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可以这样教

2018-01-28 11:19朱红玉
读天下 2018年17期
关键词:幸福表达能力古诗

摘 要:古诗语言的含蓄、抒情、跳跃、精炼,使许多老师将其教学视为难题。仅解词释句,则失之呆板、肤浅;若涵咏赏析,则又恐不能产生共鸣。作为民族文化瑰宝,她不仅给人以艺术熏陶,更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性灵。引导孩子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横向、纵向比较学习,构建多维的诗歌学习模式,可有效拓展孩子诗歌阅读空间和思维空间,在探索思辨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魅力和求知的幸福。

关键词:古诗;阅读;表达能力;幸福

【探索历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从小就对这句话奉若圭臬,在父兄的督促指导下熟背了《少儿古诗百首》,离三百首还有些距离,因而既不会吟诗亦不能写诗。但心中却种下了诗的情结。求学期间,我在风雅颂中穿梭,吟哦《离骚》,品读乐府,唐诗宋词多少次拨动心弦,它们以生动瑰丽的语言铺排开一幅幅奇幻画卷令我流连。然而,当我将这些珍宝捧到孩子们面前,他们却似乎并不领“情”。是啊,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时空的距离如此遥远,叫他们如何承载?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拉近古诗与孩子的距离,使他们得到传统语言文化的滋养。

于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尝试:给古诗配画,编演古诗,说唱古诗,学做小诗人,学用古诗,寻找古诗背后的故事,将古诗改编成现代诗。然而,这些学习活动依然显得单调孤立。一次,杜牧的两句诗豁然跳进我的眼帘,“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此酒家是否彼酒家?此时节是否彼时节?我何不引导孩子将古诗的意境串联,横向、纵向多角度探究阅读,编织一个立体多维的诗歌王国?在诗意的路上前行,穿越时空,期待美丽邂逅。

【经典课例】

开一扇诗歌的窗,远眺风景——《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类型的课文,它巧妙地把《游子吟》的创作过程以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展现出来,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瞬间,一首诗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份浓浓的情意,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首诗,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份情感,引出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更多的故事、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阅读空间和思维空间,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中感受和追寻求知的幸福。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2. 通过阅读,体会《游子吟》的意蕴,感受母爱,学会感恩;3. 渗透阅读与表达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4. 激发孩子了解诗歌、自主探究诗歌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小蓓蕾组合演唱的新学堂歌《游子吟》,以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一、 回顾全文,整体感知

1. 填空回顾

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诗人,名叫。他永远 ,就在他那年,写成了著名的小诗。

2. 吟诗感恩

出示《游子吟》,学生吟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小诗赞美的是什么,从整体感知诗歌意蕴。【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呈阶梯状,此处的整体感知是下面深入探究的必要前提。

二、 精读感悟,体会恩情

1. 寻恩情

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寻一寻母亲的恩情都藏在哪些字句中?动笔划一划,反复读一读。【设计意图】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品读与思考的时间,学生才会在下一环节的交流中“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注:引用文字为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

2. 说恩情

汇报交流寻得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恩情(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相机出示):

(1)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从“忙着”一次感受到母亲对孟郊的关爱)(2)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深人静,母亲仍然用心为孟郊缝制衣服。引导想象,母亲一边缝制衣服,一边会想些什么。)(3)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针线为何要如此细密,是希望游子能早些回转啊!适时介绍民间的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归期就会延迟,母亲把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归来。)(4)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深情的叮咛。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什么叫“湿润”?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体会母子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孟郊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设计意图】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借助文本中的图画进行阅读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 感恩情

(1)引導想象,表演深化:如果你就是孟郊,此刻握着母亲的手,听着母亲的叮咛,你会想些什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老师演母亲,随机抽取学生饰演孟郊,进行对话。)【设计意图】表演的加入更直观形象,使学生立刻完成情感上的穿越,与文本及诗人孟郊产生情感共鸣。(2)回顾感受,从母亲的动作中、想法中、话语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板书:动作 语言 心理)【设计意图】此处适时板书:动作 语言 心理,旨在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描写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3)深情吟诵,感受恩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设计意图】此处的吟诵,建立在学生对诗歌情景有了具象的感知基础上,情感进一步深化,也为“颂恩情”铺垫下情感基调。

4. 颂恩情

(1)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独自上路了他看到了什么?(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生机勃勃?)看到此情此景,孟郊不禁想到: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转为陈述句理解)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而孟郊,就把自己想象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母亲的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孟郊上京赶考,做了一名县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进城,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引导学生吟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在反复吟诵声中,学生已背上《游子吟》,完成了背诵的教学任务,同时每一次吟诵都建立在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诗歌的意蕴和内涵不断厚重。(2)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瞬间,一首诗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份浓浓的深情:月夜怀乡,李白写下了《静夜思》;春晨鸟鸣,孟浩然写下了《春晓》;雪夜投宿,刘长卿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看到雨后踩水戏耍的小兄妹,冰心写下了《雨后》;七岁的寇准,在华山顶上吟出了《咏华山》,50岁的孟郊,感激母亲的恩情,写出了《游子吟》。(老师引述,学生回答,伴随着一问一答,屏幕依次展示作者与诗名)【设计意图】对话中的诗歌,均是学生在课堂或课外拓展中读过的诗歌,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孩子课堂上学过的、课后积累的诗歌的回顾,使他们对本文“文包诗”体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对诗歌表达的意境形成立体的表象,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诗歌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3)这些,就是——母亲的恩情!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颂母亲的恩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反复的吟诵,生活画面的再现,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内化情感,感情得到升华。

三、 课外延伸,打开窗口

1. 选择《游子吟》中最能表达对妈妈感激之情的诗句,工整美观地写在卡片上赠送给妈妈;2.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古诗,寻找诗歌里面的故事,学着《母亲的恩情》讲一讲。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不能囿于一文一课,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播下求知的种子,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在他们的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杨伟伟.如何教小学生感知诗歌的美[J].学周刊,2011(35).

[2]管梅.精讲诵读 诗画结合 领悟意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作者简介:

朱红玉,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幸福表达能力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劳劳亭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