未来。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但这种“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来的。他看到了百姓田园荒芜、流离失所,继而反对统治者的肆意妄为和威视强压,目的是让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拯救,从而实现百姓富足和社会和谐。道家思想中仍然包含着悲悯天下的家国情怀。
法家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把法律作为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种法制建设的思想,成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统治手段,一直沿用至今。法家思想以严厉的方式承担了对国家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以强制约束力保证家国情怀的延续。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除了以思想流派的方式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性格,还以传统节日的方式来传承民间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寄托。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而流传,这一世世代代沿袭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家庭之间的浓浓亲情和爱意,同时也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格超越时空地传送给世代后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寄托了国人对家的思念,对团圆的渴盼。无论身在何处的华夏子孙,仰望皎洁明月,都会祈愿国泰民安、民族繁荣。浸润着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波澜,是凝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大磁场,承载着家与国的表达。传统节日对亲情表达、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
家国情怀的普世价值观同样深植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文学当中。在很多戏曲名段当中,往往有两条线索同时铺展,一条是“大国”,一条是“小家”。小家里的儿女情长和悲欢离合在国家兴亡、政治动乱的大背景中被展开,两条线索彼此影响,相互交错,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形成个人命运和国家利益的直接对抗。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借白云庵张瑶星道士之口说:“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指出了侯、李爱情悲剧的悲欢和南明历史兴亡之互为表里。洪昇在《长生殿》中描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幻滅,是伴随着大唐江山社稷走向衰落背景下的悲情演绎。通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看到宁国府弥漫着道教气氛,而荣国府则充满儒教氛围,这种儒道并举的理念折射出家国一体的文化心理。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早已注入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血脉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继续汇入了新的思想内涵,但它追求的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则永恒不变,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