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内容的考察与思考

2018-01-28 11:21曾玉芬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改善措施背影新课标

曾玉芬

【摘 要】本课题通过考察课后习题、名师教案、教学实录、赏析等,对当前《背影》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描述。同时,在参考新课标和散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背影》教学内容的正确及不足之处。为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针对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背影》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的内容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背影》;教学内容;新课标;父亲;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28-01

一、从课后习题考察《背影》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内容设计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要求。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会把课后习题作为阅读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鉴于此,笔者将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为切入点考察教材编制者意志下《背影》的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背影》课后设计了4道大题,比旧人教版在数量上减少了4道。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编者意在强化人文,淡化技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第一题要求学生能够“复述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接下来便是要求学生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和父亲离去时的背影,问题的指向体现了课标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和要求。这道大题,从课题入手,研究课文的表现角度,达到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基本态度和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思路和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二题引入了一个新的术语“关键性语句”,要求学生指出文中关键性语句的作用,第三题针对父亲在文中说的四句话,让学生从中体味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这两道大题,从揣摩、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等抽象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修订版》第四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四题是个选作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其中,选题1设置了一个疑问“作为一个20岁的青年人,是否真的如此容易流泪?”,让学生把年龄因素考虑进来展开讨论,这个题目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理,更能引导学生学会移情考虑问题,在看问题时,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选题2,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能够在语境中领会到反语这一修辞的作用,与此同时,更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反省自己,并要求学生能将这些事情讲给同学们听,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承认错误的勇气,从中学到“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更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的传统美德。

这4道练习题所反映的教材编者意志下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具体到课文而言的教学内容是:(1)对父亲买橘子事件的背影的描写;(2)父亲从车站离去时的背影的描写;(3)作者花重笔墨描写背影的作用;(4)第六段关键性语句或词语的品味;(5)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过的四句话的品味及其传达的情意;(6)对“太过聪明”的理解。第二,具体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言的教学内容是:(1)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6)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编者对《背影》一课教学内容的界定,适应了课标规定的阶段性目标的培养。但是,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1) 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单一。课后习题几乎都是围绕背影设计的,题目的主旨有重复性的缺点。如:第一题的3个小题,第二题、第三题,其所问的“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父亲爱儿子,就是因为儿子对父亲行为的感动,总而言之,不就是父子的互相怜爱吗?没有必要用四分之三的题量来强调。 (2)对课文的理解仅仅拘泥于父爱这一主题。课后四道大题的设计,所传达的文章的主题是——深而浓的父爱。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会有不同的见解,至少,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但是编者所设计的课后习题所反映出的主题却只有一个,就是父子之爱。这仅仅属于家庭伦理方面的主题。朱自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实只是单纯想要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写出心里想说的话,写出父亲曾对自己的关爱。所以一般都把课文的主题定位为父爱。可是,作为局外人,除了读作者的情感外,是应该且也有必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适当地引申出其他主题的,哪怕作者并无此意。因为作者并不知道多年之后的社会环境是否还和他那时的一样。所以,探讨主题时不能单纯地界定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3)忽视了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和字词的积累。对于课文的经典部分,应当要求学生识记,比如作者话中笔墨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的部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这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对人物或动作的细节描写,语文水平的提高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

二、从实际教学考察《背影》的教学内容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其中,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上一节所分析的课后习题也属于正式课程的一部分;领悟的课程,又称“师定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所以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从实际教学中考察《背影》的教学内容,笔者研读了王伟、郭艳丽、吴冰、顾咏梅等十多位优秀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此外,还听了关于《背影》的网上教学视频。这些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各具特色,方式不一,但总体而言,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是统一的。

河南省沈丘县老城一中的王丽老师《背影》一课的教案很有代表性。她在分析这篇课文的过程时,分别从“抓住背影、分析流泪、对比服装”三个角度,让学生很好地领悟父慈子孝的真情。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完课文后,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王丽老师又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学生上台演讲,全班交流。

在这十多位老师的教学中,不管借助了哪些辅助教学工具,不管教学形式、发问方式、或是板书设计是如何地不同,对《背影》一文教学内容的界定却都是一样的,主要有:对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的介绍、四次背影的描写、三处流泪的情景等,尤其是对其主题的界定都是——父子之爱。老师们对《背影》一课的教学设计,很明显都把课后的四道习题穿插在课堂教学里,这间接说明了师定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段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弥补了课后习题的不足,重视了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忽视了教育的隐性功能。英国社会学家默顿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则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在《背影》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父亲不畏艰辛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个过程做了仔细的讲解,可是未曾提及父亲的行为在现在的环境中是有违交通规则的。在学习《背影》一课后,学生也许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孝敬父母,这些是教育中显而易见的;然而,又有谁能确定学生从这篇课文里不会学到朱小坡先生“越铁道”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呢?第二,对《背影》主题探讨过于单一,局限于父爱的主题。第三,没有让学生做到全面参与。这里的全面参与主要指《背影》背后的“故事”了解的参与。很多老师在上课的准备阶段,参阅了很多关于《背影》的资料,然后以个人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表面上说明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刻苦努力,实际上,这不仅助涨了学生的惰性,也消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意志。

三、问题总结及教学建议

上文通过分析《背影》的课后习题,以及多名优秀教师教这一课的内容,发现了《背影》一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简而言之,第一,忽视了识记能力的培养。第二,主题探讨过于单一。第三,忽视了教育的隐性功能。第四,没有让学生全面参与。

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背影》教学中可以参考下面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对经典段落的识记。《背影》一课的习题在内容上重复率偏高,并且都是理解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精短语段,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丰富字词积累。例如,课文的第六小节写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这些句子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让学生识记一些精彩的语句,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勤于积累。

第二,引导学生对《背影》的主题展开讨论。几十年来,教师们在教学中都约定俗成地将这篇散文的主题界定为父爱,但是,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我认为在课文中还能读出其他的主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和化解、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错误的行为有时也是可以理解的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展开讨论的。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考虑到教育的隐性功能。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可是很少考虑到父亲的行为在现在的环境中是有违交通规则的。谁能保证学生从这篇课文里不会学到朱小坡先生“越铁道”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呢?此外,课文中,当父亲本已说定不亲自送,但又怕茶店陪同不妥贴,那“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的话语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警告,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对虚伪的人际关系的婉讽,对读者而言是一种重塑新型人际关系的启蒙。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解说。

第四,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有: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很多老师在上课的准备阶段,参阅了很多关于《背影》的资料,然后以个人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表面上说明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刻苦努力,实际上,这不仅助涨了学生的惰性,也消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意志。所以,在教《背影》一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去探究背影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焕亭. 《背影》教学史[J]. 2009,(3).

[2]劉思萌.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完美统一——如何用教材教语文[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

[3]董水龙. 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接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1):16-17.

猜你喜欢
改善措施背影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两个背影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浅谈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