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思想品德教育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探究

2018-01-28 11:21刘春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思想品德教育预防

刘春梅

【摘 要】思想品德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德行规范,是初中时期学生迷茫认知状态下,积极健康的指明灯,近年来青少年的校园暴力问题频出,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应反思自己的教育形式,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困惑,引领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消除学生的暴力心态,提前对的暴力情绪进行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强化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渗透安全信息,结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规避校园暴力的可能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89-01

引言

思想品德渗透了人生的哲理元素,老生常谈的信息导入,学生时常感到厌烦,难以真切的实现思想品德的思维、情感疏导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借助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密切的结合学生的心态、心理活动,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关注校园暴力等问题,引导青少年走进自主的求知空间中,感受到课堂的温暖,谆谆善诱促使学生具有事物理性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

1.个人因素。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受到一点的挫折、不公,就很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开始变得易怒、暴躁、不安,通过对其他的欺凌来找到自我的满足,以凌驾于其他人的痛苦上感受快乐,心态逐渐变得扭曲,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力量,而是以暴力来证实自己的强大,加上一些学生胆小懦弱,不敢反抗,给了这些不良青年更多的可趁之机。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部分,一些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苛,家长只懂得批评教育,甚至在公众场合对学生大呼小叫,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部分的家长工作忙碌,孩子处于“放养”状态,对孩子疏于管教,在长期缺爱的家庭中长大,学生也在感情上较为默然,一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孩子也认为只有拳头是让对方臣服的方式,他们会在被打后,从打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么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要么就出现了现今这种应激反映。

3.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的过程十分的枯燥,学生被动的去学习知识,整个环节学生都严格的按照教师的指引,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习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单一化的标准,期间一些成绩较为滞后的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新点子”上,日常普通的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尤其当这些学生被贴上标签,大家都认为他就不是一个好人的时候,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那感受到不被认可,而通过这种暴力的形式引起关注。

4.社会因素。

网络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在传输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很多的负面内容,初中生不具备信息的分辨能力,他们筛选出一些看似“刺激”的内容,关注不良的网站,形成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同时对于暴力等问题,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不在乎暴力的后果,做事情较为冲动,在社会游散青年的带动下,整个价值观念都十分不健全。

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对策

1.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要强化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体现出公平的资源分配,同时也要避免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学生有了“优秀”、“潜能”等“包袱”,在被温暖的情感包围的过程中,他们就鲜少去研究暴力问题了。例如:某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不高,课堂上也总是答非所问,还经常在教材上乱涂乱画,但教师发现其绘画水平较高,画图中有很多的创意想法,教师就可以结合思想品德的重点信息,鼓励学生创造思维导图,利用图示整合知识点,并在课堂上集中演示,收获无数的掌声,期间学生翻阅教材创作与之相关的图画内容,潜移默化的夯实了基础,学生受到了鼓舞与认可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与家长分享,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他的优点有很多,教师也赞口不绝,一方面强化家长与孩子的正面沟通,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当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上,就没有那么多闲余的时间和心思“捣乱”了。

2.加强青少年生命观教育。

学生参与校园暴力时,并没有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后果,他们甚至认为自己还小,是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这时候教师可結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看到一些暴力分子人生的变化,和其他正常生活孩子的人生形成对比,有些暴力分子毕业后依然乐此不疲的崇尚暴力而被关押,有的学生仅仅参与过一次的暴力,但后来学生的名声变差,就连就职时也偶遇同学,将过往的一些不好的事例传遍公司,难以生存,在暴力中一些受暴力压迫的孩子自杀,对别人进行打击暴力的人,也永远的活着阴影中,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当他们不再抱有侥幸心理,思想品德的教育才更具实效性。

3.凝聚班级力量。

校园暴力有同班互相欺负的,也有去其他学校、其他班级“找事”的,无论如何,学生都存有心结,发生暴力的事件一定有诱因,教师应强化对学生们的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而不是滔滔不绝的去告诫和批评,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让他们拥有善待别人的认知,凝聚班级的力量互相监督,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下,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校园的保护与温暖。

4.净化网络空间。

校园应构建思想品德活动小组,排查周边的网吧等,与有关的部门沟通协作,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展开校园讲座,邀请法制人员进行思想干预,强化教育的质量。

5.组织思想教育活动。

组织活动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如开展以“学雷锋见行动”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如清扫校园、慰问和帮助孤寡老人等。在活动中,学生们受到教育,得到了提高。

6.法律与家校共育。

在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案例式教学。例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这一内容时,通过曾胜、苏苗两人从偷鸡摸狗开始到绑架勒索落入法网的案例分析、比较,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注意防微杜渐的意识。家长要使合理的教育要求变成孩子的意识行为,循循善诱、以身示范,不仅使其自尊自爱,而且使其自强自立、憧憬未来、奋发向上。

三、结束语

学校应关注校园暴力问题,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既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又要排除学生伤害别人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胡花花,张国华,雷雳.学生对教师的暴力现状解释及干预[J].心理研究,2014(06):7-18+24.

[2]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03):38-42.

[3]王志亮.美国的校园暴力及其应对[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01):104-110.

[4]宋雁慧.关注学校因素校园暴力丛生带来的视角转换[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3,7(11):86-87.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思想品德教育预防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