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张菲 耿振花
【摘 要】 2004年北京市开始确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充分利用首都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北京市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本文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分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种业生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节水农业等。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农业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成效显著,对其他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方向。
【关键词】 北京市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始发展,到2004年北京市正式確定“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农业的发展定位。经过多年实践,在资源空间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探索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进入新时期以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已逐步发展为经营形态高级化和模式形态多样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其发展模式对其他城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1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04年,随着北京市政府出台的“221行动计划”,提出要以市场带动现代农业之后,北京市又出台了《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等,明确指明北京农业应朝着生产、生态、生活多种功能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成熟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值稳步上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1万公顷,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总值达到338.1亿元(如表1.1所示);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来看,2016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0元,较2004年(7172.1元)增加221.07%,可见北京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发挥传统农业功能上的效果只增不减。
到目前为止,北京都市型农业重点表现在籽种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2016年,北京市种业生产收入达到13.99亿元;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37666公顷,包括温室、大棚、中小棚等多种类型,设施农业收入达到54.37亿元,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农业观光园的数量不断在增加,民宿旅游户达到8000多户,全年接待人数超过2000多万人次,2016年,农业观光类经营总收入达到27.98亿元,民俗旅游收入14.35亿元。此外,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越来越凸显着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整体来说,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2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体现,对于其类型的区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总结出现阶段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以工厂化生产方式,建造人工设施,改变气候条件,使作物实现错季或反季节生产,达到农作物均衡生产的目的。北京市设施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重点是建设以喷灌为核心的节水灌溉系统,在政策的带动下,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部分。
从生产规模看,截止2016年,北京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37666公顷,较2005年增长约167.69%,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也连年增加,2005年仅为5.08%,2016年增加到24.97%;设施农业的生产类型主要有温室、大棚及中小棚,目前北京设施农业以温室种植为主,温室播种面积占比50%以上,2016年设施农业温室播种面积21195公顷,占设施农业播种面积的56.27%;从种植结构看,北京市设施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634公顷,占设施农业总播种面积的83.99%;从经济效益看,2016年设施农业收入为54.37亿元,占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08%。2005-2015年间,设施农业总收入水平一直在其他三种农业收入之上(图2.1),这说明设施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贡献较大。
2.2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体现不同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北京的休闲观光农业大致包括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场、采摘园、民俗观光园(村)、农家乐等。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致满足了人们休闲、观光、度假的生活功能。从其分布来看,各县、区的休闲观光型现代化农业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和西南部的中远郊区、远郊区,且在著名景区边缘附近。尤其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整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到2016年,北京市全市农业观光园个数保持平稳,大致在1300个左右,2016年全市农业观光园达到1258个;就观光园接待人次而言,除2014、2015年小幅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平稳增加,2016全年接待2250.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52.16%(如图2.2)。此外,从2005年到2016年,北京市全市民俗户个数基本稳定,2016年全市共有9026个民俗户;民俗村的接待人次也平稳增长,到2016年,民俗户全年接待人次已达2297.4万人次。
从农业收入来看,2016年,北京市农业观光类经营收入为27.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55.08%;民俗旅游收入达到14.35亿元,比2005年的3.14亿元,增长了357.01%(如图2.3)。因此,休闲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3 种业生产
种业(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农产品,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样如此。据统计2016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种业收入达到14亿元,比2015年增长10.5%。2016年,全市继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规模收缩,都市型农业稳步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1万亩,比上年减少25.7万亩,同比下降16.4%。全年粮食产量87.3公顷,蔬菜产量183.6万吨,分别比2015年下降14.3%、10.5%。养殖业规模继续缩减,生猪出栏数、牛奶产量以及禽蛋产量分别同比下降3.2%、20.1%、6.4%。
2.4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以往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湿地恢复、造林绿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据统计,2016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531亿元,比上年增加6.8%;贴现值为10565亿元,比2015年增长3.2%,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大幅提升,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同时,从2014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生态农业建设,2017年初,北京市已建成生态农业园70家,且计划到“十三五”末期建成规模达到200家。
2.5 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发端于20世纪末的循环农业,京郊各区县历经十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产生多种多样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区域、资源、环境、产业等特点,进行综合分类,凝练出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生态产业园模式、环保型养殖模式、废弃物再生综合利用模式、三产融合产业化经营模式、多层面循环经营模式和能源驱动模式等。
北京都市型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留民营、蟹岛、德青源等一系列循环农业模式,有力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北京市在着力发展循环农业时,于2006年到2012年北京市实施“三起来工程”,之后,北京市还推广了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7.7%,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了70%,平均回田率达到85%。[1]
2.6 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生产绿色农产品。北京市发展低碳农业是在应对未来农业的巨大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因为实施都市型低碳农业,“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期间十年間,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积下降57.93%。2016年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为6961.7万吨标煤,比2006年的5399.3增加了28.9%。第一产业能源消耗量占比从2006年的占比1.69%降低到2016年1.15%。同时,北京市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肥59.37万吨,推广面积1219万亩次,化肥用量降幅达到18.2%;全市绿色防控面积从46.75万亩,增加到113.6万亩,化学农药用量的下降比例达到34.6%。
2.7 节水农业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北京市研发推广了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并且发展迅速。尽管近年来北京农业用水持续逐渐下降,但节水灌溉面积比重、灌溉用水利用率以及水分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2015年,全市九成农田实现了节水灌溉,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1年的0.56,提高到目前的0.705。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8.3%下降到了2016年的15.46%。同时,北京市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水设施和农艺节水技术,重点开展旱作农业、水肥一体化和雨养作物推广等农艺节水技术,建立了30个粮食和78个蔬菜瓜果高效节水示范区,示范推广微灌施肥技术模式和覆膜沟灌施肥技术2万亩。2016年,北京“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落实北京农业“调转节”实施意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250万亩农业生产空间内,实现高效节水设施和农用机井计量设施全覆盖。
2.8 其他模式
除上述发展模式外,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包括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以及会展农业。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是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16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8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 133家,食品制造企业 124家,其他涉及饮料生产的企业有 4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完成直接出口销售收入约为23.52亿元,其中食品制造企业出口13.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出口 6.4亿元。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还将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增强集聚效应,培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221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北京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科技与农业相融合,进一步推进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农业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方向,也称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的科技发展位于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北京现代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7%。
北京创意农业是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为指引,以北京郊区和山区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统和产业资源作为发展基础,通过创新、创意等方法,对环境、景观、技术、产业等要素进行统一的资源整合,生产出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形态。
北京会展农业是指以拓展农业多功能为导向,以农业、农俗、农产品为载体,以会议、展览、展销、节庆、农事等活动为表征,融合了旅游、文化、餐饮、服务、物流等多种业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端形态。北京市会展农业发展迅速,2011年至今,北京市已举办多项国际性重大展会及农业节庆活动,如世界草莓大会、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农业嘉年华等农业会展,此类活动实现了农业与展销、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 结语
根据上文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现代农业多种发展模式共存,形式上表现为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从而提升整体效益。此外,在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现代农业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模式,拓展新功能,期初只有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等模式,后期紧跟政策导向,立足于科技手段,开始发展并重视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衍生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等发展模式。
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其他城市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要突破环境资源的限制、经济体制的制约,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针对现存的问题加以改进,比如,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以推进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晶,史亚军.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2):168-173.
[2] 王爱玲,秦向阳,文化.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24.
[3] 刘柳.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 周春江,刘瑞涵.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理论探讨与实践[J]. 作物杂志,2011,(03):7-10.
[5] 苗潤莲,蔚晓川,张红.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北京农业,2011,(09):9-11.
[6] 李卫芳.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7] 崔明端,李瑞芬,周玥涵. 北京设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8(02):76-77.
[8] 卢岐. 北京市科技农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9] 马俊哲,张文茂,刘树,等.对北京市发展会展农业的若干认识与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4(2).
[10] 包仁艳,罗昊澍. 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01):285-290.
作者简介:王丽丽(1992年-),女,汉族,河南,硕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研究方向:农业政策。